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陳西村位于萊城西北23公里,地處楊莊鎮西北,距鎮政府約3公里。北臨匯河,西與西楊莊村、泰安市岱岳區范鎮倪家莊村相鄰。陳西村人口930人,耕地960畝。
陳西人以陳姓為主,極少數張姓,王、劉姓各一家,多為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河北省棗強縣遷至此。1962年前,與陳東村、陳北村一體,名為陳家樓。陳家樓村分為三陳,即陳東村、陳西村、陳北村。
《續修萊蕪縣志》載,清末陳家樓屬水南保;民國初年隸屬于水北區:1948年歸屬楊莊區;1958年,歸楊莊人民公社管轄;1984年撤銷公社建辦事處、鎮,一直隸屬于楊莊鎮。
陳西村坐落在平原,過去世代以農為主,大部分農戶冬天以制作“糖瓜”為業。陳樓“糖瓜”有名,銷往博山、新泰、泰安等地。“陳家樓、燕家莊,誰家沒有破糖筐”,正是當時“糖瓜”業興盛和繁榮的寫照。
隨著村莊規劃,陳西村三條路橫貫東西,南北兩條新瀝青路與陳東、陳北、西李相通,中街為舊街,是萊蕪最早的集鎮之一。1950年前,陳樓集五天趕兩集,即農歷三、八、五、十日,以后逐漸固定為五天一集,即三、八日。過去賣柴草、大馬、蔬菜為主,現在的集市上活躍著土產品、副食、布匹、服裝等商品。1994年將陳樓大集遷至村南新路。
陳西人崇尚文化。1947年,土改后,就在陳佃甫的油坊辦起了自己的小學,最初有12名學生,由寨里鎮水北村的景憲庭任校長。1949年遷至祠堂,最初兩個班,后逐步發展為14個班,學制四年,第一任校長是冷家莊村的張立坤。后與天齊廟學堂排列為陳樓第二小學。1972年學校遷至西門外,1997年因合班并校,改辦成幼兒園,容納陳西、陳北、西楊莊村的幼兒學生。
解放后陳西村出現了第一位公辦教師陳佃墨,其后,族中先后有9人投身教育。
陳兆吉一家,近一個世紀以來,四世14人從醫,堪稱醫生世家。
陳佃蕭,字西三,人稱西三先生。20世紀初,從事醫學研究,以眼科為主,開辦了自己的藥鋪。1943年,陳兆吉繼承其業,先后聘請張子臣與趙正軍為醫生,辦起了自己的診所。陳兆吉自幼聰慧好學,逐步攻克眼科難題,后繼續研究張仲景的醫藥全書,對治療傷寒具有較深的造詣。1957年秋天,陳兆吉被派往泰山靈巖寺(山東省中醫進修班),進修一年,分配到萊蕪縣醫院中醫內科工作三年。楊莊公社衛生院成立后因醫生缺乏,被院長張佩瑞請調回楊莊衛生院為主治醫師。1976年病故,享年66歲。1958年前,曾任兩屆萊蕪縣人民代表。
陳兆吉之弟陳庚吉,自學中醫,認真刻苦,系統地掌握了中醫理論。1959年調入泰安中醫院工作,先后任中醫師、主任、業務副院長,泰安市中醫學會副主任、泰安地區政協委員、省人大代表。1992年病故,享年76歲。
陳庚吉之子陳邦立,1970年參加工作,先后去濟南、煙臺、北京學習整骨,分別在萊鋼醫院、泰安中醫院工作。現任泰安中醫院整骨科主任醫師。
陳邦立之女陳明明,山東醫科大學畢業后,現在泰山區婦幼保健院工作。
陳庚吉之女陳元麗、陳元榮、陳元美、陳元文、陳元珍,五朵金花均在泰安市中醫院工作。楊莊鎮最早的唯一的女村支部書記——陳憲愛,15歲參加陳樓鄉婦女工作;1965年,就任陳西村黨支部書記,曾立下“搞不好陳西不出嫁”的誓言,為陳西村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1970年卸任結婚,是年35歲。后在泰安市角峪鎮任婦女主任。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本村許多村民積極投身于革命斗爭,出現了張有成、陳佃本、陳成友、陳佃孔等革命烈士。
20世紀90年代以前,陳西村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是全鎮的納糧大戶之一,經濟作物以大馬、白菜為主。90年代后,全村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充分利用地處平原、水資源豐富的優勢,以種植大蒜、生姜為主,成為遠近聞名的白皮大蒜生產實驗基地。風靡全村的歌謠道出了村民的喜悅之情:“三伏天,人家涼快咱出汗,人家歇伏咱掙錢,家家掙個金蛋蛋,”收蒜后,全村人老老少少辮蒜忙。
隨著經濟的發展,部分世代為農的陳西村民思想大解放,由農業向工業發展。1998年,陳邦真率先建起了自己的工廠——水暖器材廠,由十幾人發展到百余人,產品銷往各地,效益可觀。
如今,陳西人正沿著黨中央指引的方向,努力奮斗,以自己的智慧創造陳西村美好的未來。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全國與陳西村同名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