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晉城陵川縣附城鎮蓋城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140524102 | 身份證前6位:140524 |
長途區號:0356 | 郵政編碼:048000 |
隸屬政區:附城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晉E | |
蓋城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蓋城村(Gài chéng cūn)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附城鎮鎮域東南1.5公里處,,距陵川縣20余公里,地理位置在東經113°09′35.4″,北緯35°39′14.5″之間。西連莊里村,南接城東村,北與神眼嶺村、附城村相接。區域面積2.11平方公里。全村總戶數245戶,總人口965口人,勞力390口。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高平置蓋州,領高平,丹川,陵川,蓋城四縣。其中的蓋城縣為設置蓋州的同時,在陵川境內西南新置縣,縣治即在今天的蓋城村,其范圍大部分在陵川。蓋城縣建縣僅有9年時間,到武德元年被撤銷,蓋城村因故而得名。
民國以前,蓋城村隸屬于在鄉二十四里之郊義里,同里村還有路城村、下郊里。民國七年(1918年),全縣劃分為三個行政區,蓋城村隸屬于第二區,民國十一年(1922年)區劃調整,蓋城村屬于第三區,此后的歷次區劃調整,蓋城村又被劃入附城區。1956年全縣第二次劃鄉后,蓋城村劃入附城鄉。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后,蓋城村劃入附城躍進公社。1984年撤社改鎮后,仍隸屬于附城鎮。此后行政區劃及隸屬關系再無變化。
蓋城村為丘陵地,地形是北高南低,東西兩頭高,中間低。從村域地形看,山嶺起伏,溝壑縱橫,土地肥沃,資源貧乏。村域內海拔高度在1000-1100米間。
蓋城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最高氣溫35.7°C,最低氣溫為-13.86°C年平均氣溫10.47°C,年均無霜期約為198.7天,年均降雨量567.95mm,年最大降雨量780.10mm,年最小降雨量59.3mm,耕地面積為1455畝,主要以種玉米、谷子、小米等小雜糧為主,農業生產收入占到農戶收入的40%以上。
蓋城村歷史文物古跡眾多,現存的就有玉皇大廟、三仙廟等。玉皇大廟位于村中央,坐北朝南,南北長大約39.1米,東西寬約25.2米,占地面積為985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現存正殿為明代建筑,其他為清代風格。中軸線上現存正殿,兩側分布有廂房、廊房、耳殿。正殿面寬五間,進深六椽,七檁前出廊,單檐懸山頂,檐下斗拱五踩雙翹。兩側耳殿各三間,東西廊房各六建,廂房各三間。正殿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建筑,且規模較大,木雕精美,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玉皇廟后有三教堂,似農家四合小院,小巧玲瓏的建筑。此外,坐落于村東北角的有三仙廟,該廟上下兩院,上院建有殿,下院建有戲臺,戲臺下方為正門出口,總體建筑不到玉皇大廟的一半。上述文物古跡均建筑年代不詳。
蓋城村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發展農村經濟。2003年,籌資了總長為3公里的村村通水泥公里,路面狀況良好,實現了與外界的便捷溝通。2007年建立了建筑面積為50平方米的鄉村便民連鎖店,進一步方便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同年創建了占地130平方米的衛生所,駐有2名鄉村醫生。2008年,全村投資10多萬元,建立了面積為870平方米標準化的文化體育活動廣場,修建了標準化的籃球場,安裝了10多臺農民健身器材,使百姓生活多姿多彩。全村有3名教師,小學生40余名,2001年籌資20多萬元,興建了教學大樓,建筑面積為630平方米,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成績明顯提高。改革開放以來,全村先后有35人考入中專,30人考入大專,畢業后成為各項社會事業有用人才。
蓋城村人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94年5月0蓋城村委黨支部誕生。抗日戰爭時期,本村為太后四第委四專區駐地,全村涌現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先后有8名熱血青年為新中國的革命解放事業血染沙場,為國捐軀。1946年秋,解放軍榮部榮校進駐蓋城村。1950年蓋城村黨支部組織黨員干部在村東北的三仙廟外,為本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犧牲的焦新喜,焦景昌等烈士舉行了紀念活動,并為烈士立碑。
蓋城村在中國0的領導下,在政治上創造了以“民主議革命”為中心,以“民主議事中心”為陣地,以“民主理財”為重點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模式,充分體現了民主、公開、以人為本的理念,蓋城村積極踐行科學發展觀,構建生態、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