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扶貧供給側改革的若干思考
電商扶貧是國家倡導的一種精準扶貧模式,旨在以“互聯網+農業”創新扶貧方式,帶動貧困地區農業轉型升級,實現精準脫貧。目前,我國電商扶貧發展仍面臨著供需錯配、拔苗助長、投入不足和物流脫節等問題,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各種舉措推動電商扶貧發展,助力精準扶貧。
存在四個不足和短板
電商扶貧的現狀與問題。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全國縣域電商扶貧方興未艾,并形成多種發展模式,如“一縣一品型”“集散地型”和“全產業鏈型”等,但也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不足和短板。一是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錯配問題。目前,大型電商平臺農村電商模式更傾向于下行,而農村電商真正的需求側在于農產品上行,很難解決農村目前面臨的農產品賣難問題。由于缺乏資金,縣域電商最缺的平臺建設難以保障。二是拔苗助長的問題。很多地方把網店數量作為衡量電商發展的硬性指標,形成大批以農戶家庭依托電商從事特色產品經營的“淘寶村”“淘寶縣”,但實際上多數網店早已名存實亡。很多貧困縣電商都是從零開始,資金少、基礎差、底子薄,極易形成“小牛拉大車”的格局。三是因地區差距產生的投入不足問題。電商扶貧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專項轉移支付項目,資金量相對有限。在有些貧困地區,電商扶貧引導投入和財政配套少,農戶隨意發展,忙而無功。四是物流配套脫節的問題。物流體系不健全,造成農產品運輸的成本高,電商經營難,無法持續發展。
應在五個方面發力
把脈問診,精準施策,電商扶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在五個方面發力:(一)摸清基層需求,引導電商扶貧。從當地實際出發,制定出適合本地區的電商設計;整合商會、協會、企業等力量,形成電商扶貧大格局。(二)優化模式設計,提升電商扶貧。整合各類行政資源打造農村電商品牌,推動特色產業集聚,引領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優化農村物流體系,健全農產品上行體系,推動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三)打造消費扶貧,完善電商扶貧。引導流通企業集約農產品資源,統籌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舉辦各種農特產品節慶和“趕大集”,引導消費者到線上交易、到實體店體驗,實現點對點的精準扶貧。(四)創立發展基金,助力電商扶貧。搭建政府、銀行、企業三方合作平臺,創立電商產業發展基金;對參與電商營運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給予貼息支持。(五)強化安全背書,支撐電商扶貧。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構建從產地到市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體系;建立農產品溯源體系標準認證制度,給予生鮮農產品的溯源認證同等市場準入條件。
- 8-19· 改革創新大潮涌動,山東國企改革之路怎么走?
- 11-9· 國企改革三年 央企民企合作金額超9000億元
- 9-11· 供給創新如何“接住”需求上新
- 6-29· 金融改革向“綠”而行 國家級創新試驗區擴容
- 5-22· 改革創新 數據賦能 以數字政務建設助力數字中國高質量發展
- 4-10· 廣東改革開放邁上新臺階 “兩個重要窗口”作用凸顯
- 3-7· 浙江:走“改革路”,打“創新牌”
- 12-22·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沖刺收官 江蘇國字號改出新面貌
- 9-15· 供給變革撬開人參市場空間 吉林努力打造千億優勢產業
- 3-28· 數字化改革的“蕭山答卷”:蹄疾步穩邁向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