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布局線下,引得實體經濟“重返十七歲”
自1999年中國電商進入實質化的商業階段,此后近二十年間,我們親身經歷了互聯網帶來的顛覆與重塑,尤其是互聯網浪潮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和挑戰,倒閉潮、轉型難、經濟寒冬的到來令人措手不及。
然而,從2015年開始,形勢悄悄地發生了逆轉,在傳統企業想方設法搭乘互聯網快車的同時,眾多電商企業卻反其道而行之,線下布局頻繁,并延展成愈演愈烈的商業趨勢。互聯網電商企業為什么反攻線下?背后隱藏的商業邏輯又是什么?
電商線下布局引爆實體回春
事實上,國內各大電商平臺線下布局的步伐,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更早一些。
2014年,京東開始進軍線下渠道,京東幫服務店是京東大件商品配送渠道的擴展,并提供配送、安裝、維修和營銷四位一體的綜合服務,目前已實現全國覆蓋數量超過1350家。
2017年,“京東家電專賣店”作為渠道戰略的部署重點,發力于渠道的極限下沉,計劃在全國縣鎮村級市場開設1萬家。
實體店的復蘇大潮不僅局限于電商平臺的線下部署,更多純粹的電商品牌也開始從線上轉到線下:三只松鼠2017年的目標是要開100家實體店,做到全國百城中“一城一店”;曾砍掉線下140家店鋪專注做線上的百草味,也表示將在線下布局實體店面,鋪設商超和便利店。
更加明顯的服裝領域中,2015年,“茵曼+千城萬店”項目在廣州啟動,全面布局線下零售網絡,5年內計劃在中國開設萬家實體店。家居著名品牌林氏木業、御泥坊、阿芙精油等電商品牌也不斷加速線下開店的腳步,為未來布局尋找更大的空間。
從中可以看出電商線下滲透的決心,線上與線下兩條腿走路,會是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
渠道下沉是時代所趨
無數的商業現象背后,都隱藏著既定的商業邏輯,究其根本,主導電商品牌們密集布局實體店的深層原因,離不開消費環境的變化與電商自身先天不足的矛盾升級。
對電商來說,爆發式的紅利增長已經終結,相反線上銷售可預見的天花板帶來了巨大壓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28.2%,相比2015年全年的增速明顯放緩,這也是近五年來,網絡零售增速首次跌破三十個百分點,線上零售實際上已經開始進入瓶頸期。
運營成本的提高與用戶轉化率低下的矛盾不斷激化。相比線下的傳統企業,電商最大的優勢就在于成本,少了房租、人力、能耗等成本制約,但隨著流量成本與物流成本的提升,電商的線上運營成本不斷飆升,原有的優勢蕩然無存。與之相伴的是用戶轉化率反而得不到提升,以“茵曼+”的上海體驗店為例,線下店試穿成交率達65%,而在“雙十一”期間,線上僅有6%的轉化率。實際上,電商行業的用戶實際轉化率一直在7%左右徘徊。
對電商更為重要的影響是,隨著消費升級產生的消費需求與消費觀念的改變。“低價”是電商從誕生開始就天然攜帶的標簽,在經濟與生活水平相對不發達的時期,“物美價廉”自然是人們消費的首選,但隨著經濟與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精神的追求遠超過物質的滿足,消費從傳統的“買賣交易”升級到“情感需求的滿足”,80、90一代成為消費的主體,對商品從功能性、性價比上升到個性化、情感化的需求,那么電商先天不足的“體驗感”缺失將無法契合人們的最終消費需求。
與此同時,惡性循環的價格戰、產品同質化導致的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以及資本市場的巨大壓力等因素,也成為電商品牌進一步發展的桎梏。
三大核心突圍線上線下大融合
電商品牌從線上轉入線下落地開店,更多的是市場環境變化、消費升級所產生的必然時代選擇。在新一輪線上線下走向“融合共生”的行業大規模洗牌中,電商品牌如何才能在線下站穩腳跟、走好線上線下兩條路?這其中,離不開品牌、體驗與服務設計三個核心。無論在線上還是在線下,樹立一個清晰的、差異化的品牌形象,是電商品牌成長最關鍵的一環。
以電商網紅三只松鼠為例,在品牌誕生之初就以“萌萌的”品牌人格在消費者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隨后的視覺設計、服務細節與周邊開發等,都是對“萌文化”品牌基因的不斷深化與延展。當三只松鼠走入線下,“投食店+松鼠小鎮”的布局將品牌形象完整地呈現出來,三只松鼠的“萌”文化,貫穿了其“品牌IP、線上銷售、線下體驗”的未來發展路徑。
從基于交易的零售業向基于關系的零售業轉化的當下,電商將清晰的品牌形象延展至線下,可以改變消費者對品牌認知停留在互聯網虛擬領域的現狀,增強消費者的品牌認知度與忠誠度,這無疑會幫助消費者與品牌建立起融洽和諧的長久關系;反之如果電商并沒有建立起清晰的品牌認知,走入線下將陷入更深的市場困境。
電商品牌線下布局首要的好處,就是可以解決體驗感不足的先天缺陷。尤其是在面對消費升級的大前提下,人們的需求不僅是獲得實際的商品,更重視對精神情感個性化需求的滿足,以及在消費過程中獲得良好的體驗。尼爾森發布的《網絡購物行為研究報告》中指出,雖然人們在查找信息時對線上渠道的依賴度更高,但有40%的受訪者表示會直接去線下實體店進行店面體驗。
電商品牌在線下打造多重感官消費體驗的實體店,是在實體經營中脫穎而出的制勝之道。
例如跨境電商平臺KK館,在全國各城市開業9家門店,就將線下的體驗感發揮到極致。館內采用“前店后館”模式,前店是理性的購物空間,后館是文藝高端體驗館,為用戶營造介于家庭私人環境和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間體驗。
當電商從線上走到線下,也意味著電商品牌原有的服務體系無法再支撐后續的發展。一般來說,電商提供的服務主要集中于客服、物流、售后等方面,而在電商開設實體店之后,與消費者的互動變得更加多頻、寬泛、立體,因此電商品牌線下布局必須從一開始就引入服務設計的思路。
不同于傳統的服務理念,服務設計并不局限于某一個點或是某一塊,它是從品牌與消費者產生互動的每一個接觸點出發,以用戶為先,在每一個接觸點引入通過設計的、令人信賴而有效的服務系統和流程,從而讓消費者與品牌的每一個接觸都獲得完美的用戶體驗,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給用戶留下印象并進一步影響用戶和他身邊的人的行為。
同時,電商品牌的線下布局也應該是互聯網線上優勢的延續和拓展,將互聯網的思維滲透到線下的經營中,將線上與線下的優勢充分融合。
從傳統企業觸網轉型、到電商品牌線下布局,我們更加清楚地意識到,電商與實體商業從之前的獨立、碰撞走向融合、共生,無論是“自上而下”的行業指導,還是“自下而上”的市場自發行為,都標志著到了創新驅動的時代,以線上線下互聯互通為核心的新零售商業業態正是大勢所趨。線上線下融合的大潮已然來臨,不管電商品牌還是實體企業,未來都將實現更多的可能。
- 4-14· 十七載首次涂裝大修 “開往春天的列車”靚麗開跑
- 3-10·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總量超450萬家
- 12-26· 低空經濟發展迎最新定調 哪些新改革新舉措值得期待?
- 12-12· 河北經濟新數據新亮點(四):經營主體平穩增長 內生動能持續增強
- 11-18· 體育經濟激活秦巴山區發展動能
- 10-28· 低空經濟加速“起飛” 一組數據看我國航空運輸業發展態勢
- 10-21· 【數說經濟】抓好城市“里子”工程建設
- 10-10· “種草經濟”種出了什么?
- 9-12· 浙江布局推進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
- 8-29· AI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機器人+”賦能千行百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