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新經濟 融入長三角 沂蒙老區繪就新畫卷
每天凌晨四點是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清春蔬菜基地負責人楊清春雷打不動的上工時間。老區人起得早,趕在天亮之前,一箱箱貼有“清春”品牌的新鮮蔬菜便被摘下來,裝上車,發往千里之外的長三角地區,當天就被端上了市民餐桌。
地處著名的沂蒙革命老區、土壤肥厚、山泉滋潤、國家地理標志、院士專家全程指導……一系列標簽讓老區蔬菜成了長三角的搶手貨。
在老區人的設想中,鄉村振興要分三步走,即要努力成為長三角的農產品供應基地、休閑旅游“后花園”、產業轉移“大后方”。隨著上述“路線圖”落地,如今,老區已與長三角27個中心城市建立了緊密聯系。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經濟總量最大的地區。作為“中國市場名城”“物流之都”,臨沂市對接長三角,既是天作之合,也有歷史淵源。
從“舟車不通”到“通達天下”
歷史上的沂蒙山區,山連山、崮連崮,素有“四塞之固、舟車不通”之謂,曾是中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之一。
窮則思變,一座包含121個專業批發市場的臨沂商城的建立,有著“物流之都”的便利交通,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的加持,讓老區人擁有了全國視野,農工商三大業都發生了改變。據統計,2021年,該商城實現市場交易額5402億元,物流總額逼近萬億元。
因為不擅長莊稼營生,劉光印離開了土地,加入了小商小販的大軍中,成為蘭山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創業者。他販襪子、賣童裝、倒蠟燭、售牛仔褲……正因為“不怕吃苦,走南闖北,有點膽量”,他成了那個年代的“萬元戶”。
劉光印向科技日報記者談道,我們這代人要感謝改革開放創造的環境和臨沂市場崛起給予的機會。
從安徽到江蘇,浙江創業者葉海兵遭遇了“水土不服”,直至北上臨沂,他最終扎下根來,成就一番事業。老區“包容共享”的精神內核,讓數十萬的浙商、閩商、粵商、湘商在此扎根、開花,并與老區人攜手奔向富裕路。
無論是本地人劉光印,還是外來者葉海兵,他們的“起身”離不開兩個字——商貿。
“在臨沂,你可以低價買到任何商品。”這句話很形象。大到汽車配件,小到針頭線腦,臨沂商品涵蓋了27個大類,200多萬個品種,全球百分之六七十的商品都能在此找到貨源。
價廉物美的背后是強大的產業支撐。這里擁有木材、食品、機械等八大主導產業,是“中國板材之都”,板材占了全國的20%,也是“中國水表之鄉”,產量占全國四成……
當老區擁有了巨大的商品體量之后,如何連接起更廣闊的市場?于是,在商貿之外,物流成為老區崛起的一股新力量。
融入長三角,當好“后花園”
一張乒乓球桌,從上海直接運往烏魯木齊,需耗費15天、花費320元;但若從上海先“拐個彎”到臨沂,再運往烏魯木齊,只需耗費10天、花費120元。
為何拐個大彎,卻省了大錢?答案是這里貨源足、配貨快,當天配貨、當天發貨,價格比全國平均價格低30%。
“從臨沂發出的貨物,直達全國各地,覆蓋了全國所有縣級市。”從業20余年的永川物流公司負責人李飛告訴記者,這里的物流產業還深度融合了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新技術,成為智慧物流的代言者。
時代在變,老區在變。
前不久,蘭山網絡帶貨主播徐小米挑戰了一把,不間斷連續直播了9個小時,完成了一次“破億”專場。這是老區商貿應時而變,順勢而為的典型一幕。
18萬電子商務直接從業者、近300位粉絲過百萬主播、25處短視頻直播基地……火熱的電商直播正在改變這座商貿名城的傳統運作模式。而這群人成為革命老區電商物流的新玩家。
時移世易,新一代老區人的目光早已超越了沂蒙山區,他們不但要融入長三角,當好“后花園”和“大后方”,還要擁抱全世界。
這里努力建設了國家級物流樞紐,13處海外商城和海外倉布局全球,并成為“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和歐亞班列集結中心。用山東蘭華跨境電商公司負責人藺天一的話說:“我們打造自己的數字供應鏈,打造出口供應鏈展廳,把臨沂優質產品賣向全世界。”
深耕物流電商產業,培育新優勢,融入長三角,放眼全世界,這是沂蒙老區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也是他們正在做的事情。
- 3-19· 搶灘低空藍海,2024北川低空經濟大會召開
- 6-23· 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鐵動力”
- 6-16· 河北穩經濟保民生一線觀察:靶向施策“雪中送炭”
- 6-16· 長江經濟帶:生態美 產業興 文化昌
- 6-13· 穩經濟解難題 山東臨清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
- 6-9· 邢臺經濟開發區:突破核心技術 構筑產業高地
- 6-9· 穩經濟,鐵路彰顯“壓艙石”作用
- 6-2· 吉林:經濟“馬達”重啟 復工復產按下快進鍵
- 5-27· 高鐵為經濟社會發展提速助力
- 5-12· 書寫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