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經濟“馬達”重啟 復工復產按下快進鍵
本報記者 王有軍
“雪消千山綠,‘吉’祥萬物生”。從疫情洶涌到疫散云開,再到有序解封,戰“疫”后的吉林省經濟“馬達”加速重啟,按下復工復產快進鍵,長春、吉林等地街頭巷尾重現“人間煙火氣”。
有序復工 穩產保鏈
為確保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復工復產,4月13日,隨著長春市疫情防控社會面清零,一汽集團率先復工。吉林省和一汽集團聯合組建工作專班,第一時間出臺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指導手冊,依托鏈長制工作體系,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齊步走。
為了幫助汽車企業打通產業鏈堵點、卡點,吉林省建立部省、省際間協調聯動機制,針對產業鏈供應鏈關聯企業物流、原材料跨省區供應堵點問題,建立專班和臺賬,逐項銷號管理,不但打通省內供應鏈卡點,也暢通了省外八個地區整車廠在吉林省配套企業的產業鏈供應鏈。
據長春市工信局提供的數據顯示,一汽五大主機廠及502戶一級供應商、僅用時5天實現全部復工復產,單日整車生產能力從4月13日的100輛到4月16日突破500輛,再到5月14日突破5700輛……截至目前,一汽在長春整車生產基本達到滿產狀態。
“面對疫情反復的不確定性,企業不敢有一絲懈怠,在確保安全、健康、平穩、有序的前提下,平穩有序恢復生產。充分利用近期時間最大限度提升生產負荷、釋放產能,爭取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進度搶回來。”吉林省通用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是全球鋁加工汽車輕量化零部件知名供應商,公司董事長李吉寶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疫情是一次考驗,疫情之下企業遇到困難,尋求突圍的關鍵在于練好內功,增強自身造血功能,靠內部挖潛,提升核心競爭力。
一汽及零部件企業復工復產的有關經驗,有力帶動了各產業有序復工復產。截至目前,剔除因季節性、市場因素暫未復工的企業外,吉林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達98%,省內500戶重點企業實現應復盡復。
紓困解危 減負增氧
突如其來的本輪疫情讓吉林省不少中小微企業跌入寒冬,生產經營成本加大,現金流斷裂,生存出現很大壓力。為有效緩解疫情的沖擊,幫助中小微企業盡快走出困境,吉林省幫扶中小微企業紓困解難政策加速落地,通過緩、減、免、補、融等政策組合拳,為中小微企業“輸血賦能”“減負增氧”。
長春希達電子是一家專業從事創新性技術研究的LED顯示和LED照明產品制造商,是“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本次紓困解難政策加速落地直達企業,讓希達電子受益不小。
“從國家到省市的紓困政策,不僅來得及時而且越來越具體,非常貼近企業所需所想。比如‘六稅兩費’減半征收,還有增值稅留抵退稅、部分稅費緩繳……這些實實在在的紅利為企業送來了及時雨,緩解了企業現金流壓力。”長春希達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喜鳳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應收賬款回款慢是許多中小企業的痛點,疫情封控下,中小企業很容易現金流斷裂,希望在加大對中小企業采購支持的同時,切實保障款項及時支付,以解決企業現金流緊缺問題。
希達電子只是紓困政策受益者的一個縮影。為加大助企紓困力度,緩解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困難,吉林省密集出臺了幫助市場主體紓困解難“22條”、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29條”、著力為中小企業紓困“37條”、穩定全省經濟“43條”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打出高含金量的助企紓困政策“組合拳”,根據疫情防控實際和財政可承受能力,盡最大努力拿出“真金白銀”,從減稅降費、房租減免、減輕水電氣費用負擔、緩繳社會保險費,到財政補貼、金融信貸支持,全力幫助受疫情影響的市場主體渡過難關。
受疫情影響,不少民營小微企業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出現困難,迫切需要金融機構普惠小微貸款的金融支持。“作為一家有責任、有擔當的地方性銀行,助力疫情防控、服務小微企業、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是我們的初心和使命。”吉林銀行普惠金融部總經理鄒德龍告訴本報記者,疫情發生后,吉林銀行快速響應企業融資需求,為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開辟綠色信貸通道,堅決做到“應貸盡貸、應貸快貸”。
紓危解困,清障搭臺。在助企紓困政策紅利釋放的同時,2022年吉林省“服務企業月”活動從5月9日全面啟動。省直部門、各市(州)圍繞企業需求,延伸助企觸角,及時掌握企業在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生產經營中的重點、堵點、難點問題,提供“一企一策”精準服務,全力打通服務企業、紓困解難“最后一公里”。
- 3-10·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總量超450萬家
- 12-26· 低空經濟發展迎最新定調 哪些新改革新舉措值得期待?
- 12-23· 吉林文旅經濟一線觀察:用好用活一冷一涼兩種資源
- 12-12· 河北經濟新數據新亮點(四):經營主體平穩增長 內生動能持續增強
- 11-18· 體育經濟激活秦巴山區發展動能
- 10-28· 低空經濟加速“起飛” 一組數據看我國航空運輸業發展態勢
- 10-21· 【數說經濟】抓好城市“里子”工程建設
- 10-10· “種草經濟”種出了什么?
- 9-9· 老國企吉林油田“乘新而上”的改革密碼
- 8-22· 發力夜經濟 安徽變“流量”為“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