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造”列車“跑”向何方
《中國制造2025》系列解讀中,先進軌道裝備發展同樣受到重視。“四川造”在這一領域如何作為?
近日,成都地鐵3號線“成都造”列車成功試跑;多家軌道交通企業與新津縣政府簽署意向合作書,欲進駐新津軌道產業園;“成都軌道交通技術研究院”成立。
三個事件,同時出現,絕非偶然。在軌道車輛可以批量“成都造”后,成都乃至整個四川的軌道交通產業將如何落子?
到2020年,四川鐵路總投資將超過5000億元,成都將新增18條城市軌道,總投資超過4000億元,加上重慶、貴陽、西安、昆明以及省內的綿陽、德陽、雅安等地區,總投資將上萬億元。
市場巨大,應該怎樣去撬動?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曾表示,軌道交通產業作為國家“十二五”規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已經開始進入爆發性成長期,區域間競爭加劇,產業正在細分。顯然,要磨亮產業這把刀,才能精準地切割市場。
阿爾斯通、克諾爾、青島四方所……即將落戶新津的“新客人”,有兩個共同點:同在軌道交通上下游產業鏈上,同為成都北車的供應商。“隨著我們的生產制造批量化,就可能形成產業鏈。”成都北車總工程師姜忠輝認為,這種產業聚集效應,將促進相關的產業集群落地,從而形成產業高地。
成都軌道交通技術研究院這個“智庫”,由五方共建,有科研實力雄厚的西南交大,有專注于規劃設計的中鐵二院,有運營管理的成都地鐵公司,也有生產制造企業長客股份和成都北車。
日前,工信部發布《中國制造2025》系列解讀,先進軌道裝備發展受到重視,“創新”“智造”等詞匯,頻頻出現。
作為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的領軍企業,長客股份感到壓力、動力并存。“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現在,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了逾600家研究院或研發中心。”在公司總經理安忠義看來,制造企業需借助研究院的技術平臺,加速軌道交通產業科技成果的商業化運用,從而提升整體競爭力。
成都北車董事長王恩輝說,依靠“智庫”進行深研,讓核心技術落地,讓“成都造”列車走向東南亞。
- 7-7· 四川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支持完善農村寄遞物流體系
- 12-12· 各地列車有序恢復開行 9日計劃開行旅客列車5023列
- 11-3· 普速列車互聯網訂餐業務再擴展
- 8-25· 列車上有個“暖男”包乘組
- 8-15· 定制列車助客運跑出加速度
- 8-4· 列車長谷潔璇:“軍裝”變“紅妝” 從一寸天地到日行千里
- 6-27· 列車長“東哥”的暖心故事
- 6-23· 普速列車,為多樣化服務注入“中國溫度”
- 6-23· 新列車運行圖讓客貨運輸更高效
- 6-16· 四川天府新區:構建公園城市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