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為筆,繪就鐵路防汛安全新畫卷
海南的汛期,往往伴隨著狂風暴雨,對鐵路運輸安全構成巨大威脅。廣鐵集團海口綜合維修段以“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的底線思維,借助科技力量,構建起“人防+技防”雙重保障體系,為鐵路大動脈安全運行筑牢防線。這一系列創新舉措,不僅展現了鐵路部門應對自然災害的智慧與擔當,更彰顯了科技在守護民生福祉、推動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賦能,讓防洪排查更精準高效。傳統的人工巡檢方式在面對復雜地形和大面積線路時,難免存在效率低、漏檢等問題。而海口綜合維修段采用的“無人機巡航+人工復驗”立體化排查手段,無疑是一次突破性的創新。無人機憑借其靈活機動、視角廣闊的優勢,能夠對邊坡擋墻、低洼路基等關鍵區域進行高空航拍,累計飛行里程超10.6公里,精準識別出126處隱患。這就如同給鐵路線路裝上了“千里眼”,讓潛在的風險無所遁形。在此基礎上,領導班子帶隊聯合多專業進行徒步拉網式排查,又像是為隱患排查加上了“放大鏡”,確保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從清理排水設施、加固通信光電纜標樁,到配置智能除濕裝置,這些從源頭阻斷汛期風險的措施,正是科技與人力緊密配合的成果。科技的運用,不僅提升了排查效率,更增強了防洪工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為后續的防范和治理提供了有力依據。
多線協同與實戰演練,讓應急響應更迅速可靠。面對復雜多變的汛情,單一專業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海口綜合維修段強化多專業聯動機制,工務、電務、供電等部門協同作戰,共同完成邊坡砍青、信號箱整治、淤泥清理等工作,確保“水不進盒、樹不壓纜、坡不垮塌”,形成了全方位的防洪安全屏障。而無腳本“盲演”和啟用“科技防洪”手段進行搶險通信保障的實踐,則進一步檢驗和提升了應急響應能力。在模擬的復合險情中,160余人能在30分鐘內完成各項搶險任務,20分鐘內實現搶險現場音視頻實時回傳,這些數據背后,是各部門長期磨合、協同配合的結果,也是科技在應急場景中發揮關鍵作用的體現。科技讓信息傳遞更及時、決策更科學,使應急處置更加迅速、高效,最大程度減少了災害可能帶來的損失。
海口綜合維修段的防汛實踐,是科技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的生動寫照。在過去,面對自然災害,人們更多地依賴經驗和人力,而如今,科技的進步為防汛工作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從精準排查到高效應急,科技貫穿于防洪工作的各個環節,成為守護鐵路安全的重要利器。這種“人防+技防”的雙重保障體系,不僅為鐵路運輸安全提供了堅實支撐,也為其他行業應對自然災害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科技的應用離不開人的智慧和努力。無論是無人機操作、設備維護,還是應急指揮、搶險救援,都需要專業人員的參與和付出。只有將科技的力量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結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能。
廣鐵集團海口綜合維修段通過科技賦能汛期防線,為鐵路安全運行保駕護航。在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我們有理由相信,會有更多先進的技術和手段應用于防汛等民生領域,為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的穩定發展提供更強大的保障。讓我們期待科技繼續發揮其獨特優勢,在守護民生福祉的道路上書寫更多精彩篇章。(王婷)
- 4-28· 文化為筆,繪就鐵路旅途的詩意長卷
- 3-31· 科技援藏打通牦牛乳產業數字化鏈條
- 3-17· 打好“科技+政策”組合拳,激發城鄉發展新活力
- 2-14· 回顧 2024 榮耀,共繪 2025 新藍圖,諾樂電動科技全員攜手,開啟蛇年新征程
- 12-23· 廣西:讓科技成果轉化走好“最先一公里”
- 12-12· 以科技之“花”為鐵路高質量發展添彩
- 12-12· 以科技創新之光,照亮交通強國之路
- 12-12· 以科技之光點亮鐵路前行之路
- 12-12· 科技賦能安全線,6C技術護航滬昆高鐵
- 11-21· 科技助力北方口岸通關能力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