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施工圖”變為“實景畫”
山多地少的茂名信宜,以粵西首個縣域城市設計為藍圖,在玉都新區打造了6個生態公園,成為市民周末踏青的好去處。肇慶廣寧用一根小小的竹簽做出百億產業“大文章”,實現“一竹富民”。清遠佛岡水頭鎮以土地整合流轉推動千畝光伏項目落地,實現“寸土”生“寸金”……
在全省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現場會(下稱“現場會”)召開前夕,多位省領導帶領市縣主要負責人、省有關單位負責人組成15個調研組,奔赴省內多地開展交叉調研。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議,一起談,一處處可感可知的喜人變化,給調研組留下了深刻印象。現場會上,各調研組負責人介紹了調研情況,為“百千萬工程”的一線實踐點贊、支招。
在廣東,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正從“施工圖”變為“實景畫”,各項創新工作舉措落地顯效,為人民群眾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獲得感。
突出特色發展縣域產業
縣域經濟持續壯大
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產業發展是重中之重。廣東強調抓好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和現代產業體系構建,持續壯大縣域經濟。
位于湛江遂溪嶺北鎮的廣東北部灣農旅產業園是一個集現代農業種植與休閑農業研學于一體的農旅綜合園區,通過“園區+基地+合作社”模式,園區發揮聯農帶農效應,在提供就業崗位的同時,打造“新農人”孵化創業基地。
廣東省工商聯副主席、廣東金嶺糖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水棲向調研組介紹,產業園通過建設3800畝現代種植基地、建設鄉村咖啡館等新業態,不斷完善農業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業融合轉型升級。
“湛江突出園區引領,壯大縣域經濟。我們一路走來,越看越振奮。”調研組成員認為,湛江位于粵桂瓊三省區交界,區位優勢明顯,建議圍繞主導產業延鏈條,更好承接珠三角產業,并大力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多元化新路徑。
在揭陽,調研組高度關注當地的海洋產業、綠色石化產業項目。“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揭陽聚焦延鏈補鏈強鏈,做大做強綠色石化產業與海洋產業兩大集群。其中,大南海石化工業區以廣東石化項目為“超級鏈主”,“一超多強”的綠色石化產業發展格局正加快形成。
“這是最大的亮點。通過大項目引入,揭陽2023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和稅收收入都位列全省前列;在去年基數較高的情況下,今年1—10月這些指標仍位居前列。”調研組負責人指出,海洋、綠色石化兩大產業在全國都有布局,揭陽需注意差異化發展。建議用好榕江實驗室等平臺,促進相關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河源,調研組深入河源市食品飲料及水經濟產業園考察。去年,河源包裝飲用水企業累計營業收入40.5億元,今年河源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年產值預計將達到90億元,有力推動獨具河源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
圍繞相關產業,河源現已形成兩個“1+3”產業集群,以城鄉居民快速增收為標志的民生福祉持續增進,令調研組印象深刻:“今年前三個季度,河源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達到5.9%,快于全省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達7.1%,位列全省第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依托資源稟賦發展生態產業、壯大“綠色經濟”。在調研一線,這樣的生動案例還有很多。
在肇慶廣寧縣竹子傳統加工示范基地,展柜里一根根細小竹簽吸引了調研組的關注。
“別小看這根細小的竹簽,它占到了全國70%的竹簽市場份額。”當地相關負責人介紹,肇慶廣寧把“百萬竹林”轉變為百億產業,實現了“一竹富民”。加工示范基地從謀劃項目到投產僅花了一年時間,達標達產后,年產值約1.5億元。
“肇慶廣寧縣加強對竹產業的開發利用,因地制宜又接地氣”。調研組還建議,要繼續堅持全縣一盤棋,持續利用好當地竹資源,以長遠目光建設大平臺,發展大產業,以全產業鏈思維做好竹文章。
走進潮州市饒平縣萬佳省級花鱸良種場育苗車間,數十個育苗池內正進行著花鱸的育苗和標粗工作。
2023年,萬佳水產有限公司花鱸魚苗育種試驗突破技術瓶頸,成為全省第一個成功培育花鱸魚苗的育苗場,填補了省內的空白。公司負責人鄭鎮雄說,目前,公司已成功培育花鱸魚苗約3000萬尾、效益達2100萬元。
“廣東‘東大門’風貌提升有成效:饒平發展海洋經濟,潮安聚焦工業強區,湘橋推進農文旅融合,三個縣區齊頭并進、差異發展。”調研組認為,“每周二‘百千萬工程’推進日”等機制落地后,當地現已塑造良好的工作作風;針對當地風電資源豐富但項目缺乏等情況,省級層面可以更大力度謀劃支持。
典型縣鎮村建設提速
群眾幸福感不斷提升
在“百千萬工程”實施的關鍵一年,全省各地集中力量加快推進典型縣、典型鎮、典型村建設,大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各地縣鎮村風貌煥然一新。
在惠州博羅,調研組來到位于石灣鎮的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園區內現代化廠區林立,當天園區正好有一個新項目建設封頂,讓調研組感受到了“惠州速度”。產業園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以及電子信息等智能裝備產業領域。3年多來,園區已落戶企業329家,其中規上企業209家。
此外,作為首批“百千萬工程”典型鎮,石灣鎮以縣域副中心為定位,按照小城市標準規劃建設省級中心鎮,正逐漸成為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的樞紐門戶。
“我們在當地看到,一年多來最大的變化是從‘干部干,群眾看’到社會各界一起干,人民群眾有特別強烈的獲得感、幸福感。”調研組負責人說。
兩條醒目亮麗的“鯨魚”,讓汕尾長沙灣服務區成為高速上的一道風景。這里是從大灣區進入粵東地區的第一站,也是汕尾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推進“明珠五號”攻堅行動的成果之一。
今年以來,汕尾大力實施“明珠五號”攻堅行動,推進鐵路、高速和國道沿路風貌提升及環境整治。調研組在服務區聽白字戲、品擂茶、看麥梗畫,沉浸式體驗汕尾非遺底蘊。
隨著“百千萬工程”的深入實施,近年來汕尾經濟社會、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可喜的變化,讓調研組成員感到驚喜。“特別是在推動鎮村風貌連線成片提升等方面,汕尾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的經驗值得借鑒和學習。”
在汕頭,調研組走進位于濠江區的深圳南山—汕頭濠江“百千萬工程”產業協同發展創新中心和東湖社區等地開展調研。東湖社區建村至今已有八百余年。社區負責人介紹,東湖社區秉持“承古韻、留僑憶、展新顏”的思路,借助深圳南山區對口幫扶機遇,對舊廣場進行改造,成為一處集休閑娛樂、文體活動、觀光游覽等功能的大型文化廣場。
“不能讓典型鎮村成為‘盆景’。”調研組認為,從南澳縣全域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點到17條鄉村振興示范帶連片提升,汕頭發揮了典型縣鎮村示范效應。同時也建議要依托深汕協作、央企助力、“雙百”行動、僑資僑力等重要助力,構建群策群力的工作局面。
來到有著“南洋海絲路·客僑第一鎮”美譽的梅州梅縣松口古鎮,調研組一行從移民紀念廣場步行出發,一邊聆聽古鎮的悠久歷史,一邊穿梭于古巷間。在店鋪老板娘的邀請下,調研組一行品嘗了松口炸肉丸。“好吃!一天能賣多少斤?”調研組問道。
“古鎮升級改造后,現在生意越來越好了,周末每天能賣上千元。”聽到回答,調研組深感欣慰:“‘百千萬工程’就是要群眾受益。建議進一步暢通內外經濟循環,進一步完善縣域商業體系,打通經濟循環堵點。”
調研組在茂名信宜玉都新區調研時,正值周末。走進生態公園,市民們在大片草地上野餐、放風箏,十分愜意。
“信宜山多地少,土地資源尤為寶貴,以前我們根本不敢想象在縣城會有生態公園,會有大片綠地。”信宜市相關負責人說,玉都新區編制有粵西首個縣域城市設計,在規劃建設中突出建筑與山水融合,已打造的6個生態公園面積超1500畝。快速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吸引更多人口聚集新區,信宜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22年的42.16%提升到如今的46%。
調研組指出,信宜、高州等地著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縣城變化日新月異、常住人口不斷增加,令人印象深刻。“建議進一步完善高速公路和國省道干線,暢通縣城到高速路出口、到產業園、到鎮街三個方向的道路,縮短城鄉距離。”調研組負責人說。
“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推進,在政府、企業等多方合力推動下,通過辦好民生實事、“關鍵小事”,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在江門,調研組到鶴山市源林初心小學調研,該小學由愛心企業家全資捐建,最多可提供3000個優質公辦學位,本月11日正式啟用。
最吸引調研組的要數學校的午休宿舍,疊疊床、上下床等一應俱全。今年,江門鶴山把午休“平躺睡”納入年度十大民生實事和“百千萬工程”重點項目,市鎮兩級財政投入超760萬元用于購買設備和場所改造,本土企業、熱心鄉親和海外僑胞籌集資金超260萬元,幫助全市有午休需求的40847名小學生全面實現午休“平躺睡”。
“鶴山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有效解決了小學生在校午休的難題。”調研組指出,江門華僑資源豐富,華僑等社會力量可進一步賦能“百千萬工程”,以僑為僑吸引更多人才,同時把僑鄉產品服務推向全國。
探索集成式改革
為高質量發展拓空間添活力
在“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的過程中,廣東各地逐步探索、總結出一系列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形成了一批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各地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優化生產力布局、激活盤活土地資源,為縣鎮村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不久前,清遠市佛岡縣水頭鎮四大舉措推動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經驗做法,入選了省“百千萬工程”農村土地綜合改革典型案例。
當地有關負責人向調研組介紹,水頭鎮積極推動土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以土地整合流轉推動千畝光伏項目落地,整合撂荒林地、園地發展魔芋特色農業產業園項目。土地資源利用“乘數效應”,實現“寸土”生“寸金”。
“清遠發展思路清晰,干部群眾工作作風扎實、富有改革闖勁和干勁,廣清一體化的經驗探索也給了我們很大啟發。”調研組認為,雖然清遠作為后發地區“底子”還不算太厚,但謀劃目標明確,工作有章有法,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增強軟硬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清遠可進一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全國統一大市場,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在云浮新興縣簕竹鎮欖根村黃塘村小組,幾棟富有科技感的雞舍吸引了調研組的關注。這是云浮市首個“政銀企村戶”共建家庭農場。
“云浮把推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經驗向自然村、村民小組延伸。”云浮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云浮布局選取試點,參與“政銀企村戶”共建家庭農場或“企業+自然村+能人”共建美麗牧場,今明兩年推動700個試點自然村集體收入超10萬元。
對云浮的創新模式,調研組點贊道:“云浮這種共建方式把各方優勢都充分發揮出來了,在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方面都有一定啟發意義。云浮要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做好‘十五五’謀劃,發揮承接產業轉移主平臺作用,探索‘兩山’轉化路徑,讓各方持續受益。”
走進陽江市陽西縣西荔王產業基地,豐收的景象映入眼簾。西荔王果蔬專業合作社社長陳迪介紹,生產基地面積超17000畝,年產值超1億元。“基地能帶動多少村民就業?人均增收達到多少?”調研組問道。
“我們探索了技術合作、資金入股、就業增收以及品牌帶動四種聯農帶農模式,輻射帶動周邊荔枝種植規模超5萬畝,促進社員人均增收超5萬元,帶動合作的村集體除保底收入外還有10%的利潤分紅。”陳迪答道。
當了解到陽西縣還通過成立強鎮富村公司、出臺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和村干部待遇掛鉤機制等措施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調研組點評指出:“這些模式與做法都很不錯,能把農戶和村干部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推動多方受益。”
在韶關乳源桂頭鎮,調研組走進桂頭領航商業城及未來社區項目現場,深入了解集成式改革有關情況。
“地從哪里出?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解答好這三道難題,才能保證土地改革成效。”副縣長葉飛介紹道。
桂頭鎮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兩項國家級試點工作“破題”。當地通過“留用地配置創新+龍頭企業引領”,以黃金地段招商引資、政府成本價回購商鋪、高附加值商鋪置換村民留用地的方式,提升了土地潛力、城鄉面貌和產業動能。這種土地置換模式,得到了群眾的一致認可。
調研組指出,“百千萬工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增加老百姓的收益,韶關面臨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力度不足、鄉鎮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是粵東西北面臨的普遍問題,必須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全力探索構建更加完善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南方日報記者 黃敘浩 邵一弘 林露 林捷勇 黃敏立 劉舜欣 陳柔燕 烏天宇 汪旭瑩 張曉宜 魏麗文 劉棟銘 鄒祥亮 任龍 陳國飛 崔洪銘 黃林 范永敬
- 11-21· 廣東郁南黃皮何以成為水果“新晉頂流”
- 10-21· 廣東圍繞全過程創新鏈發力
- 10-14· 廣東“燈塔”火種跨地域遠播
- 10-14· 廣東用電量繼續領跑全國
- 10-10· 廣東云浮:“年輕后生”打造產業創新熱土
- 9-16· 廣東鏈式改造推動3萬多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
- 8-19· 廣東:五級人大代表聯動,推動海島居民用上平價電
- 8-1· 廣東自貿試驗區成港澳投資首選地
- 8-1· 廣東省級財政支持中醫藥發展 7年累計投入超35億元
- 8-1· 廣東高校用科技賦能水稻產業全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