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高校用科技賦能水稻產業全鏈條
盛夏時節,廣東的水稻迎來收獲期。近期,華南農業大學(下稱“華農”)的專家們趕往一個個水稻種植試驗場測產驗收,好消息也一個個地傳來——
應用華農的香稻增香增產技術,深圳首次引進種植的絲苗香稻測得平均畝產為600.81公斤,創下深圳水稻高產紀錄;
在梅州興寧市,華農示范推廣種植的超高產優質稻測得早季稻平均畝產726.38公斤,最高畝產758.45公斤,再創新高;
在河源市龍川縣,由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下稱“華農航天育種中心”)育成的水稻新品種“華航香銀針”平均畝產723.5公斤;
……
糧食豐收的背后,是農業科技的驅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近年來,華農不斷在高產品種、栽培技術、農機化水平等方面形成有效技術示范和推廣體系,源源不斷地將科技力量轉化為糧食產量。
在地少市場旺的深圳種出“最香的米”
深圳農業用地少,但企業多、市場旺。在這里,農業科技專家正探索一種提升種植效益、推動高端香米產業化發展的新模式。
在位于深圳市坪山區的深圳市農業科技促進中心試驗示范場,稻田里收割機轟鳴,深圳首次引種的絲苗香稻正在進行測產。
“每畝產量為600.81公斤!”測產結果出爐,華農水稻研究室主任唐湘如頓時喜笑顏開,“這一數字創下了深圳水稻高產紀錄!”
更讓唐湘如高興的是,深圳引種的香米中香氣物質的含量比泰國香米高了50%,“是全省最香的米之一”。香氣是香米的“靈魂”和“賣點”,高端香米每斤可賣到40元。
“粵港澳大灣區每年要從泰國等地進口香米約1000億元,其中深圳就占了60%。”唐湘如說,香稻在深圳試種成功,意味著將來深圳有望實現進口香米的國產替代。
此前,唐湘如領銜研發的“香稻增香增產關鍵技術”,在廣西、重慶、江西等多個省市及省內梅州、韶關、清遠等多地成功應用,還曾創下每畝650公斤的香稻產量最高紀錄。
在深圳,唐湘如團隊進一步改良了香稻增香增產技術——篩選適宜深圳土壤氣候的“南晶香占”和“青香優19香”兩個香稻品種;減少施肥10%至15%;應用免耕機插秧技術,不僅節約勞動,降低碳排放,還能提升產量和香氣值。
背靠深圳的科創實力,唐湘如團隊還首次在香稻種植中使用了深圳企業研發的生物納米硒植物營養素,每公斤香米中的硒元素含量達0.15毫克—0.23毫克,達到“富硒稻谷”國家標準,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進一步提升。
唐湘如估算,采用深圳“香稻模式”,每畝產值可超1萬元,農民增收約30%。
在深圳測產驗收后,唐湘如又馬不停蹄地趕往梅州興寧市。在這里,150畝應用了超高產增效技術體系的優質早稻已經稻穗金黃,迎來豐收。
唐湘如介紹,團隊在興寧引種了集超高產、優質、濃香味、宜機、多抗于一體的優質稻品種組合。測產結果顯示,平均畝產726.38公斤,最高畝產758.45公斤,產量提升了21.47%。
“我們集成多種新技術種出的香稻,實現了濃香與高產結合,效益好。”唐湘如說。
將水稻產業科技成果不斷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米飯是中國人飯桌上最重要的主食之一,而華南稻區是我國重要的產糧基地。廣東的水稻產業發展對于穩定廣東糧食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依托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作物學,近年來華農在水稻的育種、栽培、智慧化農機等方面不斷取得可喜成果,形成系列技術示范和推廣體系。
7月18日,在河源市龍川縣田心鎮塔豐村,新稻種“華航香銀針”百畝示范田喜迎豐收。實收測產顯示,最高產量達到741.6公斤,平均畝產為723.5公斤。
“華航香銀針”是華農航天育種中心利用空間誘變優質種質雜交,經多年選育而成的優質香型絲苗米品種,具有品質好、產量高、抗伏性強、抗病蟲害等優勢。
“該品種達到畝產720公斤的產量指標要求,將向農業農村部申報認定為超級稻。”華農航天育種中心主任郭濤表示,“華航香銀針”有望打造成廣東絲苗米代表性品種。
目前,華農育成的超級稻品種36個,占全國的24%,秈型常規稻超級稻占全國總數63%,造就了“中國秈稻、廣東種芯”的“粵稻現象”。
今年2月,華農還和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合作共建華農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利用撂荒地培育節水抗旱稻新品種,發展節水抗旱稻產業。
研究院計劃在國內新增水稻種植面積1億畝,增產稻谷500億公斤,減少200億噸水稻生產用水,減少200億公斤碳排放,助力國家糧食安全和“雙碳”綠色發展。
無人智慧農場技術,也為水稻增產、農民增收帶來新動能。
7月20日,在河源市東源縣的萬綠智慧農場的稻田中,20多臺無人農機輪番上陣,演示水稻耕、種、管、收全流程無人化作業。這是迄今最大規模的無人農機“大展演”。
無人農場技術不僅顯著提高生產效率,也能提高糧食產量。中國工程院院士、華農教授羅錫文舉例說,采用無人駕駛直播機播種,能精準控制行距和穴距,讓水稻生長更加整齊,通風、透氣、采光好,水稻長勢更好,還可以減少施藥。
農業專家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新質生產力——
“我們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包括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智能農機等結合起來,實現了全新的水稻生產,這就是新質生產力。”羅錫文說。
“要盡快把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用科學技術來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只有讓農民增收、企業盈利、糧食增產,才能有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唐湘如說。
南方日報記者 李秀婷 陳伊純
通訊員 陳芃辰
- 12-2· 廣東: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施工圖”變為“實景畫”
- 11-21· 廣東郁南黃皮何以成為水果“新晉頂流”
- 10-21· 廣東圍繞全過程創新鏈發力
- 10-14· 廣東“燈塔”火種跨地域遠播
- 10-14· 廣東用電量繼續領跑全國
- 10-10· 廣東云浮:“年輕后生”打造產業創新熱土
- 9-16· 廣東鏈式改造推動3萬多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
- 8-19· 廣東:五級人大代表聯動,推動海島居民用上平價電
- 8-1· 廣東自貿試驗區成港澳投資首選地
- 8-1· 廣東省級財政支持中醫藥發展 7年累計投入超3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