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扶持農村電商應走出“撒錢”模式
為了扶持貧困農村發展電商,夯實基礎,國家很多部委和各級地方政府都采取專項資金補貼方式扶持電商,一個縣或一個項目動輒可獲數百萬元至上千萬元補貼。面對巨額“真金白銀”誘惑,有的地方、企業和個人趨之若鶩。
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性電商項目,匯報材料粉飾得天花亂墜,但缺乏真實經營業績。一些“沖著補貼”臨時拼湊的電商平臺,更是“網站無備案、域名靠抄襲、頁面搞鏈接、業績玩注水”,其目的就是套取政府專項補貼扶持資金。這種局面,不僅導致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大打折扣,還容易滋生權錢交易等腐敗發生,嚴重損害廣大農民和消費者的權益。
相關人士建議,政府扶持應該走出相對單一的“撒錢”模式,扶持應站在“戰略性投入”的高度,從如下層面進一步精準施策:
首先,要探索引導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模式。
公共管理和服務,要解決好服務于農村電商發展中“督企、督政(地方各級政府)、督人(個體參與者)”問題。通過政府有形和無形的介入,對農產品電商展開統一認證、品牌整合、推廣宣傳、展示銷售、質量管控和誠信維護等。政府在發展電商中不是扮演“運動員”或“投資者”,而是探索引導和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路徑,建立行政推進體系、電商服務體系、特色農產品供應監管體系、標準評價體系、網絡物流體系、人才培訓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
其次,要下大力氣培養人才。
農村電商具有“長產銷周期+低消費密度”的特征,運營的難度往往超過工業品電商。相關研究曾預測:從數量看,未來縣域農村網商對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量超過200萬;當前農村電商人才結構的主要問題是,懂電商的人不熟悉農村,熟悉農村的人不懂電商,既熟悉農村又懂電商的人太少;而從能力看,即使已經開始從事電商創業的人才,也面臨能力不足的問題。
為此,應建立有針對性的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養體系。即利用公共教育資源,發揮返鄉創業政策和電商培訓的實效,從專業設置,師資培養、校企聯合及實踐環節等方面著手,培養專業化、多層次的農村電商人才;要在農村開展公益性教育和培訓,將農業生產者直接轉型為電商。
此外,在互聯網、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方面進行投資。
如加強物流體系建設,一方面,政府可以在一些偏遠貧困地區直接投資,通過建設、管理、服務,降低電商在這類地方的倉儲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為快速、便捷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全面建立“打補丁”;另一方面,要采取更加靈活、有更嚴格后續考核評估機制的引導性投入,提高電商企業建設農村物流快遞基礎設施、布局農村快遞網點、擴大服務覆蓋面的積極性。只有通過這兩個層面的互補互動,中國農村電商才能盡快擺脫“物流陷阱”,實現跨越式、可持續的發展。
- 3-10· 政府工作報告說,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
- 2-24· 農業農村部:元宵節“菜籃子”產品供給有保障
- 12-2· 推動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 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 8-26· 農業農村部:做好農業農村重大項目謀劃儲備深化融資對接服務
- 8-22· 農村“空巢家庭”問題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 7-18· 政府采購制度改革持續深化:嚴控成本 保證支出
- 7-15· 農村養老服務供給不足 如何托起返鄉農民工的幸福晚年?
- 6-20· 安徽省政府“柜臺債”即將開售
- 6-17· 走出去引進來 投資成都“朋友圈”不斷拓展
- 3-21· 農村電商錨定新目標打造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