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農村改革試驗平臺助力糧食穩產保供
近期氣溫回升,小麥進入返青拔節階段,我省農村改革“試驗田”里一派繁忙景象,春耕備耕各項工作有序扎實開展。
南京市六合區被列入第三輪省農村改革試驗區以來,著手打造農機服務供需雙方有效對接的信息平臺——嘀地農機。農戶可通過手機小程序發布平整土地、代育秧、代種、代收等服務需求,填寫田塊相關信息后提交訂單,農機手通過平臺接單后即可開展服務。農機合作社和農機手也可以直接發布服務供給信息,供種植戶查詢聯系。一年多來,嘀地農機已注冊農戶401戶,注冊機手353人,完成訂單82單,訂單作業面積約14515畝。
“我自己買了農機,除了自種500畝,還一直對外服務。2020年11月注冊加入嘀地農機平臺后,通過平臺的接單發單業務,已增加作業面積3600畝,多了不少收入。”種植大戶劉恒池說。
在鹽城市亭湖區便倉鎮富民居委會的農戶“自種區”,陳萬才看著自家方正平整的田塊,興奮地說:“小田變大田以后,種田方便多了,現在田在家門口,道路又好,水渠都是村里整理好的,我家5.3畝地,小半天時間就把肥料撒完了,以前幾塊田來回跑,一天也弄不完。”
“小田變大田”是鹽城市亭湖區2019年承擔的第三輪省農村改革試驗任務。該區在試點村(居)將田塊“集碎為整、多戶一田、一戶一田”,有力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約經營水平。截至目前,亭湖區已完成14個村(居)改革試點,共涉及土地35552.11畝、農戶5721戶;69個村的改革試點正在穩步推進之中。2021年,該區“小田變大田”的經驗做法在鹽城市全市推廣。
張家港市自2010年起在全國首推農藥“零差價”集中配送,對農藥實行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價格、統一差率,農藥銷售差率由財政實行補貼。2016年,該市“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被列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任務,集中配送的農資品類進一步豐富。春耕備耕期間儲備的各類農資,將由張家港市惠農物資有限公司負責送到各鎮(區)農資網點,再由各鎮(區)農資網點配送到農戶。這一做法近年來已在蘇州全市、全省部分地區推廣。
泰州市姜堰區等地探索建立家庭農場服務聯盟,抱團闖市場。潘莊家庭農場服務聯盟1月以來已先后兩次集中開展成員與服務主體對接活動,邀請制種單位、化肥生產廠家等服務主體參會,面對面議價,集中統一訂購,已累計集中采購稻種32500公斤,簽訂集中育秧3500畝,訂購化肥389噸,預計可為成員節約成本30元/畝。同時,從1月份開始就組織專業維修人員,對聯盟內部的大中拖、收割機、插秧機等31臺套農機機具進行集中維修保養。2月下旬,開始對聯盟內89畝秧池陸續進行取土,制作營養土,預計3月底所有秧池全部整理結束,為糧食穩產保供打好堅實基礎。
2月28日一大早,揚州市江都區浦頭鎮高漢村的王國堂就打電話給小林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由于去年播種稍遲,弱苗未得到轉化,希望服務中心幫他家的小麥田進行施肥。服務中心負責人張小林馬上派農機操作員趕過來,使用施肥機作業,僅用了3小時便完成施肥。江都區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周蕾告訴記者,“蓬勃發展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提供了及時、多樣、有效的農業科技服務,小農戶也感受到與以往不同的春耕備耕體驗。”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政策與改革處了解到,近年來,江蘇始終堅持以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為主線,利用農村改革試驗平臺,鼓勵地方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積極推動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變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筑牢糧食穩產保供的基礎。
記者 吳瓊
- 3-31· 江蘇做大切好就業蛋糕
- 3-17· 江蘇首部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發布
- 3-17· 江蘇:增強農業科技裝備支撐能力
- 2-24· 農業農村部:元宵節“菜籃子”產品供給有保障
- 1-13· 江蘇省財政統籌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
- 12-23· 江蘇聚力打造新型電力系統:點面結合 大膽創新
- 12-12· 江蘇啟動舊房裝修改造補貼工作
- 12-2· 推動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 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 12-2· 江蘇數據大通道,讓省級政務數據直達基層
- 11-21· 江蘇:用心求“新”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