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向綠 江蘇多個能源保供重點項目開足馬力
迎峰度夏,面對“烤”驗,能源保供能否確保能量“滿格”?連日來,省國資委調研江蘇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前沿陣地,記者隨行進廠區、入煤棚,探訪泰州、南通、蘇州、淮安多地在建及在用能源保供重點項目。
海上:風電場“乘”風逐“綠”
風電是當前碳排放量最低的發電技術,其大規模開發利用可提升用電含“綠”量,助力“雙碳”目標實現。截至去年底,我省海上風電裝機量位居全國第一。
7月23日上午,調研組來到南黃海畔的如東江蘇新能海力海上風力發電廠。只見一座座“大風車”立在海中央,風車呼呼轉,電從風中來。
“預報接下來幾天有臺風來襲,不僅高溫能緩一緩,對我們海上風電來說,更是好事。”新能海力海上風電發展公司生產運營部主任陳忠良介紹,“大風車”是單機容量為5兆瓦的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只要臺風不過于猛烈、必須關停機組,通常風力越大、轉換電能越快越強。
遙望海上,葉片顯得“身形瘦小”,但實際上,這些“超級大風車”的葉片重29.3噸,長83.6米、約有28層樓高;掃風面積23070平方米,相當于3.2個標準足球場。
“風車”產生的電能經集電線路匯集到海上升壓站,經主變升壓后,通過海纜送至陸上集中控制中心,之后再入電網。目前,這座海上風力發電廠年平均發電上網量約10億千瓦時。
截至7月25日,這座風電場總共70臺海上“大風車”,今年以來累計發電已突破5.9億千瓦時,7月單日平均發電量超過280萬千瓦時、創同期新高,為江蘇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增添綠色動能。
地下:空氣發電變“廢”為寶
數千萬年前形成的鹽礦,經開采后在地下形成一個個鹽穴。如今,隨著新型儲能技術發展,這些原本閑置的地下鹽穴,正逐步變成儲存能源的巨型“倉庫”。
今年4月底,全國儲能容量最大、轉換效率最高的壓縮空氣儲能項目開工,利用1200多米地下已采空的90萬立方米“廢鹽穴”,建設兩套30萬千瓦壓縮空氣儲能電站。7月22日中午11時,頂著灼人高溫,記者隨調研組來到位于淮安蔣南礦區的淮安鹽穴壓氣儲能發電項目在建工地。
“7月上旬,1號機主廠房已澆筑第一罐混凝土。”該項目副總經理鐘治琨指向遠處林立的腳手架,又指了指地下,“底下的鹽穴里正借助機器封閉作業。”
鹽穴是在較厚的鹽層或鹽丘中通過水溶開采方式采礦后形成的地下空腔。這些空腔位于地下1100米至1500米間,容積巨大,一個中型腔大約20萬至40萬立方米,相當于500個標準游泳池。“它們好比藏在地下的‘巨型充電寶’——在電網低谷時將空氣壓縮到鹽穴中,到用電高峰時,再釋放壓縮空氣發電,從而實現‘削峰填谷’,提升電網調節能力。”鐘治琨解釋。
工地門口的巨型藍色箭頭上,清晰標注著工程各大節點。“到2025年6月底,首套機組投產,即可實現每天壓縮16小時、發電8小時。”江蘇國信蘇鹽儲能發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唐光勇表示,未來鹽穴“充電寶”一個儲能周期可供6萬居民一天用電,一年發電量約1億千瓦時,在迎峰度夏中發揮更大作用。
目前,國內采完的鹽穴大多處于閑置狀態,每年新增鹽穴基本為千萬立方米級別。“如果不利用,也是一種浪費。”作為在電力行業深耕20余年的技術專家,鐘治琨認為,相比抽水蓄能電站通常6至8年的建設周期,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項目建設周期一般為1.5至2年,建設和維護成本相對更低,可節省大量土地資源和資金投入,提升江蘇用電“含綠量”“含金量”。
岸上:火電廠“火力全開”
經濟大省江蘇是“用電大戶”,電力穩定供應是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的重中之重。從當前我省電力供應結構看,火電仍是主力。火力發電廠如何“火力全開”保供?7月24日上午,記者隨調研組來到江蘇國信靖江電廠。
迎面1根240米高的煙囪不停向外冒著水蒸氣,生產廠區室內,兩臺66萬千瓦燃煤發電機組轟轟作響;集控室里,智慧監控一體化平臺顯示著月發電量以及安全狀況、環保排放等實時畫面,3名工作人員坐在計算機前,密切關注著發電機組運行狀態。
作為泰州地區220kV電網的主力電廠,國信靖江電廠今夏全力“補位”水力發電缺口,目前單日平均發電量超過2385萬千瓦時,機組負荷率、發電量均創同期歷史新高。今年以來,截至當天上午,靖江電廠累計發電量達36.66億千瓦時,同比增發4.57億千瓦時。
一連串數字背后,是科技硬實力支撐。“煤電機組只要啟用,一般不能隨意停運。我們應用全球領先的熔鹽儲熱技術,當電網處于用電低谷時,把電廠過剩的電能用熔鹽儲存起來,一部分用于本地工業企業生產供汽,另一部分在用電高峰時及時釋放出來。”靖江電廠科創中心主任胡高斌介紹。
火力發電,煤炭是主力燃料,保障煤炭這一“口糧”的供應是關鍵。“我們所在的省煤炭物流靖江基地,為‘海進江’煤炭提供接卸、儲備、裝、配、篩分服務,是全省最大煤炭儲運基地。”在廠區煤棚,面對眼前堆成一座座小山的煤炭,靖江電力下轄秦港公司副總經理徐曉東介紹。秦港公司有10萬噸級、5萬噸級碼頭各一座,擁有3個條形儲煤場,配套5座大型煤棚,最大堆存能力超100萬噸,可保障應急狀態下江蘇所有電廠3天的用煤需求。
7月底到8月下旬,是迎峰度夏年度“大考”階段。借助數字化煤場安全監測系統、斗輪堆取料機遠程操作等新質生產力元素,靖江電廠積極探索“煤電+港口”聯動運營模式,打造智慧港口,在保供電的同時完成省級煤炭應急儲備任務。
靖江電廠擁有臨江優勢,而在鹽城射陽海邊,江蘇沿海首個投用的火電廠——國信射陽港電廠也正積極“迎峰”。7月23日,該電廠發電部主任仇漢東告訴記者,到前一天下午4時22分,全部4臺機組實時負荷達3309兆瓦,負荷率99.67%,創投產以來新高。
省國資委相關負責人透露,這兩大電廠所屬江蘇省國信集團,是全省種類最全、能力最強的能源企業。7月23日下午,記者在工地上看到,位于張家港市的國信沙洲2×100萬千瓦機組擴建項目也在全力推進,預計明年8月全面投產,將填補蘇南用電發電缺口。
記者 倪敏
- 9-30· 福建:向“新”發力 構建關鍵技術攻堅格局
- 9-19· 向“智”向“綠”:“齊魯糧倉”豐收在望
- 7-15· 陜西:向“新”而行 緣“質”攀登
- 7-15· 鴨綠江畔的國門鐵道衛士
- 6-6· 蓬勃向“新” 廣東勾勒優勢產業發展“全景圖”
- 5-27· 向“新”而行 以“質”致遠 江陰臨港新能源產業加速崛起
- 5-3· 向“新”提“質” 如何看待一季度6%的經濟增速
- 2-8· 向“新”而行看協同——京津冀聯合打造科創新生態
- 1-11· 擦亮“向綠底色”——山東青島先進制造業一線觀察
- 6-19· 向新而行 共創淇跡——激活民營經濟的河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