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地下綜合管廊讓城市“里子”更充實
地下約10米深、由鋼筋混凝土構建,3個獨立艙體可滿足電力、燃氣、通信等不同管線鋪設需求,部分艙體能實現車輛通行并兼顧人民防空功能……去年底正式投用的重慶市巴南區地下綜合管廊,可滿足周邊12平方公里的新城區數十年地下管網建設需要。
“巴南區地下綜合管廊全長10.12公里,將大幅減少地下管網鋪設成本、周期和施工難度,延長管網使用壽命。”重慶市渝興建設投資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劉華說。巴南區原計劃修建一條應急供水管網,需占用80畝林地,工程建設周期約1年。巴南區水利局干部劉宏告訴記者:“有了這條綜合管廊,建設單位僅用不到4個月就完成供水管網鋪設,不占用林地,節約建設成本超700萬元。”
管廊中的燃氣艙、電力艙維護管理安全要求較高,巴南區專門設立地下綜合管廊控制中心。記者在中心電子大屏上看到,依托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系統可憑借紅外熱成像設備、巡檢機器人、數字地圖等對管網進行高效管理,一旦發現高溫等異常情況就會發出警報,有力彌補了人工巡檢的不足。
空中電線如同“蜘蛛網”、反復開挖出現“拉鏈馬路”、道路施工挖斷地下管網……針對管網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重慶市近年來結合城市更新,開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改革試點,充實地下“里子”,讓城市更有“面子”。
重慶高新區科學大道,路面上是川流不息的汽車,地下是10.6公里長的一期綜合管廊。記者看到,管廊最寬的綜合艙寬4.6米、高3.3米,墻上是整齊排列的線纜架,工人可開車鋪設、巡檢管線。
重慶高新區管委會建設局干部陳秀英介紹,高新區規劃地下綜合管廊118.2公里,在建管廊約30公里,并與主干道路同步規劃,降低了綜合建設成本,“拉鏈馬路”、空中電線雜亂等城市建設管理問題得到緩解。
電力、通訊、水廠等管線權屬單位多,導致一些工程建設常常需要協調多個部門和單位,影響工程工期,還會因數據、檔案有誤挖斷管線,干擾市民正常生活,為此重慶市積極探索地下市政設施數字化管理。
在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城市管線綜合管理事務中心,點開“重慶市地下市政設施綜合管理平臺”,城市三維地圖上顯示著密密麻麻的各類地下管線。點擊需要查閱的管線,管線類型、埋深、走向等信息一目了然。
中心負責人說,通過地下設施精細化普查,平臺匯集了10.2萬公里地下管線、303公里地下軌道交通、6.8萬余個市政消防栓等9類矢量化數據,可為工程建設、日常管理、應急消防等工作提供數據查詢功能,讓地下管線信息“一圖統覽”。
此外,重慶市住建委還推出“e呼通”應用程序。建設單位在“e呼通”上發布工程項目信息,系統根據工程項目所在地,自動把項目信息推送給相關管線權屬單位,管線權屬單位提供地下管網數據,讓建設單位、管線權屬單位、管線主管部門有效溝通,防止管線被挖斷。以渝北區為例,使用“e呼通”后,第三方破壞管線事故從平均5起/月降至平均1.44起/月。
記者從重慶市住建委獲悉,目前重慶市累計開工建設干、支、纜線等各類地下管廊368.3公里,形成廊體324.5公里,同時擴大地下管網數字化管理覆蓋面,助力城市更新和韌性城市建設。
- 3-31· 重慶:大橋有大腦 智能更高效
- 3-31· 重慶綦江:廢棄車間“長出”3億元新產值
- 3-31· 重慶鄉村產業振興將迎萬名“金白領”!
- 3-31· 重慶首條常態化無人機急救藥品配送通道開通
- 3-17· 重慶:完善“兩鏈”推動科技創新
- 3-10· 重慶上線國際貿易數字平臺 精準撮合供需雙方
- 1-2· 重慶西部城鄉融合發展邁上更高水平
- 12-12· 重慶出臺新政培育未來產業
- 12-2· “重慶也太適合拍照了吧” 一座山城何以成“網紅”
- 11-18· 重慶石柱:鄉村振興“蜂”景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