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體育”撬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大未來”
李妹妍
第十五屆全運會的腳步越來越近了——4月11日下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五屆運動會組委會在廣州揭牌,意味著第十五屆全運會的籌備進入全面推進階段。這是粵港澳三地承辦的我國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影響最廣的綜合性運動會,也是香港、澳門首次承辦全國運動會。
提起粵港澳大灣區,有一些耳熟能詳的標簽,比如開放、創新、活力等,事實上,大灣區體育也稱得上是一塊響當當的招牌。僅以近20年來舉辦過的大型國際性賽事為例,2005年澳門舉辦了第4屆東亞運動會、2009年香港舉辦了第5屆東亞運動會、2010年在廣州舉辦了第16屆亞運會、2011年在深圳舉辦了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這些強大的體育基礎、豐富的場館資源及辦賽經驗,無疑都是大灣區體育雄厚實力的證明。
2019年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共同推進大灣區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聯合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近年來,隨著大灣區城市群建設的不斷推進,一些單項體育比賽如青少年田徑邀請賽、羽毛球公益賽等,都已經開始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選拔參賽范圍。體育,正給大灣區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以體育,加速交融。第十五屆全運會的重要意義已毋庸多言,當中最為重要的關鍵詞是“交融”——促進三地交往、交流和交融,推動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促進規則有效銜接、要素便利流通,為大灣區一體化進程探索路徑、積累經驗;促進文體旅商融合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回顧歷史,粵港澳三地在體育合作方面淵源頗深。自1979年起,省港杯足球賽、粵港杯籃球賽、粵澳杯籃球賽、粵港澳大灣區自行車賽等品牌賽事不斷涌現,成為三地體育交流的重要紐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廣東承辦第九屆全運會,其中武術散打預賽在香港舉行、曲棍球和武術套路兩項預賽在澳門舉行,為三地共同承辦全運會進行了有益探索。如今,粵港澳三地緊鑼密鼓共同籌備全運會,在體育、文化、旅游、交通等多個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推動區域內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流動,必將進一步推動大灣區融合、高效發展。
以體育,連接未來。縱觀世界一流灣區,如舊金山灣區和紐約灣區,無一不是體育賽事的集聚區和體育產業引領區。粵港澳大灣區競逐世界一流灣區,體育也日益成為發展的新動能:在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體育賽事”被明確列為需要積極培育的新的消費增長點之一;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上任后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將繼續推動體育專業化和產業化,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體育盛事之都;《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則提出 “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加快發展會展商貿及文化體育等產業。
在體育和大灣區的雙向奔赴中,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三地辦賽面臨著“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現實,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而這同時也是探索大灣區制度融合、以體育凝聚人心的好機會。有理由相信,在中央大力支持、粵港澳三地合作無間之下,第十五屆全運會必將推動大灣區進一步深度融合,加速大灣區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和業態結構融合升級,成為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助推器。
超越與突破,是競技體育的永恒命題,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魅力。可以預見,以第十五屆全運會為契機,蓬勃發展的“大體育”,正在加速撬動大灣區令人無限遐想的“大未來”。
- 11-18· 體育經濟激活秦巴山區發展動能
- 8-8· 體育用品揚帆“出海” “義烏智造”跑出“加速度”
- 8-10· 北京體育消費節擴展到京津冀地區
- 2-20· 體育培訓火爆背后問題不能忽視
- 8-9· 體育產業迎發展良機,艾比森加速布局全民健身
- 8-17· 邊看球邊購物?蘇寧818與PP體育”雙劍合璧”
- 7-27· 風風火火的蘇寧體育背后,竟是張近東為智慧零售布好的局
- 3-23· 第三屆中國時尚體育小姐大賽總決賽勝利閉幕 杜麗婕捧得“中國時尚體育小姐”桂冠
- 12-21· 蘇寧首家體育零售店12月30日開業 主打會員制優享體驗
- 4-25· 嘉興嘉善構建綜合交通運輸“六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