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增綠 牧民增收——甘肅瑪曲探索高原畜牧新業態
初冬,廣袤的瑪曲草原靜謐一片。遠處雪山連綿,在湛藍天空中勾勒出銀邊。原本東去的清澈黃河蜿蜒流淌,在這里掉頭復向西北,畫出綿延數百公里的第一彎。坐落在草原上的瑪曲縣馬場畜牧產業養殖基地內,負責人旦增久美正忙著給牦牛補飼。
養殖基地內,現代化牛棚、育肥間、恒溫水槽等設備一應俱全。“這是今年最后一批待出欄的牦牛。下個月,我準備再購入一批牦牛補飼,等年關、行情好的時候出欄,能賣個好價錢!”旦增久美說。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瑪曲是藏語中“黃河”之意。瑪曲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具有獨特的生態地位,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占地560多萬畝的瑪曲濕地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高寒沼澤濕地之一,被譽為“黃河之腎”。
旦增久美是瑪曲縣賽祥村的村民,家里世代放牧。“以前家家戶戶養牛羊,大多數村民的草場在濕地保護區內。靠天養畜的傳統方式不僅破壞生態,草場質量下降,牛羊生長慢,也賣不出好價錢。”他說。
瑪曲縣平均海拔在3300米以上,由于過度放牧等原因,當地一度面臨草原沙化退化、草畜不平衡等問題。
多年來,甘肅省實施退牧還草、退化草原生態修復等治理工程,草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數據顯示,自2011年起,瑪曲縣累計核減超載牲畜110余萬個羊單位,實施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的草場面積達1280多萬畝,兌現草原生態獎補資金超4.5億元。
瑪曲縣通過輪牧、休牧等方式推行草畜平衡,轉變產業發展方式,探索高原畜牧新業態。瑪曲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東知布介紹,瑪曲縣重點打造半舍飼現代化養殖的“萬頭牦牛”“萬只藏羊”養殖基地,推行“舍飼半舍飼”和“補飼”的科學養殖模式,引導牧民轉變傳統低產的放牧方式。
“現代化養殖對草原破壞小,還能有效緩解牛羊集中出欄壓價的問題,實現草原增綠、牧民增收。”東知布說。
旦增久美的養殖基地是瑪曲第一家半舍飼養殖牦牛的企業,由政府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能容納近萬頭牦牛冬春補飼、夏秋放牧,分群養殖。企業還帶動當地4個家庭牧場和2家合作社采用這種模式。“現代化的養殖方式不僅有利于生態修復,還提升了牦牛的繁育率。”他說,以前牦牛2至3年產1次,如今1年1產。
在養殖基地附近的一家牧民合作社,來自蘭州大學生態學院草地與牦牛實驗室的博士后景小平正在和幾名研究生一起為牦牛投喂精準配比的飼料。今年7月開始,該團隊駐扎在草原,針對瑪曲的合作社、牧戶、養殖場等不同飼養模式,優化飼料配方和飼養技術,降低養殖成本。
“牛羊是牧民的主要經濟來源。隨著養殖模式的變化,當地對飼草料的需求不斷增加。”景小平說,基于實驗結果,團隊以秸稈、麥草、油渣、麩皮等為原料,設計配方,科學配比參數,力求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保證肉類品質。
為了保障牧民減畜不減收,瑪曲縣還籌措150多萬元的獎補資金,引導養殖戶逐步轉變出欄方式,實現四季均衡出欄,持續鞏固草畜平衡成果,目前已發放獎補資金43萬元。同時,當地依托畜產品龍頭企業,通過訂單銷售等方式,開拓線上線下市場,打通牛羊肉銷售渠道。
- 5-30· 草原腹地蘇吉達巴站開出首列煤炭專列
- 5-13· “草原鋁”坐車下杭州
- 8-31· “煤”從草原來 迎峰度夏唱響助民“牧歌”
- 11-14· 草原深處貨檢忙
- 11-3· 草原游如何實現逆勢升級——呼倫貝爾文旅產業調查
- 7-18· 草原鐵路提升運能滿足旅客出行需求
- 9-27· 草原鐵路“五個一”促青工成長
- 7-6· 滿洲里:打造草原絲綢之路物流重要節點
- 6-10· 柳州將開直達包頭的“草原特快”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