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邁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區域協調發展
開欄語:回望來時路,奮進新征程。這十年,是廣東經濟實力實現連年躍升的十年,也是區域協調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十年。為全面系統呈現廣東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探索和成就,南方日報即日起推出系列報道“協調發展 山海跨越”。敬請垂注。
金秋十月,廣東大地上到處欣欣向榮,熱流奔涌,書寫著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答卷。
2018年6月,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提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思路:改變按地理方位簡單劃分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的傳統思維,全面實施以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發展新戰略。
多年來,“一核一帶一區”打破傳統的區域發展格局,日益發達的交通網疊加聯系日益緊密的產業鏈、創新鏈,把發展動力從“一核”向“一帶”“一區”傳導輻射。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正在廣東大地上加速形成。
更優化
找準定位迎頭趕上
實現新飛躍
從天空俯瞰,廣東猶如一顆徐徐展開的珠貝,北部逶迤隆起的南嶺郁郁蔥蔥,沿海4000多公里的海岸線猶如一張強弓蓄勢待發——
在最南端的徐聞港,旅客可以輕松無感支付“刷臉過海”,水陸鐵一站式換乘成為可能。坐擁海陸空立體交通體系,一度偏遠的湛江對接海南自貿港邁入海上“一小時通勤圈”,吸引了巴斯夫、中科煉化等百億美元級項目接連落地,成為外商投資的熱土。
離開東海島,向西200公里的海域上,白色的風機葉片隨著海風悠悠轉動。從近海淺水區到深水區,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全國產業鏈最完整、配套最齊全、規模最大的風電產業集群之一,短短幾年間,陽江海上風電產業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飛躍。
再順著全長1875公里的濱海旅游公路,一路開車來到粵東明珠汕頭。重大項目相繼投產的澎湃動力,“工改工”拓展產業空間迸發出的發展活力,“產學研”成果轉化釋放出的核心競爭力,正不斷賦能這座城市迎頭趕上。
如果說碧海良港,是粵東粵西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助推器;那么青山綠水,就是粵北五市這些年綠色發展的聚寶盆。
豐收的喜悅正在千里瑤山蕩漾,“連州菜心”“連山絲苗米”產業集群建設先后啟動,廣東省絲苗米跨縣集群產業園、英德紅茶國家級產業園先后落地清遠;依托萬綠湖優質的水資源,不到一年時間,農夫山泉、華潤怡寶等知名水企業紛至沓來,年產值超百億元的水經濟產業在河源加速形成;在梅州,廣東首個內陸型綜合保稅區——梅州綜保區正式封關運營,為梅州柚、嘉應茶等優質農產品走向世界打開了大門。
數據會說話。“十三五”以來,沿海經濟帶東翼(汕頭、汕尾、潮州、揭陽4市)、沿海經濟帶西翼(陽江、茂名、湛江3市)、北部生態發展區5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分別高于珠三角2.1個、1.2個和1.5個百分點。
沿海經濟帶成為吸引外商投資的熱土,綠色石化、綠色鋼鐵、海工裝備等世界級產業帶成型成勢,近五年660多個投資超10億元的重大項目在東西兩翼密集落地,東西兩翼新增長極加快形成。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優勢凸顯,生態屏障功能進一步鞏固,“農業+”“旅游+”等生態產業蓬勃發展,對接大灣區的“大農場”“后花園”“康養地”正在加快形成。區域發展差距正在有效縮小。
更聚焦
省域副中心城市賦能
高質量發展提速
“現在的湛江,不僅跑起來了,而且是越跑越快。”湛江市發改局局長郭雄在近些年常常涌起相似的感受。
就在一個月前,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首套裝置正式投產,令湛江又一次站在全國乃至世界的聚光燈下。項目建成后,廣東湛江將成為巴斯夫在全球第三大一體化生產基地,百億歐元項目邁出了關鍵一步。
而在汕頭,自去年8月提出堅定不移走“工業立市、產業強市”之路后,市委主要領導緊鑼密鼓深入各區(縣)、功能區、產業園區、企業、科研機構密集開展走訪調研,為汕頭產業發展把脈支招,不斷激發特區發展新活力。
全局上謀勢,關鍵處落子。
在“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提出的第二年7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印發文件,明確提出“培育壯大汕頭、湛江兩個發展極”,“加強汕頭、湛江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賦予其部分省級管理權限,增強支撐引領區域發展能力”。
2021年3月,省委、省政府專門出臺針對性文件,支持汕頭、湛江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
在頂層設計的強大加持之下,改革在進行,改變在發生。
——交通基礎設施均衡通達快速推進。汕頭建設高水平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成效顯著。總長140公里、總投資512億元的粵東城際鐵路加快建設,汕潮揭都市圈“半小時通勤圈”和粵東“1小時交通圈”加快形成。
湛江吳川機場啟用,“五龍入湛”接入國家高鐵網絡。湛茂都市圈與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廣西北部灣2小時高鐵圈正加快形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湛江港成為具備接卸滿載40萬噸級船舶的世界級深水港,港口貨物吞吐量穩居全省前三位。
——營商環境改革不斷釋放新活力。汕頭全力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在2021年廣東省營商環境評價中被評為優秀,居粵東西北第一位。扎實推進華僑華人投資制度專項改革、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兩個省級改革試點。
湛江市打造聯動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節點,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還成功復制落地了全國和廣東自貿區改革試點經驗157項,深化政務服務“跨城通辦、跨省通辦、一窗通辦”等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省域副中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不斷提升。汕頭市全市A股上市公司數量達34家,數量居全省地級以上市前列,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列入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
湛江加快推進湛江灣實驗室建設,海洋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成營運,全市各類研發機構達到443家。全國首個紅樹林藍碳交易項目、全省首筆風電補貼確權貸款在湛江探索成功。
粵東、粵西城市之間高層溝通協調的機制和動作更加頻繁,汕頭、湛江正在積極作為,帶動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更加強勁地舞起來。
更協同
積極對接灣區市場
加快發展動力傳導
9月14日,廣州北江引水工程重點工程4號隧洞全面貫通。從此,北江好水將流入廣州的千家萬戶,廣清人民同飲一江水的愿景逐步變成現實。
十年前,2012年3月“廣清一體化”概念首次提出。十年來,清遠產業項目、基礎設施、民生事業不斷提升。其中廣清之間每天10多萬人次往返,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累計引進項目近600個,總投資近2000億元,高水平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廣清60余項便民事項實現跨城辦理。
這是珠三角長期對口幫扶粵東粵西粵北的一個縮影。
區域協調發展是一盤大棋。如何放大“雙區”戰略的政策效應,充分發揮廣州、深圳兩大核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一道新考題。
在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長期對口幫扶長效機制的基礎上,2021年,廣東將汕頭、湛江發展放到全省灣區帶動、兩翼齊飛的戰略格局中系統謀劃,并出臺重磅文件,“雙核+雙副中心”動力機制加速構建。
頂層設計指向清晰,基層探索動作頻頻。
僅過去一年,深圳與汕頭簽署包含5個領域21個重點合作事項的深度協作框架協議,汕頭(深圳)協同創新交流中心和“深交所汕頭基地”開始運作,深圳—汕頭協同創新科技園啟動建設,深圳對口幫扶汕頭4個縣(區)13個鎮在鄉村振興上取得良好效果。
廣州與湛江則在合作框架協議中明確推進交通設施互聯,共建合作發展平臺,加強重點產業協作,深化科技和金融合作,促進社會事業共建,推進公共服務共享,在經濟社會領域全方位交流合作。目前,兩市已簽署文化旅游、衛生健康、人社、金融、港口等多領域的合作協議。
而對于汕尾、梅州等革命老區,隨著《革命老區重點城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的發布,廣州對口幫扶梅州、深圳對口幫扶汕尾的對口合作機制進一步深化。借助深圳輻射帶動,汕尾探索實踐“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等共建模式,吸引比亞迪等一批知名深圳企業落戶。梅州在廣州的對口幫扶下,摸索“規劃引領+品牌打造+市場運作”,打造農民增收新業態。
政策牽引,“核”+“帶”、“灣”+“區”之間拉起了越織越密的紅線。區域合作的動力傳導不僅發生在交通和產業領域,也在城市和區域層面進一步拓展。“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合作共贏”的區域合作新模式正在推進完善,區域聯動、協調發展的新勢能正在加速形成。
南方日報記者 趙文君
- 12-2· 廣東: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施工圖”變為“實景畫”
- 11-21· 廣東郁南黃皮何以成為水果“新晉頂流”
- 10-21· 廣東圍繞全過程創新鏈發力
- 10-14· 廣東“燈塔”火種跨地域遠播
- 10-14· 廣東用電量繼續領跑全國
- 10-10· 廣東云浮:“年輕后生”打造產業創新熱土
- 9-16· 廣東鏈式改造推動3萬多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
- 8-19· 廣東:五級人大代表聯動,推動海島居民用上平價電
- 8-1· 廣東自貿試驗區成港澳投資首選地
- 8-1· 廣東省級財政支持中醫藥發展 7年累計投入超3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