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程助力鄉村振興 綠色產業帶動農民增收
原標題:人才工程助力鄉村振興 綠色產業帶動農民增收
黨的十八大以來,位于四川眉山市的青神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良好的生態環境造就了豐富的螢火蟲觀賞資源。當地以“竹”為媒,因地制宜,突出人才引進,通過打造螢火蟲經濟、發展特色竹產業等,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新路子。
發展螢火蟲經濟 生態致富雙贏
從每年的3月下旬開始,四川省眉山市的青神縣就迎來了螢火蟲的最佳觀賞時期。這段時間,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當地多個觀螢點也陸續迎來各地游客,人們置身于美麗的鄉間山林,盡情欣賞漫山的流螢飛舞,如夢如幻。
“沒有想到在春天開花的季節,能看到這么美的螢火蟲,像童話世界一樣。”來自福建的游客孫秋爽說道。
“真的太美了!”來自成都的聶洪強也有同樣感受,“看螢火蟲,覺得應該是很遙遠的一件事,但是在青神看到了,因為有了好的生態,才會讓大自然里更多的生物生存。”
正如游客們的體驗一樣,良好的生態帶來了鄉村發展更多的可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青神這里實踐了。
螢火蟲是一類可視化的生態指示物,存活條件十分苛刻,對空氣和水質的要求極高,而青神良好的生態環境極大地滿足了螢火蟲的存活條件。為了更科學地保護螢火蟲,2020年,當地聘請了我國第一個螢火蟲博士、螢火蟲研究保護方面的專家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付新華及其團隊入駐青神,全方位開展可持續的螢火蟲保護與研究。
付新華教授介紹: “我們團隊10多個人來到青神縣之后,首先為當地培訓了20多個護螢員。其次我們在當地發現了47處螢火蟲棲息地,其中有10多處螢火蟲數量非常多,同時也發現了10種螢火蟲,其中三種為珍稀的物種。”
付新華教授及其團隊的到來,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中,為青神開辟了螢火蟲經濟新的思路,促進當地發展。
高層次人才的引進,讓輕舞流螢點燃了鄉村“夜經濟”,2021年,青神首屆螢火蟲節就吸引游客9萬多人,創收9000多萬。這也讓當地看到了發展前景,這段時間,在青神縣螢火蟲的主要觀景點瑞峰鎮天池村,村民們正在忙著栽種竹子。
天池村黨支部書記方國軍說:“我們通過種竹,生態變好了,螢火蟲也變多了,螢火蟲經濟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今年我們計劃新增竹林面積1000畝,利用這樣的荒山荒坡,進行土地的改良來種竹,增加老百姓的經濟收入。”
為了留下螢火蟲而保護環境,這是看得見的生態效益,以保護螢火蟲為支點,推動生態修復和鄉村振興,這是摸得著的經濟效益。然而前些年,情況卻并不是這樣的。
“以前我們以種巨桉樹為主,巨桉樹對我們的土壤有一定的破壞作用,也沒有很好地保護好我們的生態,老百姓收入比較低,也很糾結不知道該怎么辦。”方國軍談及之前村里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神堅持厚植綠色生態本底,讓生態綠色畫卷煥發出無窮的生命力。2008年,天池村也抓住機遇,開展“退巨桉種綠竹”行動,用綠竹代替效益低下的巨桉樹,當地也逐漸因螢火蟲和美麗生態收獲紅利,每年竹種植規模以30%的速度遞增。如今,竹產業、竹旅游等已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主導產業。全村在竹產業上人均增收6000多元。
天池村村民吳勤談道: “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收入從原來的一兩萬變成現在的十多萬,生態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我們過上了城里人向往的鄉村生活,真的很巴適。”
匯聚人才資源 助力竹產業發展
賞螢護螢的故事,不僅關乎螢火蟲,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案例。在青神,竹子不僅帶來了螢火蟲,廣大農民還用它編出了美好生活。最近,位于青神縣的這家專業從事竹編的公司正在組織員工們抓緊生產一批大熊貓平面竹編產品,國家級非遺項目青神竹編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云華一邊指導大家做好編織,一邊認真檢查著每件作品的各項細節。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很受各國人民的喜愛,特別是東南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今年訂貨量特別大,一下就給我們定了5000多份,我們的工人加班加點的編織,要在5月份左右全部把貨交完。”陳云華告訴記者。
雖然竹編早已是當地生產生活的一項重要技能,但青神竹編真正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卻是近些年的事。
陳云華說:“竹子不但給我們青神帶來了竹里螢光螢火蟲,而且也為我們青神的竹編帶來了極好的發展機遇。它是一個很好的原材料,這幾年政府給我們栽了大片的竹林,非常有利于我們的竹產業,竹編的運用。”
從2012年起,青神還推出“竹編基礎技能人才千人培訓計劃”,開啟現代勞務培訓新品牌。并充分發揮國家級、省級專業技能人才優勢,開設瓷胎竹編、竹家具制作、平面竹編等培訓內容,這些年來,僅縣一級組織的竹編培訓班就有500多期,培訓人才2.5萬多人次。
當地從事竹編的村民鄭霞坦言:“現在政府每年給我們舉辦很多期免費的竹編培訓,陳大師每年也會定期給我們進行竹編指導,這樣就讓我們掌握了很多竹編技能和技巧。我們通過編織竹編,每年都有六七萬塊錢的收入,這樣我們就可以不用外出打工,在自己的家門口就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做“竹”文章,建設開放發展的國際竹藝名城,這些年,青神竹工業也在向科技、低碳方向強勢轉型,近年來當地先后拒絕高污染企業數量13戶,淘汰落后產能企業3戶,引進綠色企業26家,其中包括竹產業1家。
四川環龍新材料有限公司,青神縣最大的竹本色紙生產企業,生產車間內,每天有將近150萬包竹本色紙發往全國各地。作為以低碳環保生產為特色的企業,公司這幾年通過與芬蘭國家技術中心、國際竹藤中心等科研機構和學院合作,柔性引進高端人才,從竹種選育竹林碳匯開始,挖掘竹纖維的更大價值、開發出更多的替塑和替木產品。
該公司的生產運營總經理劉瑋哲介紹, 自2014年“斑布”紙誕生以來,公司累計使用竹材300萬噸,助農增收18.6億元,實現銷售100億元,引領3億人次綠色低碳消費。
人才的開放共享,合作共贏,讓青神搭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速發展的快車。2021年,青神新出臺《柔性引才實施辦法》,創新提出短期聘用、項目合作、工作站點、人才飛地等支持措施。目前,青神有45家規模企業加入人才機構,并在眉山全市率先自主創辦人才學院,常態化、市場化為本地企業引育人才。通過人才引進,堅持綠色發展,2021年,青神縣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21年青神縣竹產業產值達到60億元,用占全省0.5%的竹林面積實現了全省7%的竹產業產值,帶動1.5萬人從事竹產業,人均從竹產業上增收3500元以上。”青神縣竹編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林莉說。(朱興建 黃鸝 李朕 眉山臺 林國強 余文 王清)
- 10-14· “人才豫軍”成就中原科創高地
- 7-1· 超級工程深中通道背后的超級“智慧”
- 2-1· “三大工程”進入實質性落地階段 資金支持不缺位
- 11-27· 為青年人才解決居住困難 上海首個文化人才公寓啟用
- 11-2· 托育人才三不現狀比較普遍 供需矛盾如何破解
- 9-7· 放寬人才落戶 南京出臺促進經濟持續回升23條
- 6-5· “千萬工程”推動浙江山鄉巨變
- 6-1· 讓鐵路工程測量更精準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加快數智化研發
- 5-11· 鐵路工程建設按下“快進鍵”激發新動能
- 4-27· 從人才洼地攀上引才高地 貴州多措并舉招才引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