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詞背后的胡建華:三十載以橋報國
2019年湖南“最美科技工作者”,湖南省交通水利建設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胡建華。(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美出天際的湘西矮寨大橋,其主持設計者正是胡建華。(資料圖由受訪者提供)
編者按:2019年湖南“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袁隆平、官春云、印遇龍、劉飛香、陳富昌、趙中偉、胡建華、庹年初、彭際淼、喻翠云等10人獲得“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他們有的扎根脫貧攻堅和科學普及領域,奉獻青春熱血;有的嚴謹治學甘為人梯,甘作培育新人的“鋪路石”;有的“板凳甘坐十年冷”,用科研成果贏得世界同行尊重……紅網時刻推出“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報道,展現他們的精神風采。
紅網時刻記者王義正長沙報道
2012年3月31日,胡建華最得意的作品終于揭開了幕布。
2012年3月31日,湘西矮寨大橋正式通車,胡建華彼時正是湘西矮寨大橋的總工程師。
在中國人的觀念里,修橋補路是積德的事情,胡建華就是一個專門修橋的人。湘西矮寨大橋、岳陽洞庭湖大橋、益陽茅草街大橋、佛山平勝大橋……胡建華到底參與修建了多少橋,他沒有做過統計。只知道近十幾年來,他主持或參與了我國大部分跨長江大橋、跨海灣大橋,如港珠澳大橋等的技術審查,為國家承擔起眾多大型工程的關鍵技術咨詢審查把關,為國家工程安全、經濟、高效的建成保駕護航。
8月30日,湖南省交通水利建設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胡建華獲得2019年度湖南“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此外,他還是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交通運輸行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修了一座每年門票上億元的橋
在世人心中,湘西是個美麗而又神秘的地方,但它的交通狀況卻讓人無奈和愁困。1936年9月,湘西第一條公路——湘川公路全線竣工通車。湘川公路中段橫貫湘西全境,路面在崇山峻嶺中盤旋俯仰,其驚險程度,超出人們想象。
“當年為了修通這條路,兩百多人埋骨青山。”胡建華介紹說,在抗日戰爭中,這條公路作為銜接粵漢、湘桂鐵路通向西南大后方的唯一通道,堪稱“小滇緬公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沒辦法,那時候我們落后。”在胡建華看來,修建矮寨大橋并不僅僅是聯通公路,還銜接和見證了歷史。
矮寨大橋創造了四項世界第一:世界上最大跨峽谷懸索橋;首次采用塔梁分離的結構設計方案;首創“軌索滑移法”鋼架桁梁,獲GRAA國際道路成就獎;首次采用巖錨吊索結構,采用碳纖維作為預應力筋材。
站在矮寨大橋上面面,原來的公路依然蜿蜒而上,曲折而崎嶇,何嘗不是中華民族一路走來的見證,矮寨大橋何嘗不是一座“歷史的觀景臺”。
2005年,湘西矮寨大橋開始建設,工程面臨著峽谷深、山路險、地質和氣象復雜等條件的巨大挑戰。2004年起,時任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副院長的胡建華就領銜20多位橋梁設計師,就開始踏勘、設計。
“現在大橋兩邊上,我們至少各爬了十次。”為了保證矮寨大橋的設計方案萬無一失,胡建華帶著設計團隊跋山涉水,在跨峽谷地段周邊幾公里的范圍選了7個橋位、8個線位,通過充分比選及對復雜地質情況的綜合考慮,歷經近4年的艱苦設計,才最終確定了大橋與自然和諧相融的方案。
如今鏈接湘西交通大動脈矮寨大橋早已不僅僅是一座橋,被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推薦為“十大非去不可的世界新地標”,還寫入了湖南省中學教材(初二地理),成為湖南新的時代名片。
胡建華自豪地告訴記者,目前僅僅矮寨大橋風景區每年的門票收入就超過1億元,為湘西地區脫貧攻堅增添了不少助力。
胡建華(右五)帶領團隊在現場勘查,勾勒設計方案。(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十倍工資亦不可撼“中國心”
“我志為橋。卅載執著,矢志創新,求與自然之交融,與時代之輝映,與歷史之傳承,與文化之益彰,無懼艱辛,不改初衷。我愿為橋,一生堅守,孜孜以求,誠為國家之騰飛,為民生之便利,為行業之進步,為后學之成長,甘為橋基,跨越溝通”,這是胡建華為自己三十余載從業生涯作下的一段注解。
胡建華先后主持建設了湘西矮寨大橋、岳陽洞庭湖大橋等20多座具有首創意義的橋梁工程,發明了被譽為“第四種架橋方法”的“軌索滑移法”,為中國從橋梁大國邁向橋梁強國作出了突出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獎2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以及第四屆湖南省光召科技獎,是我國橋梁工程建設領域的標志性人物之一。
30余年來,胡建華從不屑于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也不懼怕攻關途中的孤苦,以一座又一座領先世界的橋梁踐行著自己技術報國的初心,始終以忠誠、擔當、創新和奉獻,書寫著自己那一份初心堅守。
胡建華出生于湖南澧縣,這里曾是屈原行吟之地,范仲淹求學治學之所,自小受愛國主義文化熏陶。初中時,機緣巧合看到了一本講述我國橋梁專家茅以升的書。一讀之下,被一代橋梁宗師“天塹變通途”的傳奇故事所深深吸引,便立志要考橋梁專業。
有人崇拜政治家,有人崇拜軍事家,有人崇拜經濟學家,而胡建華的偶像是橋梁專家。故而,大學填報志愿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橋梁相關專業。
進入橋梁設計領域不久,胡建華就展現出了不凡的才華。早在1993年,年僅27歲的胡建華就作為設計負責人主持廣東湛江海灣大橋設計,這引起了國內外設計公司的高度關注,一家新加坡公司更是直接登門求賢,開出了十倍于國內薪水的優厚待遇邀請他加盟。
然而,胡建華拒絕了。他說,面對幾乎讓人無法抵御的條件,他毅然選擇留在了國內,他說:“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想要立于時代的潮頭,就要對國家、民族和社會有所貢獻。歷史已不斷重復地告訴人們,只有把個人的發展與事業的成功融入國家富強、民族興盛和社會進步之中,才會有我們事業的輝煌,才可能有個人真正的成功。”
胡建華的選擇最終得到了命運的肯定。
胡建華主持設計的杭瑞洞庭大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把橋修成“藝術品”,中國“月亮”一樣圓
歷史告訴我們,只有堅持技術自立,把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邁出高質量發展的鏗鏘步伐,因此,中國橋梁的世界聲譽需依靠一系列自主創新成果,國際橋梁的工藝進步也亟需源源不斷的中國智慧。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胡建華用一項項技術創新成果向祖國交出了他的答卷。
然而,創新并不是無垠之水,更不是坐而論道。創新需要扎實的知識儲備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2003年主持設計的佛山平勝大橋時,他一口氣給設計團隊買了十幾本橋梁專業書籍,要求團隊其他成員跟自己一樣,必須在一個月內把十幾本書讀懂吃透。
憑著刻苦鉆研,胡建華和他的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混合梁懸索橋新結構,發明了懸索橋主梁頂推架設新工藝,撰寫的《現代自錨式懸索橋理論與應用》專著,對我國自錨式懸索橋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1995年,胡建華開始主持洞庭湖大橋設計。洞庭湖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我國首次在如此寬闊的湖面建橋,引起了中外橋梁界人士的關注,焦點集中于橋梁型式與跨越方式。
對于這樣寬闊水域,世界上通常是采用大跨徑斜拉橋,如果按常規思路,采用傳統斜拉橋一跨跨越主河槽,則橋梁主跨跨徑很大,工程造價太高;若能夠設置多個主跨,采用三塔方案跨越主河槽,則可以大大縮短主橋跨徑,大幅降低工程造價。
當時,我國尚無三塔斜拉橋建設先例,對此,胡建華毫不猶豫,他說:“中國斜拉橋建設不能僅僅停止在傳統兩塔,由兩塔發展到多塔總是需要人去跨越的。”隨后,他帶領團隊在寬闊的湖面、灘涂蘆葦蕩里反復勘察,夜以繼日地進行了海量的方案設計、論證與優化工作,相關資料都累滿了一小車,終于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胡建華深知,科學從來就是嚴謹的事業,創新意味著無數的不確定性,甚至風險。30余年的創新挑戰,他從來不是憑借一時的沖動和盲目的熱情,之所以敢于向空白領域不斷求索,向科學巔峰不斷挑戰,源于他自身對橋梁事業的熱愛,更源于為中國橋梁技術發展探索創新的擔當。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已經成為對橋梁工程的新的更高要求。在修建湘西矮寨大橋時,胡建華一開始就明確了打造“藝術品”的目標,“必須與自然相交融、與歷史共輝映、與文化之益彰、與時代共和諧。”
面對矮寨公路奇觀蘊含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歷史厚重,面對德夯大峽谷的清奇秀麗,胡建華深感設計承載歷史的一份責任,“矮寨大橋的設計必須是一件藝術品,否則我們將有負于歷史,有負于自然,有負于時代。”為選擇最佳方案,他率領團隊每天攀爬三四個小時滿山尋找橋位,十余次冒著危險深入溶槽溶洞、懸崖巖堆勘察地質情況,反復比選論證了十幾個橋位與橋型方案,最終實現了湘西矮寨大橋與自然、歷史、人文的完美融合。
最終,一座橋梁成就了一個景區,成為與德夯大峽谷相映生輝的旅游新景點,被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評選為“十大非去不可的世界新地標”。
如今,胡建華在學術和事業上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他依舊沒有停下奮斗的腳步。國家重大橋梁工程的技術支援和項目核檢,重大交通事故應急搶險救援的技術支持,“只要國家有需要,我隨叫隨到。”
現在,胡建華最大的愿望就是多帶出幾個“好徒弟”,能讓中國的橋梁水平再上一層樓。
三十載以橋報國,為國家騰飛、民生便利,執著創新,無懼艱辛;三十載甘為橋基,為行業進步、后學成長,初心不改,孜孜以求。
這就是胡建華自己的人生之橋!
- 1-18· 背后的力量 | 華云數據助力中科院蘇州納米所搭建新一代IT基礎設施平臺 提升科研效率
- 2-17· 致敬熱血建設者等群體 百度上線抗疫英雄系列Doodle
- 8-13· 5年200萬公里的背后,看用戶如何評價汕德卡
- 3-15· 婦女節,致敬物流木蘭
- 2-25· 最美之行在路上,中交興路致敬“最美貨車司機”
- 2-11· 蘇寧物流春節“不停運 不漲價” 張近東親筆致敬堅守一線的蘇寧人
- 12-17· 雙11”熱鬧背后,物流業智能時代已經到來
- 8-27· “無兄弟 不環塔”致敬幕后英雄 揭秘賽事成功的背后
- 8-13· 物流上市企業背后老板的財富值排行榜
- 6-26· 國內快遞巨頭搶灘布局香港航空資源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