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又稱古箏、漢箏、秦箏,約(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中國漢民族古老的傳統彈撥樂器。箏的撥奏在民間廣大地區的流傳中,融合地方民間音樂,形成有不同音樂風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深深的植根于中國民間音樂文化,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故被稱為"古箏"。
古箏音域寬廣,音色清亮,表現力豐富,一直深受大眾喜愛。箏在漢、晉以前設十二弦,后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一弦。古箏名曲有:《漁舟唱晚》、《高山流水》、《寒鴉戲水》、《漢宮秋月》、《蕉窗夜雨》等。 音樂器材哪家好?星河的怎么樣?湖南地理音樂器材教育裝備
打擊樂器--沙錘
沙錘是搖奏體鳴樂器,亦稱沙球。起源于南美印第安人的節奏性打擊樂器。傳統沙槌用一個球形干葫蘆,內裝一些干硬的種子粒或碎石子,以葫蘆原有細長頸部為柄,搖動時硬粒撞擊葫蘆壁發聲。也有木制、陶制、藤編和塑料制等形狀類似的沙槌,內裝珠子、鉛丸等物。通常雙手各持一只搖。
多用密封的椰子殼制成,內裝沙粒,兩個一組。沙槌有木把,演奏時左右手各握一把,雙手交替上下晃動,奏出各種節奏音型。沙槌發音清脆而略帶沙沙聲,多用于演奏有特殊風格的舞曲。 沙槌為非固定音高樂器,用**記譜。沙槌在拉丁美洲各國有多種形制,巴西有用馬口鐵制作的,以兩個截頭圓錐體的大口互對而成的沙槌;還有啞鈴狀的雙頭沙槌和十字形多頭沙槌等。沙槌,用密封的椰子殼制成,內裝沙粒,兩個一組。沙槌有木把,演奏時左右手各握一把,雙手交替上下晃動,奏出各種節奏音型。沙槌發音清脆而略帶沙沙聲,多用于演奏有特殊風格的舞曲。沙槌是非固定音高樂器,用**記譜。 湖南地理音樂器材教育裝備中小學音樂教室配置方案清單。
由于三角鋼琴比較占用空間,人們就想把三角鋼琴豎立起來使用。這就出現了早期的立式鋼琴。 所以,三角鋼琴要比立式鋼琴早得多。 立式鋼琴價格便宜,占用空間小,成為愛好者的購買對象。立式鋼琴采用一種琴弦交錯的設計方案,有效地節約了高度與厚度。在此之前的立式鋼琴高度達2.4米。現在的只有1-2米高。
結構組成
由琴弦列、音板、支架、鍵盤系統(包括 黑白琴鍵和擊弦音槌)、踏板機械(包括頂桿和踏板)和外殼共六大部分組成。使用材質
立式鋼琴琴弦列:高、中音琴弦由鋼絲制成;低音琴弦 由鋼絲加上紫銅纏絲制成。音板:木質結構。 木材要求質地柔軟、有彈性、易傳導振動,以白松或 梧桐為比較好。支架:包括鑄鐵支架和木支架兩部分。鍵盤系統:黑白琴鍵主要為木制或象牙、電木制成;音棰常用木制。踏板機械:金屬結構。外殼:漆飾木板結構。
箏是一種多弦多柱的彈撥樂器。它的外形近似于長箱形,中間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或近似于平面。箏的頭部有緩緩而落的箏腳。在木制箱體的面板上張設箏弦。在每條弦下面安置碼子,碼子可以左右移動,用來調整音高和音質,且可用于轉調。
箏外形扁長方形,主要取材于梧桐木。琴面張弦。
每條弦下設箏柱,可移動以調節音高和轉調。**初為5弦,經過9弦的過渡,戰國末期發展為12弦。唐以后為13弦,明、清以后15、16弦,20世紀60年代逐漸增至18弦、21弦、25弦,并改傳統絲弦為鋼絲弦或尼龍纏弦。以后又試制出有變音裝置的快速轉調箏和以十二平均律(見新法密律)定弦的蝶式箏。
傳統箏以五聲音階定弦,音域為:13弦箏G~c2,16弦箏A~a2,18弦箏A~d3,21弦箏D~d3 ,25弦箏G~e3 。今常用21弦箏。
普及制中小學民樂音樂教學展望。
非洲鼓,是一個俗稱,通常指的是來自西非的Djembe(金貝鼓,堅貝鼓),是西非曼丁文化的**性樂器。傳統上,Djembe是徒手演奏,主要有低、中、高三個音,而且需要和Dunun(墩墩鼓)配合,演奏與特定生活場景相關的鼓曲,來給舞者和歌手伴奏。現在Djembe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在不同的音樂、培訓領域發揮著它獨特的價值。
打擊樂器可能是世界上**古老的樂器。而手鼓是相當有**性的打擊樂器,所以說手鼓也可能是世界上**古老的樂器了,非洲手鼓Djembe 起源于十三世紀曼丁人建立的馬利王朝。**早出現可以回溯到公元500年。**初是由鐵匠們手工制造的。它的形狀來源于搗碎雜糧的臼。沙漏形狀的外型,兩端開口,用山羊皮包住較大的開口端,用雙手演奏。 數字音樂教室建設需要哪些器材。湖南地理音樂器材教育裝備
牛人用5000個鋼珠自制機械樂器,彈奏美妙音樂。湖南地理音樂器材教育裝備
先秦時期的樂器--磬
磬,磬石,樂器
磬(拼音:qìng)是漢語二級通用規范漢字 。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 。“磬”本意是一種打擊樂器,用石或玉制成,形狀像曲尺。單個使用的叫特磬,成組使用的叫編磬;后來又指寺院中和尚念經時所敲打的銅鑄的法器。因為磬的形狀是彎曲的,所以“磬”又比喻人彎腰,表示十分恭敬,如:磬折;又因縊死者似磬懸掛,“磬”也可指縊殺,用作動詞;又通“罄”指空、盡。現代漢語中的“罄”與“磬”不能通用。 湖南地理音樂器材教育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