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0日,生態環境部、發改委、科技部等15部委聯合發布《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其中明確推進涉 VOCs 產業集群治理提升,加快建設涉VOCs“綠島”項目。為相關“綠島”項目建設釋放出明確利好信號。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大氣所副所長、研究員寧淼指出,“綠島”項目是大氣專項資金VOCs綜合治理類項目非常主要的重點支持方向。具體到新建相關項目的支持額度,她表示,活性炭集中再生中心支持額度達30%;VOCs源頭治理支持生產線改造的20%;新建集中噴涂中心的末端治理設施支持50%,生產設備支持20%。綠島模式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推動了綠色產業的發展。上海環保綠島模式BOT
對于企業分布太零散,不具備共建“綠島”的情況,王亞男建議government要加強引導。“可以引導各種產業形成規模化,盡量達到共建共享‘綠島’的條件。” 前面提到的家具廠,很多原先就是分散的家庭式作坊,在當地government的引導下,漸漸集中起來。如果實在集中不起來,也可以分工段在不同的地方進行治污處理。橡膠行業廢氣難治理、危廢難處置問題,一直是困擾橡膠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緊箍咒”。為此,天臺縣創新思路,通過構建活性炭“感知—更換—運輸—再生—回用”的VOCs治理“綠島”的新模式,實現廢氣治理水平提升和危廢源頭大幅減量化,達到經濟效益和污染治理雙提升的目的,有力推進“無廢城市”的建設進程。上海環保綠島模式BOT在綠島模式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實現了雙贏的局面。
為總結提煉行之有效、可供借鑒推廣的經驗做法,經過案例征集、材料審查、專業人士評審、集體審定,郴州市選送的“探索礦山生態修復新路徑 守住‘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等入選為市級典型案例,桂陽縣選送的“創新技術解難題 深度治理減排放”等入選為縣級二典型案例。這些案例涵蓋了總磷削減攻堅、飲用水水源地整治、VOCs深度治理、工業爐窯綜合治理、礦山生態修復、黑臭水體治理、優先監管地塊管控、入河排污口整治等類型,具有一定表示性,發揮了較好的示范推動作用。
戴明忠介紹,接下來,除了實施“環保貸”等綠色金融支持措施,江蘇省還將探索“綠島”項目減排指標直接應用于支持區域重大項目建設的措施,無疑將較大程度上調動地方government的積極性。“新基建的本質是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綠島’項目共建共享治污設施,本質上是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新基建’。”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朱新華建議,建立健全相關政策、標準,完善監督考核執法措施,保障項目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運行。在綠島模式的推動下,我們的城市產業結構正在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
對于管理者,陳善莉建議,要建立健全創新性推進政策,在規范建設上深入研究。一是構建聯動高效的統籌協調機制。綠島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需在規劃資金、安全、環保、技術等方面予以鼓勵支持,建立多部門參與的綠島建設綜合監管機制,及時疏解推進過程中遇到的政策性、技術性問題,引導而不強制,支持而不包辦,服務而不干涉,推進綠島項目有序實施。二是推進形成系列創新經驗,結合相關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特征、治污特點等,健全完善系列標準,規范制度設計,探索形成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典型模式,推進單一治理孤島變成生態綠島。第三是明確具體的治污責任,推進相關法規的制定,將綠島實施主體和入島市場主體依法約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和相關責任。其次,她建議“綠島”建設要開展多層次多模式的協同、共治、共享。通過綠島模式的實施,我們有效降低了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上海環保綠島模式BOT
綠島模式倡導城市建設的可持續性和生態友好型發展。上海環保綠島模式BOT
長期以來,工業集聚區及入駐企業在環保管理中存在自覺性不高、投入不足、管理不強以及小微企業量大面廣、環保監管疲于應對等問題。浙江自貿試驗區寧波片區于2021年4月出臺《北侖區工業集聚區(小微園區)環保“綠島”建設工作實施方案》,針對工業集聚區(小微園區)及入駐企業,在生態環境領域全方面實施準入政策簡化優化、產污工段集約集成、治污工程共建共享、環保監管統合統一、產業鏈條融化融合的系統集成革新,分別涉及審批、治污、監管、產業四個環節,創新提出打造要素保障“綠島”、污染治理“綠島”、服務監管“綠島”和清潔生產“綠島”,建立環保“綠島”模式。上海環保綠島模式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