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審批,讓企業“較多跑一次”,在北侖區萬洋眾創城小微園區,首批10家企業從開始委托編制“打捆環評”到各自獲取批復不足20個工作日,較革新前節省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企業環評費用大幅減少。一年來,83家企業環評審批時同步申領排污許可證,企業“較多跑一次”的獲得感明顯增強。據了解,為簡化優化準入通道,寧波市北侖區制定實施《北侖區工業集聚區(小微園區)環境準入指導意見(試行)》,對可免批的項目一律免批,對不能免批的項目實行打捆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一律簡化審批,對既要環評又要許可的項目,全方面開展環評與排污許可融合試點,一律實現“一套材料、一窗受理、同步審批、一次辦結”。綠島模式強調城市規劃和建設要以環境友好為導向。浙江危廢活性炭綠島模式
截至目前“綠島”項目已累計高效處置再生失效活性炭400余噸。數字賦能,閉環監管到位。搭建“炭管家”數字化管理平臺,將企業活性炭填裝數量、使用時長、更換周期等信息接入系統,分析研判、智能運算輸出吸附飽和度和剩余使用時長,動態掌握活性炭運行情況。同時可根據設定的飽和度預警值分級分類向企業、基層生態環境部門發送提醒。目前,該數字化監管平臺已累計發出活性炭飽和度“紅橙黃”三色預警570余條,成功提醒企業及時換炭184次。山東危廢綠島模式哪家強綠島模式重視城市與自然生態環境的融合。
銅山區綠源鑫邦活性炭集中吸脫附中心再生項目位于徐州市循環經濟產業園,為徐州綠源鑫邦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占地面積約37畝,總投資約為7000萬元。項目采用熱再生工藝,以回收廢活性炭為原料,使用回轉爐脫附再生,可將活性炭的吸附性能由一般的70%恢復到95%以上。“我們做過市場調查,全市每年只作為危廢處理的廢活性炭就有9000噸,這還不包括一般固廢,而生產1噸活性炭需要3噸優良原煤作為原料。從節約能源的意義上來講,再生技術也顯得尤為重要,我們一年能夠為徐州節省6萬噸煤炭。”徐州綠源鑫邦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工程部經理姜濱介紹說,從技術上來說,一般的活性炭可以反復利用3次,優良活性炭甚至可以達到5—7次。
打通中小企業污染治理的“較難點”江蘇經濟總量較大、產業門類較全、市場發育程度較高,擁有大量中小企業,總數已超300萬個。這些中小企業是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產業體系的組成要件,是社會健康發展的活力細胞,在促進經濟增長、推動創新、增加稅收、吸納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深入推進,面對愈發嚴格的環保標準,以及大眾日益增長的健康與環境需求,一些中小企業面臨的環保挑戰日益嚴峻。綠島模式強調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環保策略,提高了環保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炒飯、奶茶、炸雞……在鎮江市京口區象山街道東風步行街,100多家小吃店一字排開,小吃店人氣很旺,但環境整潔有序,這里已是當地新晉網紅打卡點。東風步行街如此興旺又保持環境整潔,同樣離不開“綠島”政策。“東風步行街毗鄰江蘇大學,原來的小吃攤煙熏火燎,污水橫流,街道曾想一關了之。但考慮涉及數百人就業,街道巧借‘綠島’東風,獲得‘環保貸’支持,統一鋪設油煙凈化管道,污水統一接管,小吃街再也不是‘蓬頭垢面’。”鎮江振華物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振華介紹說,原來的小攤主們全部入駐新打造的步行街,既保住了就業,又守住了環保底線。綠島模式注重城市水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浙江危廢活性炭綠島模式
在綠島模式的推動下,我們的城市正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發展模式。浙江危廢活性炭綠島模式
生態“綠島”建設效益明顯。首先,是經濟效益。全省篩選確定的“綠島”項目,惠及中小市場主體超過5萬家,經初步估算,可節約治污成本超過30億元。其次,是環境效益。據測算,全省已建成的126個“綠島”項目,可每年削減化學需氧量18050噸、氨氮499噸、總磷157噸、顆粒物836噸、揮發性有機物1206噸,危險廢物收集能力達到13.5萬噸,有力推動了環境質量改善和環境風險降低。再次,是管理效益。由于“綠島”變分散治理為集中治污,生態環境部門的監管對象變管“多個”為管“一個”,監管力量更加集中,監管效果也明顯提升。浙江危廢活性炭綠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