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Xúshè]位于宜興市西部。東靠新街街道,南連張渚鎮、西渚鎮,西鄰溧陽市,北接高塍鎮、官林鎮、楊巷鎮。面積181平方千米,人口9.99萬人(2011年)。轄民主1個社區和并利、長福、宜豐、東岳、翔圩、佘圩、南星、潘東、潘家壩、豐臺、美棲、聯星、芳莊、五牧、郵堂、獎墅、胥藏、盛家、鯨塘、煙山、堰頭、湯泉、西墟2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徐舍虹新路69號,在市政府駐地西北15千米處。
【沿革】相傳明中葉徐姓逃蔣沖圩搭舍安家,后成村莊,故名。1911—1949年為徐舍鎮,后改為鄉,1959年成立徐舍公社,1964年恢復徐舍鎮,1971年徐舍鎮并入徐舍公社,1984年撤社改鄉,1988年撤鄉設鎮。1996年,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轄亞溪、徐港、翔圩、分水墩、福聚、民主、徐舍水產、灣埂、上圩、佘圩、蔣富、南星、南漕、芳圩、六田、許家壩、藕池、美棲、美東、新河20個行政村和徐舍居委會。
2000年宜豐鎮、潘家壩鄉并入。徐舍鎮位于宜興市西部。東靠新街鎮,南連鯨塘鎮,西鄰溧陽市,北接高塍、官林、芳莊三鎮。面積7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568萬人。鎮駐地建成區面積3平方千米,鎮政府駐虹新路。
2005年3月11日,《市政府關于同意調整徐舍鎮洴浰村等29個村(居)民委 員會區域的批復》(宜政發[2005]47號)同意如下調整:一、洴浰村委會與吳圩、仇圩村委會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洴浰村委會。二、長福村委會與清水村委會的駱家兜、清水圩、得勝圩、前莊、陳家村、后潘自然村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長福村委會。三、宜豐村委會與秧圩村委會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宜豐村委會。四、東岳村委會與張家村委會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東岳村委會。五、美棲村委會與美東、藕池村委會以及清水村委會的楊家村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美棲村委會。六、南星村委會與六田村委會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南星村委會。七、佘圩村委會與灣埂村委會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佘圩村委會。八、翔圩村委會與分水村委會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翔圩村委會。九、新河村委會與民主村委會、徐舍社區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民主社區。十、水西村委會與下新、陳聯、千畝圩村委會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潘東村委會。十一、溪梢村委會與潘家壩村委會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潘家壩村委會。十二、邱家斗村委會與豐臺村委會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豐臺村委會。全鎮轄洴浰、長福、宜豐、東岳、翔圩、佘圩、南星、潘東、潘家壩、豐臺、美棲11個村和民主社區。
2007年,鯨塘鎮、芳莊鎮與徐舍鎮合并設立新的徐舍鎮,鎮政府駐徐舍。
【郵編】214241【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20282103:~001 121民主社區 ~200 122翔圩村 ~201 122佘圩村 ~202 122南星村 ~203 122美棲村 ~204 220潘東村 ~205 220潘家壩村 ~206 112豐臺村 ~207 122并利村 ~208 122長福村 ~209 122宜豐村 ~210 122東岳村 ~212 122煙山村 ~213 122鯨塘村 ~216 122胥藏村 ~217 122盛家村 ~219 220堰頭村 ~220 112湯泉村 ~222 112西墟村 ~223 112聯星村 ~225 220獎墅村 ~226 220芳莊村 ~228 220五牧村 ~229 122郵堂村
原【宜豐鎮】1949年為宜豐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19.3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轄并利、錢家、仇圩、吳圩、曲流、清水、長福、埝口、宜豐、周家、張家、南溪、秧圩、建禾、東岳、省田16個行政村。1999年撤鄉設鎮,2000年撤鎮并入徐舍鎮。
原【潘家壩鄉】1950年設潘家壩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16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轄水東、水西、舊圩、田浪、下新、陳聯、蓮河溪、千畝圩、溪梢、潘家壩水產、潘家壩、稻香、錢圩、豐臺、邱家斗15個行政村。2000年撤鄉并入徐舍鎮。
原【芳莊[Fāngzhuāng]鎮】[概況]位于宜興市西部。東靠官林鎮,南連徐舍鎮,西鄰溧陽市,北接楊巷鎮。面積44.82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積1.1萬畝,常住人口2.4萬人。鎮駐地建成區面積1.5平方千米,鎮政府駐芳莊人民路,在市政府駐地西北22千米處。[郵編]214246 [沿革]以芳莊村得名,相傳宋時,村周環溪,地形成方稱方溪。明改為今名。1949年為芳莊鄉,1959年成立芳莊公社,1983年10月改鄉,1992年郵堂鄉并入,1995年撤鄉設鎮。1996年,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2.9萬人,轄聯星、東夾浜、西湖、萬圩、壩頭、河塘下、任趙、渡船頭、芳西、芳北、芳莊、芳中、芳南、虞家、皇甫、東元、萬珍、長和、五牧、蔣滸、郵堂、馬新、李瀆、談墅、墅前、墅中、墅后、爵西、爵東、西溪、塘東31個行政村和芳莊街居委會。2005年3月15日,《市政府關于同意調整芳莊鎮芳莊村等4個村民委 員會區域的批復》(宜政發[2005]50號)同意如下調整:一、芳莊村委會與芳西村委會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芳莊村委會。二、墅后村委會與墅南村委會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獎墅村委會。全鎮轄聯星、興乾、萬圩、萬新、芳莊、虞甫、萬東、五牧、郵堂、墅東、獎墅、蔣坫、溪東13個村和芳莊社區。2006年3月15日,《市政府關于同意調整芳莊鎮聯星村等11個村民委 員會區域的批復》(宜政發[2006]52號)同意如下調整:一、聯星村委會與興乾村委會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聯星村委會。二、萬圩村委會與萬新村委會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萬圩村委會。三、虞甫村委會與萬東村委會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東元村委會。四、獎墅村委會與蔣坫村委會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獎墅村委會。五、墅東村委會與郵堂村委會的馬家村、塘南、大墳基、西南頭、柏樹頭、小圩上、燕子圩自然村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墅東村委會。六、溪東村委會與郵堂村委會的郵堂、孫家、湯家、前談塾、莊頭、呂家垛、謝家莊、東閑步堂、蔣滸、水車頭、搖橋壩自然村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郵堂村委會。2007年撤鎮并入徐舍鎮。
原【鯨塘[Jīngtáng]鎮】[概況]位于宜興市西部。東至新街鎮,南靠張渚鎮、西渚鎮,西與溧陽市戴埠鎮交界,北接徐舍鎮。面積62.85平方千米,其中水面面積1.8萬畝,常住人口3.257萬人。鎮駐地建成區面積2.8平方千米,鎮政府駐鯨塘鯨政路,在市政府駐地西18千米處。[郵編]214244 [沿革]五代時隱士任公在此筑室為堂,憩而彈琴,故原名琴堂。后因地處鯨溪河畔,近處河中水流湍急,旋渦成塘,后人改稱鯨塘。1911—1949年為鯨塘鎮(后改為鯨塘鄉)。1956年誠善鄉并入鯨塘鄉。1957年,永豐鄉、翔圩鄉并入鯨塘鄉。1959年成立鯨塘公社。1984年(一說1983年)改鯨塘鄉。1996年撤鄉設鎮,面積37.8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轄永豐、莊村、紅星、勝山、煙山、清白、下莊、誠莊、萬渚、鯨西、鯨塘、斛里、南莊村、大長、胥藏、后塘、盛家、高興、蔣家、浪圩、鯨塘水產21個行政村。2000年堰頭鄉并入。2005年3月11日,《市政府關于同意調整鯨塘鎮煙山村等8個村民委 員會區域的批復》(宜政發[2005]45號)同意如下調整:一、煙山村委會與下莊村委會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煙山村委會。二、莊村村委會與紅星村委會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莊村村委會。三、盛家村委會與蔣家村委會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盛家村委會。四、湯泉村委會與肇甫村委會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湯泉村委會。全鎮轄胥藏、盛家、南莊、鯨塘、莊村、煙山、誠莊、堰南、堰頭、湯泉、興堰、西墟12個村和鯨溪社區。2007年撤鎮并入徐舍鎮。
原【堰頭鄉】1949年為堰頭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25.8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轄大儒、堰南、荊西、埠頭、泥塘、湯泉、申門、堰頭、座莊、南萃、何家壩、趙富、灣里、西墟14個行政村。2000年撤鄉并入鯨塘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