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窩鎮位于合川區西北部。面積71.19平方千米。轄燕窩社區,文峰、拱橋、新開、福果、梅埡、高峰、困牛、鞍山、燕窩、水碾、朗山、普陀、街子、紅豆、佛巖、新廟、陽河1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燕窩社區正街47號。礦產資源有巖鹽、石油、天然氣。212國道、潼(南)合(隆)等公路過境。古跡有東漢單室崖墓群,宋代集鎮遺址,明代石室墓群,清代古剎新開寺,道光年間民居張家院子等。
[代碼]500117123:~001燕窩社區 ~200文峰村 ~201拱橋村 ~202新開村 ~203福果村 ~204梅埡村 ~205高峰村 ~206困牛村 ~207鞍山村 ~208燕窩村 ~209水碾村 ~210朗山村 ~211普陀村 ~212街子村 ~213紅豆村 ~214佛巖村 ~215新廟村 ~216陽河村
[沿革]原名萬古場,始建于清代中后期。雍正六年(1728年),屬合州來蘇里轄;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屬合州龍多鄉轄。民國20年(1931年),建立萬古鎮,屬合川縣第七區轄。解放初,萬古撤鎮建鄉,先后隸屬第八區、二郎區轄。(一說,1939年并萬古鎮、鳳凰鄉建萬鳳鎮,1941年析置萬古鄉)1958年9月,設立萬古區,區公所駐地在萬古鄉,同年改公社。
1981年3月,萬古區改為燕窩區,萬古公社亦改為燕窩公社。1983年改鄉,1991年10月改鎮。1993年12月,燕窩撤區并鎮,燕窩鎮保留至今。1997年,面積29平方千米,人口1.9萬,轄巖 、新開、福果、橋亭、石欄、梅埡、硯臺、困牛、巖坷、鞍山、趕龍、燕窩、接洞、拱橋、譚院15個行政村和萬古1個居委會。
2001年,將原鳳山鄉所轄高峰、文峰、干壩、李坪、鳳凰、萬壩6個村委會、面積24.01平方千米,874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32人),劃歸燕窩鎮管轄,燕窩鎮共轄21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總面積53.03平方千米,總人口2893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947人,鎮政府駐萬古場。
2005年區劃調整后,燕窩鎮管轄原燕窩鎮、合隆鎮所屬行政區域,轄22個村委會、3個居委會,面積92.04平方千米,鎮政府駐燕窩居委會正街47號。
2006年,將鳳凰村、萬壩村、鳳山居民小組、福寺村、響鈴村、大塘村劃給三廟鎮。調整后,燕窩鎮面積71.19平方千米,轄17個村委會、3個居委會。
附:合隆鎮位于合川市西北部。潼(南)合(隆)公路與212國道相連。 [沿革]清乾隆初置興隆場,1926年設興隆鎮,1941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次年更名為合隆鄉,1992年置鎮。1997年,面積19.8平方千米,人口1.5萬,轄街子、水橋、紅豆、涼風、水碾、佛巖、新廟、八橋、大碼、陽河10個行政村和興隆1個居委會。 2001年,將原爐山鎮所轄8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面積19.12平方千米,1279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92人),劃歸合隆鎮管轄,合隆鎮共轄18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總面積39.01平方千米,總人口2812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007人,鎮政府駐興?。2005年撤銷并入燕窩鎮。
附:鳳山鄉位于合川市西北部。三(廟)鳳(山)公路終點。 [沿革]1938年析龍鳳鎮設鳳凰鄉,1939年并萬古鎮、鳳凰鄉建萬鳳鎮,1941年廢萬鳳鎮置萬古、鳳凰鄉,1945年鳳凰鄉并入龍鳳鄉,1952年析三廟、龍鳳、萬古三鄉置鳳凰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鳳山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2年并入三廟鎮,1993年析復鄉。1997年,面積32.5平方千米,人口1.2萬,轄萬壩、干壩、高峰、文峰、李坪、鳳凰、九塊、壩 、土溝、文廟10個行政村。2001年撤銷鳳山鄉,將高峰、文峰、干壩、李坪、鳳凰、萬壩6個村委會、面積24.01平方千米,874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32人),劃歸燕窩鎮管轄;將九塊、文廟、土溝3個村委會、面積6.50平方千米,2219人,劃歸三廟鎮管轄;將壩灣村委會、面積2.00平方千米,722人,劃歸龍鳳鎮管轄。
附:爐山鎮位于合川市北部。212國道橫穿境內。 [沿革]1953年析七間、三廟兩鄉置爐山鄉,1956年分別并入七間、三廟鄉,1962年將原爐山鄉析出置爐山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并七間、爐山兩鄉建七間鎮,1993年析建爐山鎮。1997年,面積19.1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普陀、朗山、大塘、福寺、孫堰、響鈴、魯草、樹木8個行政村。2001年撤銷并入合隆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