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鎮位于合川區西部。面積156.71平方千米。轄絲綢園、馬門溪2個社區,二橋、東南、古山、石嶺、長流、富金、曬經、小河、仙橋、龍橋、中梁、金鉤、木蓮、唐家、伍家、亭子、報恩、墩子、太和、陽光、石埡、復興、白陽、沙金、廠口、菱角、米市、望仙、黑靖、鹽溪、石墻、把傘、佛閣、樓房、白巖、白馬3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中新街。太(和)隆(興)等公路交會于此,并與涪江航道相連。古跡有東漢崖墓群、磚室墓(皇墳堡),明代太和觀,清代兩座石結構平橋(合稱“二橋”)。古樓山是我國比較完整的蜥腳類合川馬門溪恐龍化石骨架產地。
[代碼]500117124:~001絲綢園社區 ~002馬門溪社區 ~200二橋村 ~201東南村 ~202古山村 ~203石嶺村 ~204長流村 ~205富金村 ~206曬經村 ~207小河村 ~208仙橋村 ~209龍橋村 ~210中梁村 ~211金鉤村 ~212木蓮村 ~213唐家村 ~214伍家村 ~215亭子村 ~216報恩村 ~217墩子村 ~218太和村 ~219陽光村 ~220石埡村 ~221復興村 ~222白陽村 ~223沙金村 ~224廠口村 ~225菱角村 ~226米市村 ~227望仙村 ~228黑靖村 ~229鹽溪村 ~230石墻村 ~231把傘村 ~232佛閣村 ~233樓房村 ~234白巖村 ~235白馬村
[沿革]原名太和場,俗名大河壩。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始建,道光元年(1821年)興建街道形成規模。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更名泰安鎮,轄女兒碑、別口沱地域。民國15年(1926年)改名太和鎮。1950年12月,太和鎮劃出部分設小河、復興兩鄉。1958年9月復興、佛鹽、木蓮、小河合并成立太和公社。1959年9月從太和公社分出恢復太和鎮。1985年2月,石嶺鄉(原復興)并入太和鎮。1992年沙金、小河兩鄉并入,1993年原小河鄉析出。太和鎮從民國20年(1931年)至1993年一直是太和區公所的駐地。1997年,面積53.9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太和、白花、陽光、東南、石埡、苦竹、二橋、復興、寨門、石牌、白陽、古山、長流、石嶺、沙金、新堤、曬經、魚箭、敝口、富金20個行政村和新街、接龍街、里仁街、魚市街、下新街、中新街、上新街、馬廠房8個居委會。
2001年,將原小河鄉所轄10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面積31.45平方千米,1903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99人)和原木蓮鎮所轄10個村委會、面積34.71平方千米,2062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57人),劃歸太和鎮管轄,太和鎮共轄40個村委會、8個居委會,總面積120.01平方千米,總人口765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323人,鎮政府駐大河壩。
2005年區劃調整后,太和鎮管轄原太和鎮、佛鹽鎮所屬行政區域,轄36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面積156.71平方千米,鎮政府駐中新街。
附:佛鹽鎮位于合川市西部邊緣。礦產資源有巖鹽、石油、天然氣、沙金、沙石等。佛(鹽)獨(柏)等公路過境。 [沿革]1941年以原鹽井鄉地,設佛鹽鄉,1958年并入太和鎮公社,1959年析建佛鹽公社,1983年改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36.6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鹽溪、石墻、高拱、樓房、白馬、白巖、佛閣、紅堡、把傘、朱廟10個行政村。2005年撤銷并入太和鎮。
附:木蓮鎮位于合川市西部。礦產資源有巖鹽、石油和天然氣。木(蓮)太(和)等公路,橫穿境內。 [沿革]1938年置木蓮鄉,1993年并入太和鎮,1941年析太和鎮復置木蓮鄉,1958年并入太和鎮建太和公社,1939年析建木蓮公社,1983年改鄉,1993年設鎮。1997年,面積34.7平方千米, 人口2萬,轄望仙、四合、高柏、黑箐、木蓮、唐家、伍家、亭子、報恩、礅子10個行政村。2001年撤銷并入太和鎮。
附:小河鄉位于合川市西南部。礦產資源有巖鹽、石油、天然氣、沙金和沙石等。太(和)金(鉤)公路過境,與涪江航道連接。 [沿革]1950年析太和鎮置小河鄉。1958年與太和鎮合并建太和公社,1959年析建小河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2年并入太和鎮,1993年析復小河鄉。1997年,面積31.4平方千米,人口1.9萬,轄小河、中梁、金鉤、米市、魚子、塔梁、菱角、龍橋、仙橋、水口10個行政村。2001年撤銷并入太和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