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方下鎮喬家義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2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方下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喬家義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喬家義村位于萊城西北約10公里,鎮政府駐地西北2公里處,地處丘陵。東靠方寨路(方下——寨里)與方下鎮政府隔嶺相望,北靠陳家莊村,東北方是藺家樓村,西南方是柳行溝村,東南方是小義和村。耕地面積1208畝,323戶,1056口人。
據喬氏譜碑記載,喬家義村原名李家樓,最初李姓約一百多口人由八里溝遷此建村。明朝初年喬姓由河北棗強縣遷至此?、朱、李、方姓早居,始建村無考。明朝末有喬姓由喬溝遷至石泉官莊再至喬家義村,喬姓漸成多戶,因鄰“義和溝”,改稱喬家義和溝。1949年簡稱喬家義。
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方下保•喬家義和溝”。該村民國初屬魯西區辛莊保,1948年歸魯西區。1958年屬魯西人民公社,1959年魯西人民公社撤銷屬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3月屬方下辦事處,1987年歸方下鎮至今。
喬家義村自古人杰地靈,李家曾有一南陽知府,明朝出現一喬姓太學生喬東英,清朝出一喬姓武秀才喬東范,善跑馬射箭。至今在村北有一南北向土路,人稱馬道,即為喬東范跑馬射箭之道。喬東范以武見長,家業富足,后朝廷欲聘之做官,但因家庭人煙稀少未去。
歷史上喬姓中喬恒、喬恂弟兄倆極會營生,為喬家義村名門望族。喬恒,原名喬敦華,是方圓幾十里的名醫。他給人看病有一特點“不要錢”。不管是何方人士有病,來請,隨請隨到。開方之后,讓主人到指定的藥店去抓藥,以防缺斤短兩貽誤病情。正因如此,名聲大噪,前來尋訪者絡繹不絕。
喬恒之三兒子喬希贏開始以開油坊為生,是興辦較早的家庭手工業,后來又改為屠宰豬,用豬肉灌腸子銷住上海等地,即現在的“南腸”。
喬家義村文化底蘊很厚,歷史上的關公勇猛頑強,行俠仗義,喬家義人同樣崇拜他,明朝年間,能工巧匠在村東建起了“三關大帝廟”,分前殿、后殿,氣勢雄偉,里面有關帝神像,栩栩如生。人們定期至此燒香磕頭,紀念這位神化的英雄。歲月滄桑,后來這座廟變為學堂。20世紀30年代,硬拳道、紅槍會等經常在此-,后來被拆除。
1950年春至1954年春,喬家義村有教學復式班1個,約30人左右,學生來自喬家義,小義和、陳家莊、藺家樓、柳行溝。教師是梁丕純、張運川、亓文兆、于守謙。1954年至1957年教學班有兩個約50人。1968年國家實行教育改革(“教師一鞭趕”),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學校由村內遷到村西現在的位置,小學附設初中班,規模擴大到7個教學班,兩個初中班,加上1-5年級學生250人左右。
喬家義人一貫重視文化教育,所以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共考取大中專生約50人。其中喬燕輝考取北京大學,還有的考取華中理工大學和山東農業大學。
喬家義村自古水土好。以前村東有一眼古井,有600多年之久,水清甘洌,即使大旱之年從不干涸,作為飲用水,村民都夸水質好。據說這眼古井水下面積特大,若沒有水,四五個人可在下面轉圈跑步。
與古井相隔不遠,有一棵古槐。據說是喬宗強等喬姓從石泉官莊遷來時所栽,也有600多年的歷史。“枯藤老樹昏鴉”,枝條屈曲盤旋,宛如蛟龍,蒼勁有力。由于年代久遠,樹上有許多樹洞,遠看似張開了大嘴,睜開了雙眼。因此,許多小孩不敢靠近,但它成為小鳥的天堂。
新中國成立不久,村里成立了互助組,幾家人結合起來從事生產勞動。1954年村里成立了初級社,有二、三十戶人家組成,負責人是方玉德、李海福。這時個人土地交給集體所有,村里實行了地股金制度,交地多的地股金就多,交地少的地股金就少。1956年由陳家莊、小義和、藺家樓、喬家義四村組建成高級社。負責人有朱思清、陳樂軍、姚金昌、李海富。初級社、高級社階段,土地都歸集體所有。分了生產隊,社員按生產隊從事生產勞動。1958年秋天,加入了人民公社。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喬家義人很早即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是小麥、玉米主產區,1954年村里與藺家樓合伙興修了小土窯,用來燒制磚瓦等建筑材料。但是規模小,產量低,70年代村里又建起高標準輪窯一座,由李海芹負責籌建?蔁萍t瓦,質量好,產量高,使村里人有了就業渠道,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時代在變遷,喬家義人口也在增多,現在人口是解放初期的4倍多。村莊建筑面積是解放初期的4倍多,磚石水泥結構的寬敞明亮的瓦房取代了坯墻草頂的低矮房。有幾戶建起二層小樓,F在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兩千元。
喬家義人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憑著自己的干勁,正在調整種植業結構,種植姜、蒜等經濟作物,改變單一模式,多層次發展。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