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方下鎮何家莊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02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方下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何家莊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何家莊村位于萊城西15公里,鎮政府駐地西7公里處。村地處長埠嶺,呈元寶形。村東為石家泉村,村西為楊莊鎮鳳凰官莊村,村南為魯西村,村北為許小洼村。人口1380人,耕地1918畝。
據何氏譜碑記載:明景泰四年(1453),何趙兩姓由河北棗強縣遷此建村,原名趙莊,后何姓戶數多,改稱何家莊。何家莊現有何、李、劉、王、吳、靳6姓,以何、李占人口最多。
明《嘉靖萊蕪縣志》載:“辛興保•何家莊。”1945年屬魯西區,1951年隸屬方下區;1958年屬魯西人民公社,1959年3月歸屬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3月屬方下辦事處,1987年歸屬方下鎮至今。
何家莊1951年有了變工組,1953年進入互助組,全村十幾個互助組。1955年進入初級社,何培蘭、何允連為社長。1956年秋后,全部進入高級合作社,1958年加人人民公社,與龍尾、大小橋溝、鳳凰官莊、胡宅、太平官莊、梅家官莊劃為四營。“大煉鋼鐵”時,何家莊分為9個小隊,每隊分支60個煉鐵爐,當時稱“一腳蹬”。要求進入四化:生產戰斗化、生活集體化、行動軍事化、思想革命化。全村9個隊分5個食堂,每10天發一次票,大人小孩一樣,吃公共食堂。這樣堅持一年時間后改為家庭自炊。
何家莊歷史悠久,名人名事頗多。相傳明朝末年,何氏高祖何萬羊,種地千頃,羊萬只,當時已形成相當大的規模。為保衛祖國,解放人類,英雄輩出。英雄何榮貴在齊魯大地廣泛傳頌。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就有8人。
何家莊自古經濟較為發達。解放前,織布就已經成傳統手藝,到50年代發展成集體副業,50多部織布機,成為鄰村穿衣的主要來源,在萊蕪屬最大的織布中心地。1963年開始配醬油、食醋。一開始用毛驢作動力,后換上柴油機磨香油、軋棉花。1963年在村南建成馬蹄形小飲窯l座,生產黑磚,經營甚好,年終村民分利人均5元。到1979年,遷到村北建起14門的大型窯廠,設計能力年產500萬塊,成為村莊集體收入的一大來源。三中全會以來,何家莊人依靠黨的好政策,充分發揮地勢條件,在村兩委領導下調整農業結構,建起溫室大棚50多個。1986年,開始在長埠嶺上種西瓜,到現在已發展到500多畝。何家莊西瓜個大、沙瓤、潤甜。1994年,開始養仔豬,到2000年底,全村已發展到280戶,為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全村年存欄量達到4萬多頭,近百戶僅此一項年純收入達3萬元。
何家莊注重道路和水利建設。1970年建造起一座蓄水12萬立方的水庫,并配套完善了提水設施,后承包給個人養魚澆地兩用。1994年,修通了通往泰萊路的瀝青路,1994年修筑起村東、村西兩條混合土路。1997年通了南北大街。
何家莊人思想較為先進。20世紀60年代,全鎮第一臺8馬力的拖拉機開進村里,1968年用上電,1976年建水塔,200戶人家用上自來水。1994年被省畜牧局評為畜牧強村。1996年,全村掛牌十佳文明戶370戶。
何家莊,不愧是一個古老文明的村莊。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全國與何家莊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