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鋼城區辛莊鎮培峪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3103 | 身份證前6位:371203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辛莊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培峪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培峪村坐落在辛莊河的南岸,九頂青龍山的東端,位于辛莊村的東偏南1.5公里處,培峪村東至辛莊鎮宋家莊,南與鋼城區北田莊接壤,北與紙坊村隔河相望,西與東辛莊緊連(1958年前曾與東辛莊村合為一村,后分離)。地處丘陵,耕地615畝,165戶,人口537人,主要農作物有花生、地瓜、小麥、玉米等。
據所立新村碑、架氏家譜碑記載:明代中葉鄒家埠賀姓為租種劉姓土地而定居,因多從事培育棗樹苗故曾取名“培育”,后因所居村南面一條“風水寶峪”直沖村中,將“育”改為“峪”即是現在培峪村,由三個自然村組合而成。
據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培峪村清時隸屬“鐵車保”;民國元年到三十年為鐵車區即萊蕪縣第五區;1946年至1951年4月辛莊稱第八區;1958年4月至5月,撤區劃鄉,培峪村為辛莊鄉管轄;后經多次行政變革,培峪村都屬辛莊管轄。
培峪村的巨大變化帶來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培峪人也先后購置了現代化的家用電器,并改寫了過去落后的交通歷史,他們先后整修村中街道1000多米,重修了本村通往紙坊村前的萊麻路地段,購置了拖拉機、三輪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有的還開上了汽車。培峪村一年一個大變樣,農民生活正在向小康邁進。
培峪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培峪村組織了小車隊、擔架隊積極支前,跟隨主力部隊轉戰南北,為部隊供糧草,送軍鞋棉衣等.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更有許多有志青年披紅戴花,積極參軍,南征北戰,英勇殺敵,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戰功,其中賀慶衛、賀慶明兩位同志在1948年9月濟南戰役中壯烈犧牲,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賀慶臣在朝鮮戰場上臥冰趴雪失去了一條腿,成了終生殘廢。這些有志之士為培峪村增了光添了彩,培峪人不會忘記他們。
培峪村不但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而且也非常重視文化教育。早在民國六年就與東辛莊村(原來叫小辛莊)共同聘清李樹梓、謝元英、宋玉臣3名教書先生創辦了第一所村級小學。以“學童捐”、“地畝捐”、“中金捐”作為辦學經費,課程設國文、算術、體育、手工、圖畫、唱歌等;每周授課30節,學校以“啟人生應有的知識,立其明倫理、愛國家之根基,并調護兒童身體令其發育”為宗旨;其教學方法實行“廢注入、興啟發”,成績優者升入高級小學學習。1960年重新辦起培峪小學,從此培峪村的文化教育步人新的時代,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培峪人更是以為培養國家有用人才為己任,先后向高級學校輸送了一大批人才,有13人升入專、本科學校深造,其中賀成林升人北京農業大學讀研。
培峪村重視衛生事業的發展,自建國以來先后有幾位熱心于從事醫生職業的培峪人為村民與周邊村民服務,其中常學仁靠自學成才,成了當地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鄉村醫生,在“婦科”、老年疑難病方面有較高的造詣,受到父老鄉親的歡迎。后來培峪村又派郝傳德、賀慶泉、常振富、常永存等去上級衛生部門學習。自文革前就成立村衛生室,救死扶傷方便村民。特別是現在成立了辛莊衛生院培峪第五衛生所后,衛生事業有了蓬勃的發展。
培峪村十分重視公益事業的發展,1980年架設了高壓線路,1983年新蓋村級小學一處,1996年成立農民人口學校,計劃生育服務室,治安聯防辦公室等,多次榮獲區、鎮級先進光榮稱號。
培峪人正用勤勞的雙手和無窮的智慧,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精神,描繪著培峪村的未來和明天。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