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榆林前村位于萊城北34公里、鎮政府駐地東南17公里處。榆林前村東北面與東榆林村,中榆林村,西榆林村相接并稱“四榆林”。
該村西與峪門村、黑山頭村隔嵬石河上游相鄰,南與現在苗山鎮的五色崖村相鄰。全村耕地面積900多畝,其中水澆地面積311畝。全村現有人口140戶,411人。
據村碑記載:榆林前村是明朝末年,孫姓建村。因為地址在東榆林、中榆林、西榆林三村之陽,故以村名曰“榆林前”。
另一傳說:榆林前原名榆林泉(在村中的任何一處都能挖出水來,現在村民為了儲藏生姜到處打井,但是在很高的山上也能打出水來)。后來,隨著時間的遷移,榆林泉也就慢慢轉化成為榆林前。
據另一傳說:孔子東游時,見一村位于兩座山的鞍部,曰“鞍上”。人們認為“鞍上”之名不好聽,它又位于“三榆林”之前,曰“前榆林”,隨著時間的推移,“前榆林”就慢慢地變成了“榆林前”。村中有張、陳、徐、畢、景、賈、孫7姓,張姓居多,約占全村人口的3/4。
榆林前村,1941年隸屬于萊蕪縣,歸雪野區匯源鄉;1941年5月至1942年下半年萊蕪縣實行三縣分治,榆林前屬抬頭區;1945年10月,茶業區、抬頭區合并為茶業區,榆林前村屬于淄川縣茶業區:1946年茶業區回歸萊蕪,榆林前村屬于萊蕪縣茶業區;1951年3月至1955年9月屬于萊蕪縣第十一區;1958年屬于萊蕪縣腰關人民公社;1984年3月至1985年11月屬萊蕪市茶業辦事處;1985年至2000年屬于萊城區腰關鄉;2001年至今屬于萊城區茶業口鎮。
榆林前村有著優良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時期,因其交通閉塞,曾是八路軍的后方醫院和兵工廠。1942年11月13日,正在泰山區檢查工作的“澤東青年干校”副校長、省青委書記鐘效培同志在榆林前村遭敵襲擊,突圍中身負重傷不幸犧牲。為紀念這位優秀青年干部,翌年5月,黎玉在大眾日報上發表文章《悼念鐘效培同志》。1987年共青團山東省委和萊蕪市在汪洋臺南側為鐘效培建立紀念碑。
1942年日寇為了控制當地的局勢,就在榆林前以東和東榆林搭界的“東嶺”上建立了據點。在安據點期間,村中的民兵在武工隊的領導指揮下,對敵人時常進行暗中打擊,搞得鬼子心驚膽戰。其中流行最廣的是活捉漢0張萬錄的故事:1943年7月,榆林前大漢0張萬錄又到據點告密,區武工隊接到群眾的密報就在榆林前家東的高梁地里做好了準備。當喝得醉熏熏的張萬錄從據點返回時,被秘密逮捕,當時天下雨,在往回押的路上被區武工隊處死。在當時全區軍民的英勇斗爭下,到1944年正月,據點-撤銷。抗戰勝利后,榆林前村又成了解放軍的后方醫院(醫院遺址在張杰山的家中),在“抬頭戰役”中,這里成了醫治解放軍傷員的中心。
在抗日戰爭時期,張其先送長子張明新參加革命,在戰爭中光榮犧牲。在解放戰爭中又送三兒子張明文參加革命。張明文老人既參加過“三大戰役”,又參加過“萊蕪戰役”,同時還參加過抗美援朝,是人民解放戰爭中特別是萊蕪戰役的一本活字典。同時參加過解放戰爭的還有:張明春、張明秋、張明俊、陳敬葉、張萬貞。
1974年,在“黑峪溝”和“銅山”之間建成了黑峪水庫。黑峪水庫的建成,改寫了榆林前人靠天吃飯的歷史,大大增加了榆林前村的澆地面積。
1982年村中開始通電,截至到2002年,村中家家戶戶都看上了電視,并且電視臺的有線電視網也拉到了村頭,多半村民家中已安上了程控電話。
1985年,黑峪水庫不僅是村中灌溉用水的重要來源,同時成了養魚戶的漁場。2002年,它作為榆林前村唯一一個招商引資項目,成為外地人養魚的場所。
2002年,農民出工、出資4萬多元,把村中通北山的路進行了水泥硬化,解決了北山農民的行路難問題。1995年,全村都吃上了自來水。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摩托車、農用三輪車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張秀柏、張秀全兩戶買了大汽車搞運輸;張玉柏、張玉鋒兄弟二人在博山搞出租運輸。
榆林前村的教育在茶業口鎮小有名氣。自從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共考取大中專生30名,他們有的在北京,有的在濟南,有的在泰安,有的在萊城,有的在軍隊。在考取的大學生中有兩個家庭是非常出名的:第一個是張俊山家,他有5個兒子其中有3個考上大學。第二個是張明懷家,他的兩個兒子都考上了大學,這在當地被傳為佳話。自解放以來,開始創辦村級小學,實行復式班教學,當時的校長是張明山。1987年,腰關鄉實行合班并校,鳳凰山聯中合到腰關聯中,“四榆林”的學生全部到鳳凰山上學。
現在,榆林前村民家家戶戶都有致富項目,大家正以全新的觀念,為建設一個美麗、富饒的新農村而奮斗。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