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茶業口鎮潘家崖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10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茶業口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潘家崖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潘家崖村位于萊城北48公里、鎮政府駐地西10公里處。東靠逯家嶺,北鄰中法山,南鄰雙山泉。耕地297畝,現有55戶,138口人。
據《崔氏譜》記載,清乾隆(1736年)崔姓由博山桃花泉村遷此建村,他們是崔元亭、崔元劇兄弟,他們起初靠放羊為生,因家貧無力建房,在崖下扎窩棚度日,盼望回老家,曾名盼家崖,后諧音成潘家崖。
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石城保•盼家崖”。據《茶業史志》記載,1942年潘家崖村劃歸淄川縣新六區;1946年2月劃歸萊蕪縣;1951年3月,隸屬十一區;1955年10月屬茶業區管轄;1959年3月屬茶業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稱為茶業辦事處;1985年11月撤處并鄉,屬茶業口鄉;2001年,成立茶業口鎮,潘家崖屬茶業口鎮至今。
大山養育了潘家崖村人,大山鑄成了潘家崖村人勤奮、淳樸、堅強不屈的性格。自從他們攜帶家眷定居此處,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寧靜生活,靠勤勞養家,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和睦相處。
抗戰期間,只有幾十戶人家的潘家崖村人,就有6人踴躍參軍抗日,他們離開了大山,奔赴了那血與火的戰場,他們是崔葉德、崔位德、崔懷德、崔才德、崔義德、崔繼祥,其中崔懷德、崔才德在抗戰中為國捐軀,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抗戰期間,《泰安時報》報社和一家兵工廠(子彈組),曾駐扎于此。他們以大山作為天然屏障,以淳樸、堅強的潘家崖村人作后盾,白天村人幫部隊拆卸機器藏到各秘密地點,夜里村人們又幫部隊人員將機器安裝好進行工作。潘家崖村也因此遭日寇掃蕩,小小的村莊也因此兩次化為灰燼,可潘家崖村人從沒畏懼、退縮,以如既往支持部隊工作,沒有使我黨的工作受到絲毫損失。
戰爭年代潘家崖村人展現了英雄的豐采,建設時期又奏響了一曲曲戰勝大自然、走向致富路的凱歌。
因為村居山上,水源不足,潘家崖村人從1957年10月22日拉開了治水戰役的序幕。1957年10月22日至1958年3月12日,苦戰一冬,在村西南白菜欄建成蓄水池一座,池長10.5米,寬10米,深5米,可水太小。潘家崖村人不氣餒,接著干,又奮戰半年在這座池的下方建起長20米、寬5米、深5米的水池一座。一年的奮戰,300多個日日夜夜的血汗渾灑,可沒換來如愿的成果,水不能滿足村人需求。在縣水利站的協助下,他們奮戰5個多月,挖機井(深18米)一口,可當精疲力竭的人們打到18米深處時,看到的也只是細小的一股泉水。經勘探,井的上方可能是水源,于是馬不停蹄,又在上方打井,已經14米了,比預測已深2米了,仍未見水源。
潘家崖村人是不會向困難低頭的,大山鑄就了他們愈挫愈奮的性格,此處無水,另找水源。1970年又打響了治水的第三次戰役,在村后建設揚水站。在萊蕪縣水利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手拉肩挑,晚上點上煤油燈夜戰,吃住在工地,多少人工程中受傷,簡單包扎一下又上陣了。原計劃三年的工程一年完成了。共建成水池兩座,一座在泉子峪,長10米、寬10米、深4米,蓄水400立方米;一座在村中,蓄水250立方米。鋪設管道530米,楊水站楊程127米,斜坡230米。汨汨甘甜的泉水流進了潘家崖村,潘家崖村從此結束了吃水貴如油的歷史。揚水站初用60馬力柴油機,1983年通電后,1984年換用45千瓦電機,迄今,此村仍飲用著這股甘甜的山泉水。
治水的三大戰役,歷時4年,共修蓄水池5座,深井2口,揚水站1座。1400多個日日夜夜,巨大的工程量,充分體現了潘家崖村人不屈的性格,頑強的意志。吃水不忘挖井人,永不能忘記的是在治水工程中擔任工程總指揮的崔興德等老人。
水解決了,再修路。自1983年開始修路,他們辟山筑堰,隆隆的炮聲震開了千百年阻擋潘家崖村人腳步的山崖,凍裂的雙手壘起了一條條護堰。3年的時間,修通了與逯家嶺相通,與崖下相連的山間公路,動用0400多公斤。
1955年至1977年,村里有所復式小學,1977年合到崖下小學,迄今村0考取9名大中專學生。
憶往昔歲月崢嶸,展未來前程燦爛。潘家崖正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導下,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更輝煌的明天。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