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蕪萊城區茶業口鎮中法山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71202110 | 身份證前6位:371202 |
長途區號:0634 | 郵政編碼:271100 |
隸屬政區:茶業口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魯S | |
中法山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中法山村位于萊城東北47公里、鎮政府駐地東北4.5公里處。東鄰上法山村,西接下法山村。235戶,703口人,耕地面積811畝。
中法山是多姓村,以吳姓居多,其次是王、李、穆、田、張、姚、鄭等姓。各家庭中有各自的特點,如吳姓行醫,張姓干木工,田姓干石匠等。全村雖然多姓,但家庭之間,和睦相處,純樸厚道。
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石城保•中法山”。抗日戰爭初期,中法山村隸屬博山區;1958年10月,屬茶業人民公社轄;1984年,茶業公社改為茶業辦事處,隸屬茶業辦事處茶業口鄉;2001年兩鄉合并,屬茶業口鎮轄。
中法山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時期,中法山村民響應0的號召,積極投身于抗日斗爭。民兵隊長李龍海,組織本村民兵,站崗放哨,為八路軍送信籌糧,多次配合部隊打擊日寇。村民吳齊氏為八路軍干部收養子女,她不管環境多么惡劣,生活多么困難,精心照顧撫養干部子女,解放后,她所撫養的干部子女都回到父母身邊。
在解放戰爭中,組織擔架隊積極支前,跟主力部隊轉戰祖國的大江南北,有30多名有志青年毅然參加了人民子弟兵,南征北戰,奮勇殺敵。其中李東田、姚佩才在楊家橫、大崮山戰斗中光榮犧牲,張如慶、吳光臣等,為了祖國的解放,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改變窮山惡水是中法山人祖祖輩輩的夢想。“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披”的自然環境,村里幾代人做出了不懈努力,但仍未改變靠天等飯吃的狀況。解放后,窮則思變,全村齊動員植樹造林綠化荒山。1968年成立林業隊,李龍海任隊長,除負責管理山林外,還整修村北的“北石岱”。林業隊長年累月開山劈石,整修梯田,他們從石縫中摳土墊土,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硬是把寸草不長的亂石山改造成層層梯田,成為小有名氣的花椒園,先后有2多個縣市來參觀學習。村民在村委領導下,年年進行農田基本建設。1968年村里發動群眾建小水庫一座,修水渠1500多米,使部分農田澆上了水。村民嘗到了治水的甜頭,1977年村民集資,修水池2個,蓄水量在200立方以上。1992年秋后,村里投資8000多元,發動村民,在村東南河架橋2座,解決了祖祖輩輩一年四季趟河種地的困難;1993年底,在南嶺開發土地10畝,并拍賣給農戶120畝荒山發展果園;1997年村民自發組織治水,先后建水池3個,鋪設管道5000多米,多數村民吃上了自來水;2001年底,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狠抓農田基本建設,修長800米的生產路一條,為村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方便;2002年夏,在市公路局工程處的支援下,鋪設了1100多米的柏油路,改變了交通環境,客車直通萊蕪、濟南、淄博。
1950年村成立初級小學,李勤軒任校長、1960年成立中法山完小,附近幾個村的高年級學生來中法山完小就讀。1968年成立中法山農中,后改為中法山聯中。1980年撤銷,合并于下法山聯中,保留小學。
村民一向崇尚文明,重視教育。為適應教育形勢的發展,曾先后兩次遷小學校址,投入大量資金。自1977年高考至今先后有大中專畢業生15名,村里原有一個呂劇團已經停辦10多年。為活躍群眾文化生活,
1992年,恢復了停辦的呂劇團,吸引了百名愛好者,團先后排演了《紅嫂》、《李二嫂改嫁》、《小姑賢》、《王漢喜借年》等劇目。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政策放寬了,經濟搞活了。木材加工、汽車運輸進入百姓家。1974年村里通上了電,解決了祖祖輩輩點油燈的歷史。現在家家用上電話,成為電話村。
現在中法山村民正以新的理念,描繪著中法山村的藍圖,中法山村的明天會更美好。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