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中茶業村位于萊城北約45公里、鎮政府駐地西北2.5公里處。東西分別與上、下茶業村接壤,北依俊林山,南接鳳凰山。耕地1154畝,全村現有365戶,人口1115人。
據《李氏譜》記載:明朝永樂年間李姓由章丘縣遷此建村,因村北有山名茶芽(俗名茶葉山),冠以姓氏曾名李茶芽。后改稱中茶葉,1949年后諧音為中茶業。村有李、尚、石、謝、王、蔣、常7姓,以李姓居多。
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石城保•中茶業”。抗日戰爭初期,中茶業村隸屬茶業區;1958年10月,屬茶業人民公社轄;1984年,隸屬茶業辦事處茶業口鄉;2001年兩鄉合并隸屬茶業口鎮。
中茶業村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了我黨在戰爭年代時的根據地,著名的革命老前輩,廖容標、趙篤生、薛玉、李鳳鳴、郝處長、張處長等人在這里率部隊巧妙地打擊敵人,至今人們還傳頌著他們巧妙打鬼神不知鬼不覺地抓漢0的故事。
1941年至942年冬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連年的災荒和戰亂,人們的生活極端困難。為對付日偽軍的掃蕩,1940年5月萊蕪縣召開了區干部聯系會,宣傳布置方案。此時,日偽軍采取“鐵壁合圍”“拉網”戰術,實行“三光政策”,對茶業根據地進行了瘋狂的“蠶食”掃蕩。面對敵人殘酷暴行,中茶業民兵配合主力部隊、區中隊英勇抗擊敵人。由于武器裝備懸殊很大,戰勝強敵非常困難,中茶業民兵李念林把挖陷井、拉絆繩雷、造大手榴彈的想法向泰山軍分區武裝科長李風鳴作了匯報,得到科長的大力支持,當時立即指示,由官正石塢兵工廠制造,工廠第二天造出了西瓜大小的2個地雷。1941年一個秋夜,李念林得到情報,親自在日軍必經的橋頭、河邊埋設工廠試制的地雷,并進行巧妙偽裝,前來觀看地雷戰的-廖容標司令員、趙篤生專員、薛玉縣長都埋伏在村北風凰山上觀看。第二天拂曉鬼子剛走到橋頭,“轟”地一聲,踩響了“橋頭雷”,3個鬼子被炸飛上了天,后面的鬼子一看都亂作一團,他們爭先恐后地拐上了河邊小路,不料又踩響了“河邊雷”。11個鬼子被炸死。剩余的鬼子抬著尸體逃回了“烏龜殼”——碉堡里。
面對地雷的生產量有限及用量不斷增加的矛盾,李念林聯想到用0炸石頭,于是自己發明了石雷,石雷顯示了巨大的威力。鬼子的掃雷器在它面前成了“睜眼瞎”,深受其苦的鬼子叫苦連天,發出了“中國的石頭,開花的,大大的厲害”的感嘆,簡直望石生畏了。
石雷的廣泛使用,李念林的名字廣為傳播,被譽為“0大王”。
狡猾的敵人,加強了對中茶業民兵的圍攻。1944年駐章丘三臺莊據點的日偽軍,借天霧之機,突然包圍了青年聯防大隊防守的村北的火龍山,民兵劉俊林、李文福等同志為掩護群眾轉移,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斗。子彈打光了,用石頭砸。戰斗到最后,他們兩個毀掉了槍枝,跳了崖,劉俊林英勇犧牲,李文福幸存。泰山軍分區和淄川人民政府為紀念劉俊林,將火龍山命名為俊林山,并在烈士殉難處石刻“劉俊林烈士殉難處”八個大字。解放后,為繼承革命優良傳統,激勵后人,于1969年上級在中茶業村建立了“0大王英雄事跡展覽館”。一時間,越南、巴西、印尼、阿爾巴尼亞的國際友人紛紛前來參觀,0大王的名字再次在國內外熠熠閃光。
中茶業村人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他們決心改變家鄉貧窮的狀況。針對中茶業地處偏遠山村、交通不便的現狀,中茶業村民在1970年修通了連接縣級公路的村級公路。同年,縣政府又給中茶葉村接通了電,徹底結束了村民用煤油燈的歷史,成為萊蕪北部山區第一個用電的村莊。
1971年,中茶業村民除了承擔公社組織的全社“戰山河”改造山河的任務外,還結合本村實際,重點進行了幾項大的建設:1973年在俊林山建“天池”一個,結束了農民種田引水用肩挑的歷史。同時還在村上游和下游分別建兩座攔水壩,雨季時把水留住,天旱時用來澆地,從而村人為繁榮中茶業村的經濟廣開財路。1977年建大型石灰窯一座,既保證了本村建筑所需又及時供應了茶業公社所有建筑的需要,得到了較可觀的經濟收入。
1985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中茶業村調整種植結構,充分利用地力,耕地得到合理利用。由于糧食大增,村民們舊糧還沒吃完,新糧又入倉。村民只好以新換舊,把舊糧賣成錢,只這一項收入可供一個家庭一年的花銷。在村兩委帶領下,全村農副并舉擴大經營范圍。
村民利用本村出產蛭石(一種保溫材料)的有利條件,大搞開發礦石的活動,一時間運輸蛭石的汽車連成串,待運的蛭石堆成山,真正把村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為了提高蛭石的附加值,獲取更大的利潤,村干部又組織村民建窯,把生料加工成熟料,至此,蛭石的價值更高了,村民的收入也就更多了。
幾年下來,蓋瓦房的人多了,草房逐漸減少。村民敬佩的李堂德、李黨德兩兄弟做石買賣越干越大。如今,他們遠離家鄉,舉家遷到濟南,各自在濟南成立了大型保溫材料廠。他們的固定資產都有上百萬,成為名副其實的大老板。
以李昌山為代表的建筑工頭,依靠勞務輸出,在淄川、張店等地統帥著13個建筑隊,年年帶回幾十萬。他們自己賺了錢也帶動了本村及周邊經濟的發展。如今的石文忠固定資產上千萬,除在萊蕪安家外,在中茶業村建了一座2層樓,每次回家都是開著轎車,贏來鄉親們陣陣稱贊。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石文忠沒有忘記父老鄉親,每年春節他都無私捐獻面、肉給所有老年人,讓他們幸福地度過晚年。最近,他又與村中達成協議,將出資20萬元蓋一所學校,讓子孫后代更好地掌握知識創造條件。
中茶業村歷來就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在戰爭年代,在日本鬼子實施“三光”政策的日子里,教師李冠德按照上級的吩咐,邊教學,邊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沒有教室就把羊圈當教室,一方面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經常把最新戰報通報給村民,使村民的思想覺悟得到了提高。改革開放后,中茶業的教育蒸蒸日上,現有70名已經畢業的大中專生遠離家鄉,踏上了自己的工作崗位,在不同的崗位上做出了豐碩的成果。李愛國是濟南軍區某部二院的研究生,現正讀博士學位;李昌良在天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李站德為泰安中醫二院的骨科主任;李昌遠在淄川區委工作,任省攝影協會理事;王振軍大學畢業后在鄉鎮工作;曾任重慶市環保局局長的李玖恒,自己成材后沒有忘記父老鄉親,多次向家鄉捐獻現金支援家鄉的教育建設,茶業口鎮鎮政府、汪洋中學的捐獻簿上,他的名字居顯著的位置。
中茶業村重視文化事業,建國初期就成立了“中茶業戲劇團”,豐富了村民的文娛生活。尤其是“立蕊子”娛樂,在萊蕪別具一格。
如今的中茶業村小樓房不斷增加,摩托車、汽車已成為個人的主要交通工具,電話普及,成了名副其實的電話村。相信不遠的將來,中茶業將是北部山區一顆璀璨的明珠。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