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建水縣位于云南省南部,紅河中游北岸,縣境東接彌勒縣、開遠市和個舊市,南隔紅河與元陽縣相望,西鄰石屏縣,北與通海縣、華寧縣相連。總面積3789平方千米(《簡冊》數據是3940平方千米)。總人口50萬人(2004年)。居住著漢、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33%左右。
縣人民0駐臨安鎮,郵編:654300。代碼:532524。區號:0873。拼音:Jianshui xian。
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9.8℃。
歷史沿革
唐元和年間設縣至今。明清時期建水為臨安府所在地,府的行政長官稱知府。民國元年(1912)10月,改知府為府長,臨安府所在地的建水縣被裁撤,由臨安府府長兼理建水縣行政事務。第二年國民0統一撤銷府的建制,“復設縣治于建水,改名為臨安縣”。又一年,仍恢復建水縣舊名。
建水古城位于昆明之南220公里,東鄰彌勒縣、開遠市和個舊市,南隔紅河與元陽縣相望,西靠石屏縣,北同通海縣、華寧縣毗連。建水交通方便,蒙(自)--寶(秀)鐵路接滇越鐵路,連接省會昆明及河口,通往越南的首都河內。
古稱步頭,亦名巴甸。唐南詔時筑惠歷城,漢語譯為“建水”,隸屬于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國時期屬秀山郡阿白部。元時設建水州,明代稱臨安府。清乾隆年間改建水州為建水縣。
歷史文化
建水城最早為南詔時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擴建為磚城。城周六里三、城墻高二丈五尺,四門有城樓,樓為三層,各高四丈,雄偉壯觀。清順治初年,李定國攻占臨安城時,南北西三座城樓戰火,康熙四年又復修,后再度毀損。唯有東門朝陽樓,雖歷經多次戰亂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舊巍然屹立,但已破損不堪。解放后0又撥款修葺,才煥然一新。
建水孔廟,建筑宏大,其規模僅次于山東曲阜孔廟,其他還有燕子洞、雙龍橋、指林寺、納樓長官司署、朱家花園、小桂湖等重要名勝古跡,素有"文獻名邦"之稱,為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名勝區。
建水縣在元代就始建廟學。明洪武年間建臨安府學,萬歷年間又建建水洲儒學。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煥文、崇文曲江四個書院。境內人才輩出, 明代有文進士30人,武進士23人,文舉人288人,武舉人29人。清代有文進士33人,武進士15人,文舉人412人,武舉人355人。當時,有“臨半榜”之 稱,即云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臨安府就占了半數左右,堪稱云南之冠,在全國亦不多見,加上建水文廟規模宏大,建筑精致,故有“文獻名邦”, “滇南鄒魯”之美譽。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在建水城內外留下了許多充滿濃厚文化積淀的建筑物,古代寺廟、祠庵和樓臺亭閣達50余處。有建于元代的文廟,清代 的雙龍橋,還有燃燈寺、東林寺、玉皇閣等文物古跡。這些歷盡滄桑,古跡斑駁的瑰寶,閃爍著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燦爛光輝。
建水是一個民族聚居縣,境內主要居住有漢、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發展建水的同時也逐步形成了多姿多彩、獨具特色的風情習俗。不同民族的住房、服飾、待客、婚嫁,別具一格;插秧號、煙盒舞、串寨等傳統習俗,苦扎扎、扎特勒、阿瑪拖、火把節、采花山等傳統節日各具風采,令人心馳神往。
1994年、建水經國務院批準定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行政區劃
1958年10月,0紅河地委決定撤銷曲溪縣,其轄區并入建水縣。此后建水縣撤銷區鄉建制,全縣建成10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普雄、官廳、西莊、南莊、陳官、岔科、渣臘、曲江、利民、蘇租。
建水縣轄5個鎮、12個鄉:臨安鎮、曲江鎮、南莊鎮、西莊鎮、陳官鎮、青龍鄉、岔科鄉、李浩寨鄉、東山壩鄉、面甸鄉、東壩鄉、坡頭鄉、官廳鄉、普雄鄉、盤江鄉、甸尾鄉、利民鄉。
2000年,建水縣轄10個鎮、7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51371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臨安鎮 62044 官廳鎮 34210 西莊鎮 34103 青龍鎮 14741 南莊鎮 49224 陳官鎮 50034 東壩鎮 47227 岔科鎮 24481 曲江鎮 45348 面甸鎮 38311 普雄鄉 12542 李浩寨鄉 16110 坡頭鄉 23660 東山壩鄉 22027 盤江鄉 12059 利民鄉 13782 甸尾鄉 13809
2003年,撤銷原臨安鎮、東壩鎮、陳官鎮,設立臨安鎮;撤銷曲江鎮、東山壩鄉,設立曲江鎮。區劃調整后,建水縣轄14個鄉鎮。
2005年,建水縣撤銷曲江鎮、利民鄉和李浩寨鄉,設立新的曲江鎮。
鄉鎮簡介
(根據“建水縣0網站”相關資料整理)
臨安鎮
位于建水縣城是建水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地跨東經102°74″—102°59″北緯23°20″—23°40″之間,東與面甸鎮接壤,南鄰官廳鎮、坡頭鄉,西接西莊鎮,北與南莊鎮相連。海拔在2515米至1290米。全鎮總面積約358平方千米,轄文廟、梨園、永寧、崇正、朝陽樓、東林、煥文、永禎、西林9個社區居委會和城郊、韓家、馮家、幸福、培德、馬軍、中所、圣興、莊子河、永善、陳官、干河、西湖、紅廟、楊家莊、東村、羅卜甸、新寨、狗街19個村委會。262個村民小組,111個自然村。2003年末總戶數46169戶,總人口14291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2371人,占總人口的37%,農業人口90545人,占總人口的63%,少數民族人口為33092人,占總人口的23%,主要民族為彝族、回族、哈尼族等。
1950年—1957年屬建水縣第五區轄臨安鎮、東壩鎮、陳官鎮;1958年—1961年東壩、陳官為東方紅人民公社,臨安鎮為城關人民公社,1962年東壩與陳官各分立為東壩、陳官人民公社。2003年7月,撤銷原臨安鎮、東壩鎮、陳官鎮,設立新的臨安鎮。
曲江鎮
曲江原為曲溪縣。1958年8月,人民公社成立,實行“政社合一”體制,曲溪縣并入建水縣。1958年10月,0紅河地委決定撤銷曲溪縣(1960年9月13日國務院議69號文批準),原曲溪縣第一、二區劃歸建水成立建水縣曲江人民公社。1959年7月龍街公社和東山公社分別從曲江公社劃出,1960年4月,龍街公社和東山公社并入曲江公社,1961年10月,東山公社又從曲江公社劃出成立。
1984年2月,設區建鄉,將曲江公社改為曲江區公所,為縣人民0的派出機構。1987年10月,撤區建鄉,改“小鄉”為“大鄉”,將原來的曲江區公所改為曲江鎮人民0。
2003年7月根據云政復[2003]27號文件《關于建水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省人民0“同意建水縣撤銷曲江鎮、東山壩鄉,設立曲江鎮,鎮人民0駐地原曲江鎮人民0駐地,管轄原曲江鎮、東山壩鄉的行政區域”。新曲江鎮行政區域面積358.91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147個自然村,212個村民小組,2003年末,全鎮總人口68143人。地處石屏縣、通海縣、華寧縣三縣交界處,鎮0駐地新街村,南距建水縣城38千米。
南莊鎮
位于建水縣境中部,為多平壩,少山區的壩區。東接面甸鎮,南連臨安鎮,西毗甸尾鄉,北靠李浩寨鄉,總面積191.4平方千米。全鎮轄小龍潭、小新寨、余官沖、南莊鋪、小營、李伍、大寨、羅家坡、羊街、干龍潭10個村委會,共80個自然村15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 48991人,居住著漢、彝、傣等六種民族。郵編: 654303。
西莊鎮
官廳鎮地處紅河中游北岸,建水縣西南部,距建水縣城45千米,東接陳官鎮、坡頭鄉,南與元陽、紅河兩縣隔河相望,西與石屏縣牛街鄉接壤,北與青龍鎮毗鄰,是全縣的高寒山區鄉鎮之一。地域在東經102°37′00″-102°52′00″,北緯23°16′45″-23°30′10″之間,全鎮總面積361.78平方千米。轄官廳、板井、謝租、車家、龍潭、烏梅、牛滾塘、蒼臺、團腦、磨依蚌、磨玉、乍拉12個村民委員會,98個自然村,122個村民小組,鎮0駐所設在官廳村民委員會。2003年末,全鎮總人口32810人,其中農業人口32011人,占總人口的97.6%。境內居住著彝、傣、哈尼等少數民族,人口為16079人,占總人口的49%。最低海拔270米,最高海拔2278米。
面甸鎮位于云南省建水縣東部,1999年撤鄉設鎮。面甸鎮地跨東經102°57′—103°06′,北緯23°15′—23°20′,總面積336.6平方千米。全鎮轄10個村委會,下設95個自然村,102個村民小組。鎮0所在地設在面甸村民委員會,距縣城24千米。2003年末,全鎮總人口37468人,其中:農業人口36384人,占97%。境內主要居住彝、回、苗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5.5%。
青龍鎮位于建水縣西南部,地處東經102°43′,北緯23°23′。鎮0駐青龍街75號,距縣城14千米。東接陳官,南至官廳鎮,西與石屏牛街鎮為鄰,北與西莊鎮接壤,總面積342.01平方千米,鎮內最高海拔2149.2米,最低海拔1347米,平均海拔1748米。全鎮轄老里硐、青龍、中寨、排樓坡、業租、水塘寨六個村委會,50個自然村、55個村民小組。至2003年末,全鎮有人口1470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02人,漢族6028人,彝族8673人,占總人口的59%,其他少數民族130人。
岔科鎮位于建水縣東部,東與開遠市接壤,南接面甸鎮,西連南莊鎮、李浩寨鄉,北鄰利民鄉、盤江鄉。地處東經102°53′-103°9′之間,北緯23°46′-23°54′之間,鎮人民0駐地岔科街子村,距縣城44千米。東西最大橫距22千米,南北最大縱距16千米。全鎮轄岔科、白云、阻塘子、二龍、白土、阿朋、莊寨、長田、初達九個村委會,87個自然村,136個村民小組。2002年末,全鎮6058戶23967人,農村戶數5971戶,農業人口23381人;鎮區213戶937人,人口密度84人/平方千米。
普雄鄉位于建水縣東南部,距縣城52千米,普雄鄉國土面積256.36平方千米,位于東經102°56′14″至東經103°8′00″,北緯23°24′40″至北緯23°35′25″,屬于山嶺重丘地貌。鄉境東南面與個舊市的倘甸鄉、乍甸鎮賈沙鄉接壤,西面與本縣臨安鎮、坡頭鄉相連,北面緊靠面甸鎮。轄普雄、紙廠、龍岔、七棵樹、萬家莊、他臘六個村委會,共46個自然村。2003年末全鄉總戶數2993戶,總人口12361人,其中農業人口占大多數。
坡頭鄉位于紅河中游北岸,建水縣南部,地跨東經102°47′-102°58′,北緯23°13′-23°30′之間,東鄰普雄鄉并與個舊市接壤,南隔紅河與元陽縣相望,西接官廳鎮,北連陳官鎮,總面積317.04平千米。坡頭鄉轄11個村委會,76個自然村,108個村民小組,5332戶2383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69人。新中國成立以來,坡頭鄉原名渣臘區,經歷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區公所,1975年從渣臘搬遷到坡頭,1987年撤區建鄉。
盤江鄉位于建水縣東北部,南盤江上游西岸,地處東經103°01'40"至103°10'52",北緯23°55'00"至24°10'29",距縣城92千米,屬建水縣最邊遠的山區鄉。鄉境東隔南盤江與彌勒縣巡檢司鎮相望,南接開遠市小龍潭辦事處則舊村民委員會,西與本縣利民鄉毗鄰,北與玉溪地區華寧縣盤溪鎮接壤,總面積226.52平方千米。全鄉轄8個村委會56個自然村,總人口11814人,其中農業人口11306人。
利民鄉位于建水縣北部,位于東經102°52′50″-103°5′8″,北緯23°52′12″-24°5′30″。東與盤江鄉接壤,南與岔科鎮為鄰,西與李浩寨鄉相接,西臨曲江鎮,北與華寧縣華溪鎮相毗鄰。總面積272.2平方千米。95%以上土地是山地。鄉0所在地水覓街距建水縣城68千米。全鄉轄利民、清溪、清江、清泉、新建、新華、竹雞河8個村委會,共72個自然村,81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彝、苗、回、哈尼、傣、蒙古7個民族,2003年末,全鄉總人口13750人,其中農業人口13173人。
甸尾鄉
李浩寨鄉
素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稱益的建水縣,位于云南省南部紅河北岸,面積3789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總人口51萬。1988年建水被國務院批準為對外開放縣,1994年又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使建水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旅游勝地。
歷史悠久 文物薈萃
建水歷史悠久,自唐元和年間設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云南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曾一度成為滇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和交通樞紐。由于受中原文化影響較深,形成了漢文化和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相交融的多元一體文化。縣境內文物古跡薈萃,風景名勝諸多,具有元、明、清各朝代建筑特點的寺、廟、塔、樓、橋和民居達百余處,有"古建筑博物館"之稱。其中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科學價值、觀賞價值的典型建筑:始建于公元1285年,占地約7.6萬平方米,在中國首屈一指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雄踞紅河岸邊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彝族土司府署;在云南省內罕見的宋式大型木橋架古建筑指林寺;歷經風雨600多年仍巍然屹立,比北京天安門早建28年的朝陽樓;被列為中國18座著名大型古橋之一的雙龍橋;具有"滇南大觀園"美稱的清代大型民居朱家花園;歷史文化名村團山等。此外,縣境內還有被稱為亞洲最大、最壯觀的天然溶洞燕子洞為代表的溶洞以及以云龍山、黃龍寺、哈尼山寨、綿羊沖水庫、曲江溫泉度假村等為代表,融山水風光,民族風情、人文景光為一體的重點景區120多處,成為建水獨特的旅游資源優勢,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
氣候溫和 農業發達
建水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屬亞熱帶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溫和,有"天然溫室"之稱,是一個多元適宜種植區。優厚的光熱條件和肥沃的土地,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曾被省、州0列為糧食、烤煙、甘蔗、生豬、蔬菜、水果發展基地,每年有數萬噸蔬菜銷往國內十多個省區和俄羅斯等國家。目前,農業作為建水的主要產業已形成糧、蔗、煙、菜、果、林為主的多元化發展格局,以產業結構調整作為經濟發展的主線,實施五大產業結構調整已建成效,全縣酸石榴已發展到3.5萬畝;成功種植萬壽菊2465畝,項目前景較好;種植優質甜橙1.1萬畝;正在建設中的5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已有1.2萬畝可使用無公害食品標志;優質稻種植達8萬畝。近年來,0建水縣委、縣0始終把農業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推廣農科技術,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使農業保持了科學、穩定、協調發展的好勢頭。
礦產資源豐富 工業出成體系
建水縣域內土地、礦產、生物、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已探明的有錳、鉛、鋅、銻、釩、鎘、鉬、鈦、石膏、煤炭、陶土等二十多種有色、黑色和非金屬礦產,其中尤以錳、鉛、鋅、礦儲量最大。憑籍自身的資源優勢,目前建水已初步建立了以冶金、化工、制糖、食品、陶瓷、建材為主導,機械、交通運輸、五金等行業部門相互配合的工業體系,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紫陶的產地和放電錳的主要產地之一,精銻、-、砂仁補、錳鐵、紫陶產品遠銷日本、德國、美國及香港等十六個國家和地區。200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27827元。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建水的工業正朝著以新型工業為主導、傳統工業為骨干、鄉鎮企業為基地的方向發展,生產能力、產品科技含量在不斷提高。
交通暢達 通訊便利
建水早在唐代就是南方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如今境內交通四通八達,形成網絡,國道323線橫穿縣境,蒙(自)寶(秀)鐵路通過縣境并與滇越鐵路相連通,縣內公路達千余公里。地理位置適中,距省城昆明220公里,距邊境口岸河口250公里,距蒙自飛機場80公里,是省城通往紅河南岸各縣的物資中轉站和滇南商品流通中心。發達的交通和良好的通訊條件把建水和世界連到了一起。
潛力巨大 前景廣闊
改革開放以來,建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潛力遠遠未被挖掘出來,是一塊待開發的寶地。為科學、合理、有效地利用建水的資源和各方面的優勢,促進經濟、旅游、文化事業的發展,0建水縣委、縣0研究制定了"十五"期間及今后一個時期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思路: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省第七次-會和州第五次-會精神,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圍繞建設新型工業強縣、文化旅游大縣、特色農業強縣的奮斗目標,實施旅游帶動型發展戰略、城市化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縣戰略,培育壯大生物資源開發創新產業、旅游業,鞏固提升冶金化工建材業,加快脫貧致富、建設小康和實現現代化進程,促進全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全面發展。重點作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力改造提升冶金、化工、建材、陶瓷、制糖等傳統工業,加快發展以綠色食品加工和生物化工為主的生物資源開發創新產業。全力支持電解鋁、紅河鋼鐵、-等重點項目建設。二是繼續保持基礎設施建設的旺盛勢頭。重點加強市政、水利、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支持通海至建水、雞街至石屏高等級公路建設,以兩條高等級公路竣工為契機,調整完善全縣公路網絡,提高鄉村道路通行能力;全力支持、配合泛亞鐵路建設,作好建水境內的各項工作。三是加快建設文化旅游大縣步伐,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按照"老城古典化,新區特色化"的城建工作原則,重點加快縣城北部發展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做好老城區的保護恢復工作,抓緊編制《建水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認真實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水古城保護與風貌恢復建設管理細則》。樹立全民旅游意識,加大旅游景區建設和加強旅游市場管理,吸引更多的海內外朋友到建水觀光旅游,投資創業。四是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實施"35210"工程,即建成5萬畝酸甜石榴、5萬畝萬壽菊、5萬畝無公害蔬菜、10萬畝優質甜橙、10萬畝優質稻生產及加工等五大產業。
為吸引外商外資,共同建設開發建水,近年來,0建水縣委、縣0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資納賢的優惠辦法,對來建水投資、經商者在資金、土地、廠房、用工、水電等方面給予諸多優惠,并編制了新區發展規劃,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通海至建水、雞街至石屏高等級公路即將通車,縣城至陳官的道路即將建成,按照"老城古典化,新區特色化"的思路,對老城區東林路、紅井街、關帝廟街實施了保護恢復工程,加大了新區開發力度,北門新區路網改造和西林小區到零公里燈光亮化工程全面竣工,城市供排水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正在改善,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1993年至2000年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國雙擁模范縣,哈尼族硭鼓舞于2001年在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等單位主辦的全國"山花獎 ·居庸關長城杯"中華鼓舞大賽中榮獲山花獎,投資環境日益改善。
旅游民俗風情等
文廟又稱孔廟,是中國古代用于祭祀和推廣儒家教化而興建的重要禮制性建筑。幾乎遍布全國各地。據史料記載,明代全國就有府、州、縣三級文廟約1560所,清代增到 1800多所。
建水文廟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至今己有700多年的歷史。經歷代50多次擴建增修,占地面積己達114畝,其現存規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都僅次于山東孔子家鄉的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在全國大型文廟中名列前茅。
建水文廟依照曲阜孔廟的風格規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軸線對稱的宮殿式,東西兩側對稱布置多個單體建筑。原主要建筑包括:一池、一壇、一圃、二殿、二廡、三堂、三閣、四門、五亭、六祠、八坊等37個,現除射圃、尊經閣、魁星閣、敬一亭和齋宿亭被毀外,其余32個建筑都得到較為完好的保存和恢復。整個建筑宏偉壯麗、結構嚴謹,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是游客游覽的旅游勝地,也是學生“求學”游覽首選之地。
建水文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水不但山川秀麗,環境優越,物產豐饒,而且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文物古跡,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奇特的景觀,變化萬千的立體氣候,旅游資源極為豐富,并呈現出門類全、數量多、品位高的特點。總的看來,建水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可概括為:
(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建水古城最初為南詔國時期所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元朝之后,隨著江南地區大量漢族移民遷來,逐漸形成了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相交融而又具特色的多元一體的邊地文化。明清時建水為臨安府所在地,長期是滇南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素有“滇南鄒魯”、“文獻名邦”和“詩書郡”的美譽。
(二)數量眾多的古建筑。全縣有文物古跡135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9處,州級9處,縣級43處。著名的有“形勝巍巍壯南疆”的彝族納樓長官司署;有建于元代,規制宏敞,金碧壯麗,甲于全滇,建筑規模居全國第二的文廟;有雄鎮東南的朝陽樓;有保留宋式建筑風格的元代大型木構建筑指林寺;有被譽為“西南大觀園”的朱家花園和被譽為“云南樓蘭古城”的團山傳統民居建筑群;有造型雄奇,被我國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教授贊譽為“中華寶塔古今無”的清代文筆塔;有被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列入中國現存10痤大型古石拱橋之一的雙龍橋;有保存完整,規模宏大的清代學政考棚;有工程艱巨,造型奇巧的天緣橋和滇南道教名山云龍古建筑群等。這些古建筑均具有極高的科學、歷史和藝術價值。
(三)特色鮮明的民居。建水民居豐富多彩,有數量眾多,保存完好,價值較高的漢族青磚四合院;有哈尼族的蘑菇房、竹瓦房,有彝族的土掌房,傣族的土平房等。形態各異,獨具特色,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旅游開發價值。特別是以朱家花園、張家花園為代表的傳統民居,更是建水“民居博物館”里的珍品。
(四)奇特的地下巖溶景觀。主要由燕子洞溶洞群和顏洞溶洞群組成。燕子洞以古洞奇觀、春燕云集、鐘乳懸匾、采燕窩絕技著稱于世,其洞體高大雄偉,被譽為“亞洲第一溶洞”;其姊妹洞顏洞古有“西南第一洞天”之稱,我國古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慕之數年,為之起走萬余里”,曾慕名足履其間,撰有《游顏洞記》。
變化萬千的立體氣候。在南部煥文山—紅河大峽谷和民族風情景區,海拔最高的五老峰(2515米)和海拔最抵的紅河谷(209米),兩地直線距離僅30千米,海拔落差卻有2306米,溫差15℃左右,氣候變化萬千,云海梯田奇異多彩。行車不到1小時,就能體會由熱帶、亞熱帶到溫帶的立體氣候變換的美妙感覺。
(五)眾多的革命遺址紀念地。有云南近代史上震動全省的周云祥反清仇洋起義軍大本營天君廟,有20世紀20年代-元帥舊居,有滇南地下黨活動中心建民中學,有0云南省工委建水會議舊址西林寺,有滇南護鄉第五團起義舊址鄉會橋,還有地下黨-組織“九人團”活動點張家花園等等。
(六)絢麗多姿的民族風情。有漢族的祭孔樂舞和洞經音樂,哈民族芒鼓舞和長街宴,彝族花燈和煙盒舞,苗族采花山及傣族的歌舞和風俗習慣等,構成了建水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風情景觀。
正是由于擁有上述豐富的文化和旅游資源,1994年,國務院將建水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隨后,州0又把建水確定為全州旅游發展重點縣之一。
全國與建水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