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瀘西縣轄5個鎮、3個鄉:中樞鎮、金馬鎮、舊城鎮、午街鋪鎮、白水鎮、向陽鄉、三塘鄉、永寧鄉。
基本 概況:
瀘西縣位于云南省東部,南鄰南盤江。瀘西縣總面積1674平方千米。總人口38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中樞鎮,郵編:652400。代碼:532527。區號:0873。拼音:Luxi xian。
瀘西縣地處滇東南,位于東經103°30′——104°04′,北緯24°15′——24°45′之間,國土面積1647平方公里,壩區占總面積的17.6%,山區和丘陵區占總面積的82.4%,最高海拔2459.3米,最低海拔821米,垂直分布著南亞、中亞、北亞熱帶、南亞熱帶和中溫帶五種氣候類型,境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15.2℃,年均日照2122小時,年均降雨量979毫米,無霜期272.7天。全縣轄七鎮三鄉,2003年末總人口37.4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12萬人,居住著漢、彝、回、傣、壯、苗等多種民族。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中樞鎮,距省會昆明170公里、州府個舊180公里,離世界著名的石林風景區80公里、國家一級口岸河口329公里、昆河公路43公里、南昆鐵路師宗站40公里。
瀘西縣地處珠江流域上游,地勢東部高、西南低,境內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雨適中,適宜于糧經作物和林果生長;縣境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豐富,旅游資源獨特。縣境有生物資源2210種,其中林果、花卉、藥材和動植物資源都分別有數百種;探明的礦物資源有煤、鐵、鈷、鉛、鋅、錳、鎂及石灰石、紅色大理石等,其中煤儲量達1.6億噸,且煤質好、發熱量高;境內有一江六河,涇流集中、河溝深沏,落差大,涇流量達7.41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達36萬千瓦,可開發量33萬千瓦,現已開發2.92萬千瓦;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特征的阿廬古洞,與石林風景區相呼應,如果石林是喀斯特地貌的地上奇觀,那么國家4A級旅游區阿廬古洞則是喀斯特地貌的地下奇觀,二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阿廬古洞洞中鐘浮懸積,石筍林立,色若碧玉,瑰麗透明,洞河交融,洞中有洞,洞中有天,洞中有河,洞外有泉,堪為世界一絕,系全國35個王牌景點和16條旅游專線之一。酷似小三峽的五者溫泉湖光秀麗,溫泉富含多種健身礦物質。阿拉湖風光、歹魯瀑布、冒煙洞奇觀、鐘秀清風、紫微勝景等,集洞、湖、泉、瀑為一體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悠久的歷史文化,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瀘西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古稱迤東邊郡),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03 °30'-- 104° 03',北緯24° 15'--24°46'之間。東北面與師宗縣接界;東南面與丘北縣相望;西南面與彌勒縣毗鄰;西北面與路南、陸良縣相連。縣城──中樞鎮居縣境中部,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距云南省會昆明市206公里;距紅河州府蒙自市194公里;距曲靖市176公里;距文山州235公里;距貴州省興義市182公里。
縣境東西最大橫距54公里,南北縱距54.75公里。總面積為1674平方公里,折合251.1萬畝。其中,壩區面積285平方公里,折合42.75萬畝,占土地面積的17%;山區面積808.2平方公里,折合121.24萬畝,占總面積的48.3%;丘陵面積580.8平方公里,折合87.1萬畝,占總面積的34.7%。
氣候特點:
瀘西縣地處地緯度高原,熱量的垂直分布差異明顯。按照全國氣候帶的劃分、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但由于地形復雜,實際上存在著亞熱帶、溫帶共存的立體氣候類型。從≥10℃積溫的熱量標準分析,縣境內垂直分布著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和中溫帶5個氣候類型。從海拔2200-2460米的高寒山區到海拔1900-2200米的山區,從海拔1300-1900米的壩區到海拔821-1300米的河谷地區,氣候差異較大,形成了冷涼、溫和、溫熱、燥熱四種氣候類型。海拔在1100米以下的河谷地區≥10℃的積溫在6000℃以上屬于南亞熱帶氣候;海拔1100-1500米的地區,≥10℃的積溫在5300-6000℃之間,屬中亞熱帶氣候;海拔1500-1800米的地區,≥10℃的積溫在4250-5300℃之間,屬北亞熱帶氣候;海拔1800-2200米的地區,≥10℃的積溫在3200-4250℃之間,屬南溫帶氣候;海拔在2200米以上的地區,≥10℃的積溫小于3200℃,屬中溫帶氣候。
縣內的氣候特點,總的是干濕分明,夏季多雨,冬季干旱,氣候除季節性的變化外,還由于各地海拔和地勢的不同而存在著局部性的地區差異,冬季(干季)重要受西風環流控制,運量少,日照充足,氣溫偏高,降雨少,溫度低,風速大,天氣晴朗是干季的氣候特點,但亦經常受到極地冷氣團及東南回歸氣流的影響,時有陰冷和小雨天氣。夏季(雨季)主要受西南濕氣流控制,它來自印度洋孟加拉灣,水汽充沛,形成大量降雨(有時也受東南北部灣暖濕氣流的影響)。在此期間,天氣經常陰云密布,太陽輻射量到達地面少,但又由于水分充足,蒸發量大,耗熱量多,使溫度不致升得很高,所以,縣內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溫差較大。夏季溫度不高,秋季易受低溫、冷害.
歷史沿革
瀘西歷史悠久,建置較早。自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漏江縣,至1985年已有2096年的歷史。其中,元、明、清時期為路、府、州治所在地,轄彌勒、師宗、維摩(丘北)三州縣,曾是滇東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之一。境內居住著彝、回、壯、苗、傣、漢等民族,至1985年全縣總人口294102人,其中,漢族258994人,占總人口的88%,少數民族35108人,占總人口的12%。
瀘西各民族人民富有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精神。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曾發動過多次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和反壓迫、反剝削的斗爭,數千名熱血青年踴躍參軍,跟隨愛過將領張沖奔赴抗日前線,參加了著名的臺兒莊會站和武漢保衛戰,不少人把滿腔的熱血灑在了抗日的沙場上。解放戰爭時期,在0彌瀘地下組織的領導下,各族人民英勇頑強地開展“反蔣武裝斗爭”,3000多各族兒女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滇黔邊區縱隊,1949年2月5日瀘西縣城解放,建立起彌瀘地區人民武裝斗爭中心根據地,為實現云南全境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在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千余名優秀青年踴躍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在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站中,數百名入伍戰士和兩個民兵營工1000人英勇參戰,民兵支前二連榮立二等功,被省革命委員會和省軍區授予“支援模范民兵連”稱號,民兵李家能被-授予“民兵戰斗英雄”的稱號,400余名戰士和民兵榮立戰功,在瀘西光榮的史冊上譜寫了新的篇章。
旅游景點:
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云南第一洞——瀘西阿廬古洞,四大洞內自然奇觀——古洞佛光、阿廬云海、地河幻景、天造神物,堪為世界溶洞之林四大奇葩。
民族風情——世居漢、彝、回、傣、壯、苗6種民族,少數民族占13.7%,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歷史文化悠久,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濃郁的人文景觀。
歹魯瀑布
九溪山休閑勝地
——森林面積達60公頃,竹林面積達80余畝,山清水秀,竹樹成蔭,鳥語花香,環境清幽,自然風貌獨特。
野生花海
城子古村——建有1000多棟300年前的古民居土掌房群落,土掌房前后相銜,左右毗連,,下家的房頂是上家的場院,層層而上,直達山頂,最多的達17臺。房屋外觀為彝族樣式,層構和內部結構為漢族風格;住樓雕龍刻鳳,有大禹耕田、二十四孝、八仙及各種奇花異草。
南盤江峽谷風光——游線全長33公里,兩岸山勢高峻陡峭,水岸滿目蔥翠層巒疊嶂,不時可見巖羊、獐子、錦雞翠鳥嬉戲飛鳴,狐貍、穿山甲、飛虎、猿猴等野生動物不時0游人蹤跡。
特色小吃:
瀘西蕎酒
瀘西羊湯鍋
瀘西小籠包
瀘西豆尸
瀘西酸腌菜和甜洋姜
瀘西酸辣子
瀘西炒面
瀘西土豆粉
瀘西的糖肉
瀘西漂粑和水晶涼粉
瀘西蒸芋頭
瀘西肉凍
瀘西砂鍋飯
瀘西燒烤
瀘西菌腳
瀘西炸洋芋,燒烤洋芋
瀘西八大碗
瀘西銀魚
瀘西東山火腿
瀘西辣椒
瀘西涼米線
瀘西雞腳
瀘西西門牛肉米線
瀘西老砍刀
瀘西蕎粑粑蘸蜂蜜
瀘西高原梨
全國與瀘西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