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亚洲精品丝袜日韩,色哟哟亚洲精品,色爱精品视频一区

云南大理州洱源縣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532930身份證前6位:532930
長途區號:0872 郵政編碼:671200
隸屬政區:大理州行政級別:縣
車牌號碼:云L轄區面積:2875km2
人口數量:約32萬人人口密度:111人/km2
行政區劃:茈碧湖鎮 鄧川鎮 右所鎮 三營鎮 鳳羽鎮 喬后鎮 牛街鄉 煉鐵鄉 西山鄉
洱源縣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行政代碼 面積簡介
茈碧湖鎮 532930101 197km2  茈碧鄉位于洱源縣中北部,東接三營,南連縣城,西毗喬后,北界劍川縣沙溪。國土面積有197平方公里,海撥2090米,年均氣溫13℃至14℃,所降雨量700-……[詳細]
鄧川鎮 532930102 44km2  鄧川古為鄧賧詔之地,因苴河、羅時江、永安江三江在此并流形成“川”字型而得名。鄧川鎮于1985年12月建制,地處洱源縣東南部,距縣城23公里,距州府下關5……[詳細]
右所鎮 532930103   位置面積 右所鎮位于洱源縣城東南部,東經100°03′,北緯26°01′,東有馬鞍山與鶴慶縣西邑鎮、黃坪鎮相靠,南有德源山、云弄峰與鄧川鎮、江尾鎮、大理……[詳細]
三營鎮 532930104 274km2  一、基本概況  三營歷史悠久,是六詔時期的施浪詔故地,元世祖忽必烈入大理時以此為吐蕃襟喉,留軍三百戶鎮守,“三營”因之得名。1958年至1961年,設劍……[詳細]
鳳羽鎮 532930105   " 位置面積 鳳羽位于洱源縣城西南部,東鄰右所,西靠煉鐵,南接大理花甸壩和漾濞縣脈地鄉,平均海拔2200米,全鎮國土面積209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鳳翔村……[詳細]
喬后鎮 532930106   位置面積 喬后鎮位于洱源縣西北部,地處東經99°46′10″,北緯26°6′,東連茈碧鄉,南接煉鐵鄉,西毗云龍縣長辛鄉,北壤劍川縣彌沙鄉、沙溪鎮。國土總……[詳細]
牛街鄉 532930201 267km2  鄉鎮簡介    云南省洱源縣牛街鄉 牛街鄉地處云南洱源東北,處東經99度59秒,北緯26度15秒,東與鶴慶縣接壤,西北與劍川縣山水相連。全鄉下轄1……[詳細]
煉鐵鄉 532930202   位置面積 煉鐵鄉位于洱源縣西南部,東鄰鳳羽鎮,南接漾濞縣,西毗西山鄉,北連喬后鎮。全鄉國土面積246平方公里。鄉政府駐地煉鐵村,離縣城50公里,海拔20……[詳細]
西山鄉 532930203 512km2  一、基本概況  西山鄉位于洱源縣西南部,地處西羅坪山脈,距縣城92公里,東起黑惠江,南同漾濞縣毗鄰,西與云龍縣接壤,北隔喬后鎮與劍川縣相望,處在洱源、劍……[詳細]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Eryuan County
    洱源縣位于大理市北,洱海之源。國土面積2875平方公里,是白、彝、回、傣、傈僳等23個民族雜居、以白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縣,1999年末總人口32.04萬人。洱源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被人們贊譽為“魚米之鄉”、“梅子之鄉”、“乳牛之鄉”、“溫泉之鄉”、“蘭花之鄉”,是富饒美麗的地方,還以其燦爛的文化、古樸神奇而詩情畫意的人文景觀著稱于世。
  概況     洱源風光旖旎,景色迷人,是大理蒼山洱海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滇藏公路、大麗公路穿境而過,縣境內旅游景點集中連片,形成地上地下,熱水冷水,湖泊山川,名勝古跡、民族風情全方位立體開發的格局。這里地熱資源豐富,年產38-78℃溫水308萬立方米。建材資源質地優良,尤以品質一流的米黃、桃紅大理石為人所贊。洱源縣探索和總結出了一條符合縣情的烤煙、林果、乳畜、水產、大蒜、生物資源、旅游等產業協調發展的路子,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得到持續、健康發展。交通、通訊、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投資環境得到改善。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建成旅游文化大縣、綠色經濟強縣的總目標,擴大開放。
  建置沿革
    洱源,西漢至隋朝均屬葉榆縣地。唐麟德元年(664)設治,境內置浪穹、鄧備、舍利等州,六詔中境內有浪穹、鄧賧、施浪,南詔時為浪穹州。大理國時設寧北賧、鄧賧、鳳羽郡。元憲宗七年(1257)置浪穹、德源兩個千戶所,隸大理萬戶府。至元十一年(1274)云南行省建立,置鄧川州,領浪穹、鳳羽兩縣,隸大理路。明裁鳳羽縣,并歸浪穹,設鄧川州,領浪穹縣,隸大理府。
    清沿明建置。民國元年(1912),浪穹縣改稱洱源縣,鄧川州改為鄧川縣,兩縣先屬迤西道,后屬大理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洱源、鄧川兩縣同屬大理專區。1956年起同屬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10月,洱源、鄧川、劍川三縣合并,成立劍川大縣。1961年10月,撤銷劍川大縣,原洱源、鄧川兩縣合并稱為洱源縣。2003年12月,區劃調整,雙廊、江尾兩鎮劃歸大理市,江尾鎮改稱上關鎮;2005年1月,茈碧鄉和玉湖鎮合并后稱為茈碧湖鎮。2006年末,洱源縣轄茈碧湖、鄧川、右所、三營、鳳羽、喬后等6鎮和牛街、煉鐵、西山等3鄉,共2個社區、88個村委會。
  自然地理
    洱源縣是洱海的發源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東與鶴慶縣相連,南與大理市、漾濞縣接壤,西與云龍縣分疆,北與劍川縣相毗鄰。全縣總面積2533平方千米。縣城駐地茈碧湖鎮,海拔2060米,距省會昆明471千米,距州府下關73千米。洱源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類型,具有干濕季分明、光照充足,“四序恒溫”、立體氣候和區域性小氣候明顯等特點。年平均降水732毫米,50多年來年降雨量最多的是1966年,達1140.5毫米,最少的是1958年,僅為469.7毫米。年平均日照2061.0~2439.4小時,日照百分率55~57%。
    洱源壩區(溫涼層)年平均氣溫13.9℃,50多年來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1958年6月2日,達32.0℃,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1962年1月4日,為-8.1℃。2月尾“回頭霜”,4月初“倒春寒”,5~6月干旱,7~9月連續降雨的洪澇,8月底9月初低溫,“一冬干”、“一春干”,以及局部地區的冰雹是境內間有發生的主要災害性氣候。2006年,洱源地區總降雨量547.8毫米,比歷年平均偏少171.4毫米,比上年偏少25.6毫米;年平均氣溫為15.3℃,較歷年偏高1.1℃;年日照總時數為2477.3小時,比歷年平均偏多49.4小時,比上年偏多149.5小時;年極端最高氣溫29.5℃,最低氣溫為-2.6℃。洱源縣地處橫斷山脈與云貴高原交界地帶,境內山嶺縱橫,層巒疊嶂,盆地、河谷錯落其間,湖泊庫塘星羅棋布,山溪河流如織。
    全縣海拔從1645米至3958.4米,地形垂直變化明顯,地貌復雜多樣。縣域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東部馬鞍山、中部羅坪山、西部西羅坪山三支主山脈從北至南縱貫全境,形成東南部落漏河峽谷、西部黑潓江峽谷,以及中部三營、玉湖、鳳羽、右所、江尾等五個高原盆地。境內水文也呈多樣性特征,主要河流有黑潓江、鳳羽河、彌茨河、彌苴河、永安江、羅時江,天然湖泊有海西海、茈碧湖、西湖和東湖,共匯入較大的支流100條、山溪436條。河流、湖泊隨山勢分為黑潓江、彌苴河、落漏河三大水系,分屬金沙江、瀾滄江兩大流域。東北部馬鞍山支系南無山為境內最高點,海拔3958.4米;西部黑潓江南出縣境處的烏梢箐口為最低點,海拔1645米。
  民族宗教
    洱源是以白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白、漢、彝、回、傈僳、納西、傣、藏等族為世居民族,民族分布呈大雜居小聚居。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境內共有27個民族成分。2006年底,全縣人口275844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87270人,占總人口的67.9%。白族人口169759人,占總人口的61.5%。漢族88574人,占總人口的32.1%;彝族9338人,回族6211人,傈僳族1080人,藏族208人,納西族404人,傣族120人。洱源既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縣,又是一個多宗教并存的地區,縣內的8個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境內存在的宗教有本土宗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和從本土宗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白族本主崇拜等。宗教中除伊斯蘭教外,每一種宗教幾乎都是幾個民族共同信仰,7個世居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保留著本土宗教。
  旅游名勝
    洱源縣地處麗江、大理、迪慶三大風景區的樞紐地帶,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理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風格多樣的旅游資源。境內風景區名勝眾多,多達200余處,可分為西湖、茈碧湖、海西海、鳥吊山景區。茈碧湖清如碧玉,它不僅盛產“巳時開放而未時收”的珍稀植物“茈碧花”而著名,而且還因湖中奇異的“水花樹”和羆谷山麓宛若世外桃源的梨園景色而令人神往;西湖水鄉湖中有村,村中有湖,柳岸蘆灣,煙渚漁歌,“翛翛然有江南風景”;海西海青山環抱,漪瀾靜謐;鳥吊山松濤窸窣,杜鵑燦爛,更有百鳥朝鳳的奇觀。境內還有許多奇峰幽洞、林海甘泉,以及霧蒸霞靄的溫泉、如雪花撒落的梅園。
    洱源歷史悠久,民族文化積淀深厚。全縣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項,其中省級2項、州級4項、縣級13項。唐初浪穹詔主豐時設治潁州巷、筑鳳凰臺、鑿白沙井,南詔統一六詔時白潔夫人率兵抗敵,明大將傅友德與元右丞普顏篤大戰佛光寨,明建文帝避難眠龍洞、躬耕石龍寺等等,都留下許許多多傳說和遺跡。洱源是清華園最早的0員施滉的故鄉,是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縣。洱源各族人民勤勞智慧,能歌善舞,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洱源是“神話王國”、“天女撒歌的地方”,是著名的“白族嗩吶之鄉”。湖光與山色,冷水與熱水,眾多的人文景觀,濃郁的民族風情,是旅游投資的理想之地,也將吸引更多的游客紛至沓來。2006年,全縣有星級賓館2家,全年接待游客43萬人次,旅游社會總收入2.93億元。
  物產資源
    洱源野生動植物資源多樣性特點突出。境內高山、亞高山與河谷、盆地相間,具備亞熱帶至高山寒溫帶的各種自然環境。現存厥類以上高等植物700多種,種子植物的15個地理成分齊全,有國家級珍稀瀕危植物11種(一類1種,二類10種)。在主要森林植被類型中,針葉林地域分布最廣,常見樹種分屬43科、95屬、249種。鳥類有上百種。
    羅坪山至點蒼山一線及西部廣大山區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其中久負盛名的鳥吊山,候鳥南遷時節,百鳥翔集,蔚為壯觀。境內有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22種,其中一類的有金錢豹和黑鹿兩種。隨著山林經營體制改革的推進和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森林覆蓋率不斷回升,一些曾絕跡多年的野生動物種群活動也相繼出現。中草藥材品種多、蘊藏量大,植物類達860多種,動物類也有10余種。花卉資源中,蘭科植物約有16屬、120余種,分別占全國的10%和12%。洱源,家養蘭花歷史悠久,名品層出,是全國聞名的“蘭花之鄉”。洱源壩區沃野平疇,分布著廣闊的水域,主產稻谷、蠶豆、烤煙、油菜、大蒜及各種水產品。早熟大蒜個頭大、色澤好、食味香,富含多種維生素,倍受中外客商青睞,大蒜種植已發展成產值超億元的農村產業。得灌溉之利,享漁田之饒,洱源向為“魚米之鄉”。且水草豐茂,飼料充足,乳牛飼養歷史悠久,是全國著名的“乳牛之鄉”。山區土地廣袤,牧草豐盛,主產玉米、薯類和雜糧,林果和畜牧業的發展極具潛力。境內適宜梅子生長的光、熱、水、土等自然條件優渥,所產鮮梅個大肉厚質優,種植、加工、銷售相連接的梅子產業已經崛起,洱源已成為名符其實的“梅果之鄉”。
    傳統名特產品鄧川乳扇、鳳羽硯臺等享譽省內外,“蝶泉”甜奶粉、“洱寶”雕梅和青梅爽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洱源素有“高原水鄉”之稱,水資源極為豐富。西部黑潓江水系是瀾滄江的主要源流之一,多年平均徑流量6.38億立方米;干流最大洪水達每秒1120立方米,境內落差達375米,平均坡降6.4‰,極具水電開發價值。東部氵彌苴河水系由彌茨河、鳳羽河、海尾河、彌苴河、羅時江、永安江等6條河流,以及與之連通的海西海、茈碧湖、西湖、東湖4個湖泊組成,水流南注洱海,多年平均徑流量4.82億立方米,占洱海多年平均徑流量8.13億立方米的60%,洱源因之被稱為洱海之源。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20.7萬千瓦,水電開發極具潛力。洱源地處滇西高溫熱水區,地熱資源得天獨厚,是聞名遐邇的“溫泉之鄉”。境內分布有九臺——玉湖、牛街——三營、下山口——城西——溫水等地熱主顯示區,共有30余處自然出-,水溫在30~90℃,礦物質含量均達醫療熱礦水標準。
    近年來,以大理地熱國和下山口溫泉度假村為主的溫泉休閑旅游不斷升溫,開發力度正在加大。洱源境內已發現礦種25個,已知礦產地50余處。金屬礦有金、銀、鉛、銻、銅、鋅、鎢、錳、鐵、鈦、鎂、鋁等。非金屬礦主要有巖鹽、硅藻土、大理石、石灰石、褐煤、泥炭(草煤),尤以建筑石材儲量大、品質優。茈碧米黃大理石、焦石墨色大理石石質細潤,色澤明麗,商品價值高,頗具開采價值。
  教育衛生
    2006年,洱源縣大力推進科教興縣戰略,鞏固“兩基”教育成果,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教育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全縣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作全面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享受“兩免一補”學生達31790人,年內減免費用和發放補助資金共計604萬元。
    全縣共有各類學校177所,其中普通中學20所,職業中學1所,小學106所,幼兒園49所。全縣小學教職工1170人,初中教職工645人,高中教職工273人,職業高中教職工50人,縣機關幼兒園教職工14人。縣教師進修學校職工9人,教育行政10人,教育局事業人員和中心學校人員77人。2006年,洱源縣普通高考報考1056人,上線人數959人,上線率90.63%,其中本科上線率達63.1%。全縣普通高考上線人數躍居全州第四位,再次刷新了全縣的高考的歷史成績。洱源二中和洱源職中上線率首次進入全州前10名。中考報考3076人,平均分455.14分,總分在600分以上的有201人。其中縣屬高中錄取1348人,省州重點高中錄取95人。小學、初中入學率分別達99.2%和95.85%。
    截止2006年底,全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16個(不含診所),床位511張,擁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36人。其中執業醫師189人,執業助理醫師65人,護士133人。全縣每千人擁有衛生醫技人員1.6人、床位1.9張。初級衛生保健工作1997年全面完成達標,1所醫院達一級乙等醫院標準,2所醫院達國家二級乙等醫院標準,中醫試點縣建設工作經省衛生廳驗收達標,并被授予“云南省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榮譽稱號。
  農林牧業
    2006年,洱源縣圍繞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的目標,認真貫徹落實糧食直補、良種補貼、減免農業稅等國家的一系列惠農政策,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年內,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1958萬元,比2005增長14.4%。其中:農業產值66967萬元,林業產值4594萬元,畜牧業產值46473萬元。全縣糧食種植面積38.46萬畝,糧食總產量13.2萬噸;蔬菜種植面積6萬畝,總產量1586.12萬千克;種植烤煙3萬畝,收購煙葉8.9萬擔;種植早熟大蒜4.3萬畝,總產量7933.29萬千克,產值達2.7億元;梅子種植面積8.3萬畝,產量1萬噸;新種泡核桃3.2萬畝,核桃種植面積達15.3萬畝。2006年,林業生產繼續發展,重點組織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核桃基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資源林政管理和護林防火工作,穩步推進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森林生態體系和產業體系建設步伐,各項林業工作均取得顯著成效。年內全縣完成人工造林(含人工模擬飛播)總面積170394畝,新增封山育林面積10000畝,全民義務植樹82.1萬株,森林覆蓋率達49.91%。2006年,畜牧業繼續呈現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加大了畜種的改良力度,做好防疫工作。全縣年末大牲畜存欄127380頭,其中乳牛存欄為51420頭,鮮奶產量9萬噸,奶農收入13964萬元。
  水利建設
    洱源縣十分重視水利建設,貫徹“山、水、田、林、路、電結合,蓄、引、提、排并舉”的方針,對江河湖泊進行大規模的治理,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堅持不懈地修建防洪、防澇設施,建成了蓄水、引水、提水、防洪、水土保持等眾多水利設施。2006年,洱源縣加大對水利項目的建設投資,完成了投資300萬元的血防水利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完成小型水利建設項目7件和農村安全飲水項目建設50件,全面完成總投資2205萬元的茈碧湖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年末全縣水庫總數為15座,總庫容量為15892萬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庫2座,庫容量15507萬立方米,占總庫容的97.6%。全縣有效灌溉面積16.4千公頃。
  人民生活
    2006年,農村經營體制進一步創新,農村稅費改革繼續深化,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104955萬元,比2005年增長10.7%。農民人均純收入2126元,比2005年增加230元,增長12.1%;人均占有糧479千克。在崗職工年均工資17424元,比2005年凈增2 115元,增長12.1%。
    社會保障覆蓋面由城鎮擴大到農村,累計發放農村低保金43.6萬元,城鎮居民低保金348.1萬元,實現就業和再就業1182人,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和勞務輸出5632人,城鎮失業率為2.05%。實施8個扶貧村建設項目,解決了2900人的溫飽和2600人低收入人口的脫貧問題。
  文化體育
    洱源,悠久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洱源各族人民在長期的交往和生產生活中相互吸收、相互影響,共同創造了洱源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洱源,不僅擁有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民族歌舞,別具一格的民族建筑藝術、雕刻藝術,鳳羽硯臺、白族刺繡等民族工藝巧奪天工、琳瑯滿目,還有鄧川漁潭會、三營莊稼會、洱源民族火把節、茈碧湖海燈會、海西海歌會等傳統節日異彩紛呈。這里有大理地區最早的白文碑——石竇香泉碑,以及被譽為白族舞蹈“活化石”的“里格高”;民族文化方面有保存完好的白族民間音樂、吹吹腔、大本曲、本子曲、說唱藝術、方言評書故事等等。
    2006年,洱源縣的第二輪縣志編修全面啟動,《洱源縣民族宗教志》出版發行。縣委、政府以州慶為主題,精心組織了一系列的文體活動、文化“三下鄉”活動、慶祝建州50周年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碧水歡歌”文藝匯演,成功承辦了大理州“體彩杯”男子籃球比賽。年底,全縣有文化事業機構3個,各鎮鄉均建有文化站,圖書館藏書量達5萬冊;廣播人口覆蓋率為70.9%,電視人口覆蓋率為94.9%,有線電視入戶率達38%。
  
全國與洱源縣面積相同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

Copyright © 2012-2025 cn56.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物流行業網 版權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逊克县| 宜昌市| 嘉兴市| 蚌埠市| 苏尼特左旗| 吉首市| 门源| 竹北市| 乌鲁木齐市| 衡阳市| 舟山市| 柳江县| 义马市| 宜春市| 东海县| 大宁县| 丽江市| 鄂州市| 红河县| 延吉市| 阳城县| 会同县| 开化县| 德州市| 榕江县| 裕民县| 武义县| 京山县| 临沂市| 三穗县| 罗甸县| 河源市| 乌恰县| 高淳县| 五台县| 合水县| 兴海县| 台北市| 那坡县| 东港市| 高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