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彌渡縣位于東經100°19′—100°47′,北緯24°47′—35°32′之間。地處云南高原西部的大理州東南部,東與祥云、南華縣接壤,南與景東、南澗縣毗鄰,西靠巍山縣,北連大理市。東距省會昆明320公里,北離州府下關61公里,南距漫灣電站144公里。是紅河發源地之一和瀾滄江中游經濟帶的腹帶,古稱“六詔咽喉”,是聞名全國的花燈之鄉和民歌之鄉,花燈名曲《彌渡山歌》、《繡荷包》、《十大姐》,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民歌《小河淌水》均出自彌渡。
歷史沿革
彌渡歷史悠久,是我國人類發祥地之一,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塊沃土上繁衍生息,境內現存有舊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物,相傳古代一片浩瀚的水鄉澤國,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為諱水患,清代改稱彌渡。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發巴蜀地區士卒,征服了滇池東面的勞浸、靡莫等部落,“大兵臨滇,滇王降漢”(《云南簡史》35頁),西漢在西南夷地區設置了牛建 為、牂牁、越巂、益州4郡,彌渡地方屬益州郡云南縣地。東漢王朝繼承和發展了西漢在西南夷的郡縣設置,除保持4郡外,另把益州郡中六個縣(不韋、巂唐、比蘇、葉榆、邪龍、云南)劃分出來加上新設的哀牢、博南兩縣,設置永昌郡(相當于今之滇西地區)(《云南簡史》36頁),彌渡地方屬永昌郡云南縣地。
公元214年,蜀漢劉備占領益州。225年,諸葛亮兵分三路南征,平定了南中。為了鞏固蜀漢政權,諸葛亮把益州郡改為建寧郡,新設云南郡。郡治云南(今祥云)。領“從原益州郡所領縣中劃出弄棟縣(今姚安),從永昌郡所領縣中劃出葉榆(今大理)、邪龍(今巍山)、云南(今祥云)3縣,從越巂郡所領縣中劃出遂久(今麗江)、姑復(今永勝)、青蛉(今大姚)合7縣”。彌渡地方屬云南郡云南縣地。
公元265年,司馬炎篡魏建立晉王朝,“公元271年,晉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寧、云南、永昌、興古)從益州(治地成都)分劃出來,設立寧州,使云南地區成為王朝中央直接統轄的一個大行政區……為(全國)十九州之一”。彌渡縣地方屬寧州云南郡云南縣地。
南北朝272年間,沒有新的建置。彌渡地方仍屬寧州云南郡云南縣地。
隋末唐初,洱海地區有蒙巂等六詔爭相崛起。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唐調姚州都督府的力量,派御使嚴正海支持皮羅閣及其子閣羅鳳統一洱海地區。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皮羅閣為云南王,在唐嚴正海支持下,擊滅了石和詔(今鳳儀)、石橋詔(今下關)、越析詔(今賓川西部)、鄧賧詔、施浪詔(今鄧川地區)、浪穹詔(今洱源地區),建立了南詔。南詔置十賧,七節度,二都督。彌渡地方置勃弄賧,屬南詔十賧之一。治地白巖。
902年,權臣鄭買嗣殺死南詔王隆舜子舜化貞奪取南詔政權,號稱“大長和國”。928年,楊干貞殺“大長和國”王鄭隆亶,擁趙善政為國王,稱“天興國”,10個月后,楊干貞廢趙善政自立為王,稱“大義寧國”。在王朝相繼更迭的36年中,彌渡地方建置因襲南詔稱勃弄賧。楊干貞執政期間“貪虐無道,中外咸怨”,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絡滇東37部種族、奴隸和“大義寧”的地方勢力,于937年2月4日(天福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舉行起義,打垮楊干貞守軍,進入陽苴咩城(今大理)。段思平取得政權,改國號大理(意即大大地調理各方面的關系),所轄疆域以府或郡領屬,先后建立了“九府七郡”,彌渡地方屬天水郡(按:天水郡治,駐今大理鳳儀鎮,轄今鳳儀至彌渡一帶)。在大理政權更迭的16年中,地方建置未變,彌渡地方仍屬天水郡。
1253年(宋寶祐元年,元憲宗三年)秋,蒙哥(元憲宗)命其弟忽必烈率10萬大軍,以吳良合臺總督軍事攻占大理,改置軍事性的行政機構設萬戶府、千戶、百戶所。彌渡地方隸屬大理下萬戶府,趙賧千戶所(《云南簡史·民族史》)。蒙哥執行窮兵黷武和民族壓迫政策,云南各族人民奮起-,1264年,暴發了以舍利長為首的30萬各族人民大起義。1273年(元至元十年),忽必烈派賽典赤以“謹厚”的方針行省云南。1276年,賽典赤革軍事性行政機構,在云南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彌渡地方置建寧縣,治地白巖,屬大理路,趙州所轄(《云南通志》)。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革建寧縣入趙州。后雖有梁王與行省之爭,段氏和梁王之奪,然未改置。
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親自部署,于1381年(洪武十四年),調集30萬軍隊,以傅友德為統帥,蘭玉、沐英為副帥,討伐云南,明軍取得勝利。1383年,明設云南布政使司和都指揮司,進一步發展漢代以來“以夷治夷”的羈縻政策和元代的土官制度,“府衛參設”、“軍政分治”、“土流兼置”,府州縣相繼置設。洪武十五年(1382年),彌渡地方置定西嶺巡檢司,設流土官各1人。迷渡市(即彌渡街)設巡檢司,設流官1人,屬大理府趙州所轄。(注:《彌渡縣征集云南通志材料》中有“明置景東、蒙化二衛于彌渡”之記,考衛、御、所,乃明代軍事機構,查《新纂云南通志·明代衛御所分布圖》,縣屬沒有“衛”設置,鄰縣大理、祥云、蒙化、景東有置。但明代實行軍屯,彌渡地方有蒙化衛、景東衛之駐軍屯墾田畝,因而有景東衛、蒙化衛、大理衛等名稱,而記述者將其誤為“置景東、蒙化二衛于彌渡”應更正。)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進占云南,清康熙、雍正相繼在滇池、洱海腹心地區設府、州、廳、縣,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即改土官世襲統治為由朝廷委任官吏的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彌渡地方分隸于趙州、蒙化廳、景東廳、賓川州、云南縣。清沿明置,彌渡地方仍設有白崖巡檢司、彌渡市巡檢司。雍正九年,云南總督鄂爾泰奏請裁白崖巡檢,移大理府南關分府通判駐彌渡,為彌渡市督捕通判,署址彌城西街。
1949年4月18日,中國0領導的滇西人民自衛團率部入彌渡,進駐彌渡縣城,宣布彌渡解放。縣長鄧文康攜印潛逃,在0彌渡地下黨領導下,成立革命的兩面政權—— 彌渡縣臨時政務委員會,行使縣政權力。同年12月9日,云南省主席盧漢通電起義,接受中國0的領導,脫離-政權,12月10日,彌渡縣長常正學宣讀盧漢起義電,-政權在彌渡的統治結束。
1950年,據滇西地方行政委員會批示,1月1日彌渡縣人民政府成立,縣長盛鐸,彌渡縣屬滇西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
1950年3月1日,劃歸大理專區領轄。1956年,改大理專區為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屬大理州。
1958年,彌渡、賓川、祥云合并,建立祥云縣,旋即撤銷。1961年經國務院批準,仍置彌渡縣,屬大理白族自治州轄。
1968年3月,在“文革”中,改彌渡縣人民委員會為“彌渡縣革命委員會”。1979年,0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否定“文革”。1981年3月,恢復彌渡縣人民政府,李發枝任縣長。彌渡縣屬大理白族自治州轄。
地理區劃
1995年國務院列為對外開放縣。全縣轄5鎮4鄉,即彌城鎮、新街鎮、紅巖鎮、太花鄉、寅街鎮、苴力鎮、密祉鄉、德苴鄉、牛街彝族鄉,共有89個行政村,1056個自然村。全縣2002年末總人口30.7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9.38萬人。縣域內居住有漢、彝、白、回、傈僳、佤、納西、傣、哈尼、拉祜、壯、苗、蒙古、布郎、瑤、普米、布依等22個民族。縣域南北長82公里,東西寬26公里,國土總面積1523.43平方公里,其中壩區面積357公頃,素有“九山一壩”之說。
自然資源
彌渡屬亞熱帶低緯度季風氣候,四季溫差小,晝夜溫差大,全縣年平均氣溫13.1—19.2℃,年平均最高氣溫19.1—26℃,年極端最低氣溫-4.3—10.1℃。縣境內河流多屬元江水系,少數屬川江水系,主河流為毗雄河,是紅河、元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境內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有銅、鉛、鋅、鉑、鎳、金、煤、石膏、白云石等10個礦種,其中鉑鈀礦、石膏礦屬國家特大型礦床。
彌渡土壤資源豐富,包共有51個土種糧,食作物有水稻、苞谷、小麥、蠶豆、大豆;蔬菜有蒜、蔥、薯芋、甘藍、茄果、白菜、瓜豆、綠葉蔬菜、水生蔬菜等10類56種;水果主產梨、桃、李、杏、梅、柿、蘋果、山楂等8類35種,干果有核桃、板栗;經濟作物有烤煙、亞麻、油菜、大蒜、紅花、茶葉、劍麻、魔芋、苦良姜等;林業資源主要有松、柏、樟樹、八角茴香料、紫樹科、含羞草科、蚶形花科、蕓香科、楊柳科、樺木科等29科,有云南松、華山松、云南油松、園柏、柏楊、樟樹、合歡、云南柳等100余種。
彌渡境內交通四通八達,客貨運輸如梭,廣(通)大(理)鐵路、楚(雄)大(理)公路并行過境,國道320線和214線在境內交匯并貫穿彌渡盆壩,村村通公路,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公路運輸網絡。彌渡郵政通訊發達,全縣擁有程控交換端局8個,網絡覆蓋全縣城城鄉,程控交換設備容量達1.56萬線;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0%以上,建立了有線電視網絡,醫療衛生事業發達,形成了健全的縣鄉村三級醫療網。
民族宗教
彌渡縣域內居住有漢、彝、白、回、傈僳、佤、納西、傣、哈尼、拉祜、壯、苗、蒙古、布郎、瑤、普米、布依等22個民族。其中除漢族外少數民族中有四種世居民族,即:彝、回、白、傈僳。
民族主要分布:彝族主要分布在牛街彝族鄉,德苴黑郎基,苴力五臺,寅街朵祜、瓦哲,太花高坪、石甲,新街金崗、西河,紅巖清水溝、理衛、竹園;回族主要分布在彌城鎮,新街祁家營,紅巖街班局、赤水、下村、大東村;白族主要分布在彌城鎮;傈僳族主要分布在德苴邑郎。其他少數民族分布在機關、廠礦、企事業單位及壩區的村莊,多數屬于婚入。
彌渡縣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四大教。已依法登記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23處(含基督教臨時活動點1處)
佛教:彌城西王母閣、靜虛寺,寅街鎮大王廟、白云寺、紅巖鎮谷女寺、觀音寺、苴力鎮五臺大寺、德苴青云回龍閣。
道教:彌城東天生橋、密祉太極頂、彌城東岳宮。
伊斯蘭教:彌城清真寺、新街鎮祁家營清真寺、紅巖鎮大東村清真寺、班局村清真寺、紅巖街清真寺、下村清真寺。
基督教:彌城基督教堂、新街海壩莊基督教堂、大馬房基督教堂、寅街鎮基督教堂、苴力鎮白邑阿孔核臨時活動點。
自然地理
氣候 :彌渡風光秀麗,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有著“天氣渾如三月里,-不斷四時春”之美譽,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文化發達,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交通:彌渡境內交通四通八達,客貨運輸如梭,廣(通)大(理)鐵路、楚(雄)大(理)公路并行過境,國道320線和214線在境內交匯并貫穿彌渡盆壩,村村通公路,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公路運輸網絡。
美食:入冬時節到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不論走進哪一家尋常百姓的屋里,你都能品嘗到一種色鮮味美的豬肉食品———一層薄薄的熟食嫩皮,包著細膩的熟瘦肉,放進口里,醇香四溢,美滋滋的。這種食品,就是遐邇聞名的彌渡卷蹄。
彌渡民間漢族居民腌制卷蹄,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于明朝,具有“500年吃法不變”的美譽。傳說,清代咸豐年間,彌城的尹翰林帶著卷蹄進京趕場揚開了其名其味,被列為宮廷名菜。卷蹄的出現,蘊涵著彌渡山好水好、土地肥沃的靈氣。這里的地貌,是云貴高原上四面環山的“盆壩”。據考,古代的彌渡,是一片浩瀚的水鄉澤國,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為諱水患,清代改稱為彌渡。做彌渡卷蹄首先把從豬背上取下來的脊瘦肉切成條形肉塊,取紅曲米(彌渡僅有)、草果、茴香粉、白酒放入碗中,點燃白酒一邊燒一邊攪拌,制作出稀糊狀的調料,與食鹽一起拌和瘦肉塊搓揉,然后,將揉拌好配料的肉塊塞入剔剝好的豬腳皮肉“袋”內,再用事先泡洗好的稻草結結實實地捆綁好,放在缸里腌上四至五晝夜后,取出用鍋煮或用蒸籠蒸熟。冷卻以后,解去捆扎物,分段切成筒狀裝進壇罐里,用拌有炒面、辣椒粉的蘿卜絲填滿空隙,再將壇罐用水密封壇口貯存起來。到了大年三十做年飯,弄好了其他的菜后,才從壇罐里取出卷蹄,切成薄片上桌,全家團聚,品嘗美味佳肴。
購物:彌渡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如春,物產豐富。農業發展得天獨厚,盛產稻谷、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和烤煙、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彌渡大蒜以其獨特的色、香、味遠銷東亞、東南亞。
名勝旅游
“到了彌渡不想媳婦,到了紅巖不想回來”,這一密碼般的語言千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然而更多的破譯是彌渡自然美,文化美,人情美。
千百年來大自然的偉力和彌渡人民的智慧鍛鑄出了彌渡神奇的自然景觀和優美的人文景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白子故都到天生營,每個鄉都有旅游度假的好去處;從大人國、君子國的考證到六科六亞元,從彝族山歌到漢族花燈,每段鏈條都是誘人的歌,都彈拔出時代的最強音。
南詔鐵柱位于彌渡縣城西北,距城約五公里。鐵柱名“天尊柱”柱高近丈,圍約三尺。中段有陽文楷書:“維建極十三年歲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立”。柱為南詔第一主世隆所建,現已歷千載,更覺古樸蒼勁,凝重沉雄。清人孫髯翁大觀樓長聯中有“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的名句,名句中的唐標鐵柱,據考證,指的便是“南詔鐵柱”,鐵柱一經進入長聯,便賦予了一種使命型和里程碑的意象。每年農歷二月八,彌渡西山四山八寨的彝民來鐵柱廟領歌、祭柱,踏歌便是其中重要的內容,祭柱成了彝民的一種寄托和平衡。
天生橋可謂天下少有,橋長60米,高30余米,橋孔高7米,跨徑17米,遠看如長虹臥波,近觀氣象萬千。天生橋風景區屬石灰巖地帶,受喜馬拉雅山造山的影響,地殼在不斷的斷裂整合,東西兩山山脈斷裂,兩山有兩塊巨石雙雙下滑,恰巧碰在一起,橫跨兩山之間,于是形成了這天下奇觀。游人觀天生橋,便會思接千載,心游萬仞,產生一種感悟,一種升華。天生橋歷史悠久,從發掘的石刀、石耳墜等文物分析,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便有人類居住,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云游至此。昔人游天生橋慨嘆“天下第一橋,人間無雙境”。
太極頂位于密祉鄉境內,海拔3064米,群山崢嶸,涌動著一種靈氣,一種永恒的期待。泰極頂漫山遍野盛開著各式各樣的杜鵑花,世界稀有的長葉杜鵑、馬櫻花杜鵑,爭奇斗艷,各不相讓,有人盛贊為:“杜鵑世界,山高水長”。古人游太極頂留下“隨緣到外都如意,令人一步一回頭”的名句。
李文學揭竿而起的根據地天生營,蘊含著美麗動人故事的花魚洞,紀念南詔始祖奴羅而建的香山公園,還有白云寺、王母閣、谷女寺、二十村游閣,也各放異彩。體現了彌渡景點多,分布廣的特點。
哀牢山脈進入彌渡段,形成此起彼伏、氣象萬千的橫斷山脈,猶如一幅巨大的屏風橫亙彌渡西山,龍慶關、石門關、鳥吊山等數十道鳥道雄關,每年農歷六至九月,候鳥從北趕往南方,呈現“百鳥朝山過”的奇特景觀,給彌渡增添了一道奇異獨特的風景線。彌渡地熱資源豐富,著名的石咀、白總旗等溫泉,近年來加大了開發力度,前景無限。
如果說大自然的偉力創造了彌渡神奇的秀美的山水,那么,優美的山水孕育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昔人有詩“六詔咽喉地,群巒割據雄,彩云通漢史,鐵柱啟南蒙”。
彌渡有新石器遺址,據專家考證,寅街鄉境內的營盤山是中國最古老的花果山之一,紅巖鄉古稱白巖,張樂進求曾建白子國于此。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彌渡人民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詩篇,1856年彝族農民李文學在密滴揭竿而起,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十個彌渡人九個會唱燈”正是彌渡花燈廣泛性、群眾性高度概括,彌渡花燈源遠流長曲目眾多,異彩紛呈。《十大姐》情深意長,《繡荷包》爽心悅目,《彌渡山歌》心曠神怡,《小河淌水》反映了彌渡人民對真善美的追求,旋律優美,節奏明快,被譽為東方小夜曲。彌渡優美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樹立彌渡良好形象,走向外面世界的窗口。彌渡縣委政府立足縣情,充分發揮這一優勢,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近年來做出旅游開發總體規劃,逐步實施。內引外聯,鼓勵開發,加大投入,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硬環境和軟環境,強化景點建設,文化建設,旅游業從設想到規劃,從規劃到實施,步入全面發展的階段。為彌渡經濟社會的發展又增添了一條新的路子。
一個世紀即將過去,新世紀的曙光已經來臨,具有開拓創新的彌渡人民,將把滇西這顆璀璨的明珠鍛造得更加美好。 在紅巖還有美麗是大壩水庫也是好玩呢。大壩水庫的水養育了彌渡人,去到彌渡不去看看實在是可惜呀!
全國與彌渡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