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黑水縣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中段北端的岷江上游,與聞名遐邇的九寨溝毗鄰,介于東經102°35′—103°30′,北緯31°35′—32°38′之間。
縣人民政府駐蘆花鎮,距省會成都310公里,距州府馬爾康176公里。郵編:623500。代碼:513228。區號:0837。拼音:Heishui Xian。
縣名來歷
以境內黑水河得名。黑水為藏語“措曲”意譯,“措”生鐵之意、“曲”水之意,引伸為黑水。因河流貫穿全境,河水呈黑色故稱。
地形地貌
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平均海拔3,544米。高差1,000~2,000米。四周群山環繞,境內群山屹立,山巒起伏,雪峰對峙,河谷深切。海拔5,200米以上雪峰4座。色爾古河壩最低,海拔1,790米,境內岷江上游三條支流黑水河、毛兒蓋河、小黑水河和48條溪流形成網系。
面積人口
總面積4165.32平方公里。東西長約85公里,南北寬約72.5公里。總人口57000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漢族占7%,羌族占0.7%,是一個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嘉絨藏族聚居縣。
行政區劃
黑水縣轄2個鎮、15個鄉:蘆花鎮、卡龍鎮、沙石多鄉、紅巖鄉、麻窩鄉、雙溜索鄉、瓦缽梁子鄉、色爾古鄉、石碉樓鄉、龍壩鄉、洛多鄉、木蘇鄉、維古鄉、知木林鄉、扎窩鄉、晴朗鄉、慈壩鄉。
歷史沿革
1954年設黑水縣。黑水,系藏語“措曲”的意譯。“措”指生鐵,“曲”意為水,即生鐵色的水之意。又因該河水色黑,故名黑水。一說以境內岷江支流黑水(因水深而黑)為名。
2000年,黑水縣轄2個鎮、15個鄉:蘆花鎮、卡龍鎮、沙石多鄉、紅巖鄉、麻窩鄉、雙溜索鄉、維古鄉、木蘇鄉、洛多鄉、龍壩鄉、石碉樓鄉、瓦缽梁子鄉、色爾古鄉、知木林鄉、扎窩鄉、晴朗鄉、慈壩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5700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蘆花鎮 13292 卡龍鎮 991 沙石多鄉 1720 紅巖鄉 3381 麻窩鄉 3003 雙溜索鄉 1889 瓦缽梁子鄉 3153 色爾古鄉 1932 石碉樓鄉 3942 龍壩鄉 2381 洛多鄉 2125 木蘇鄉 4416 維古鄉 3248 知木林鄉 3824 扎窩鄉 3890 晴朗鄉 2798 慈壩鄉 1015
2004年,黑水縣轄2個鎮(蘆花、卡龍)、15個鄉(沙石多、麻窩、紅巖、雙溜索、維古、木蘇、洛多、龍壩、石碉樓、瓦缽梁子、色爾古、知木林、扎窩、晴朗、慈壩)。
自然氣候
黑水屬季風高原型氣候區、旱、雨季分明,日照充足,氣溫年差較小,日差較大,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黑水是阿壩州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降雨分布不勻,夏季集中,秋季陰雨連綿,雨量的日變化大,夜間降雨占全年總降雨量的70.2%,年平均降雨量620.2毫米。
無霜期平均166.1天,地勢較低的河谷地帶為230天左右。黑水就氣候要素看,春、夏、秋、冬四季都非常舒適,陽光燦爛,特別是夏季無酷熱氣候特征,創造了良好的避暑條件,而冬季的白雪一片又是另外一種美景。黑水年平均氣溫為9.5 ℃,最低極端氣溫-14.4℃。
歷史文化
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時翻越的五座大雪山,有三座就在黑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曾在解放初期被-作為“陸上臺灣”苦心經營。黑水是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一、四方面軍先后三次進出黑水,歷時一年零兩個多月,并在縣城召開了著名的“蘆花會議”。
物產資源
縣境內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四川重要的錳礦資源基地。有錳、鐵、鎢、石灰石、硫磺等礦藏。錳礦儲量較大,含磷低,具有工業開采價值。
境內河流縱橫,水量充沛,河床陡,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170萬千瓦,可開發量120萬千瓦。原始森林覆蓋在336萬畝林地上,是岷江、長江的天然綠色屏障。
境內盛產蟲草、貝母、天麻、羌活、大黃、木香、黃芪等名貴中藥材,還有蕨菜、野生角羚、金絲猴、二級保護動物獼猴、黑熊、盤羊、藏馬雞等。獨特的氣候優勢使這里還成為建立水果、干果和反季節無污染蔬菜、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基地。
旅游資源
黑水縣是旅游資源富集縣,景點組合完整。境內山巒起伏,河流縱橫,水秀山青。擁有全國罕見的大規模成片彩林、千年冰川、高原湖泊、草甸,藏羌文化匯流和革命史跡為一體的各種資源。 有神奇魄麗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卡龍溝風景區;有流光溢彩、全國罕見的人稱“八十里畫廊”的0溝彩林;有神秘多姿的現代冰川——達古冰川;巍峨屹立的三奧雪山,熱水塘溫泉等自然景觀;還有唐朝摩崖造像、明清時期的石刻石碑、記憶著舊時土司權傾一方與農奴血淚的蘆花官寨、紅軍長征史跡等人文景觀和濃郁的藏羌民族文化風情及神秘的宗教文化等旅游資源。特別是達古冰川填補了阿壩旅游的“空白”,形成了“春觀冰湖、夏觀冰川、秋觀彩林、冬觀冰雪”的旅游發展格局。
縣城之東北70余公里的麥扎鄉境內的卡龍溝風景區,總面積403平方公里。鈣華飛瀑、溫泉流水溶洞石鐘乳絢麗多姿,盆景群景色各異,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金秋時節的峽谷五彩繽紛,構成40里彩林景觀。高達250余米的玉龍瀑布雄偉壯觀,構成了面積達33平方公里的鈣華景觀。高山石林形態各異,青苔流水、奇花異樹,景色獨特的風景旅游勝地。
旅游指南
城市特點:位于阿壩州中部,平均海拔3544米,境內群山屹立,山巒起伏,學風對峙,河谷深切。海拔5200米以上雪峰4座。境內岷江上游三條支流黑水河、毛兒蓋河、小黑水河和48條溪流形成網系。
縣城駐地:蘆花鎮,距省會成都310公里,距州府馬爾康176公里。
縣城海拔:2350米
氣候特點:屬季風高原型氣候區,旱、雨季分明,日照充足,年溫差較小,日溫差大。氣溫隨海拔不同高度差異很大,降雨分布不勻,夏季集中,秋季陰雨連綿。
線路里程
縣城蘆花鎮—72KM—卡龍溝(客龍溝)—76KM—色爾古藏寨
經濟狀況
境內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有錳、鐵、鎢、石灰石、硫磺等礦藏。錳礦儲量較大,含磷低,具有工業開采價值。野生動、植物繁多,出產天麻、貝母、蟲草等名貴藥材,藥用植物282種,藥用動物52種。珍稀動物有金絲猴、扭角羚、藏馬雞、云豹等。除森林和天然草場外,還有極大開發前景的旅游資源——卡龍溝自然風景區。境內河流縱橫,水量充沛,河床陡,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資源十分豐富。
解放前,處于土司、頭人長期世襲統治下,文化落后,生產原始,資源無法利用,產業結構單一。1952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403萬元。1990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3388萬元,比1952年增長8.41倍,年均增長率8.61%。1952~1957年,基本無工業。農業穩步發展,農業總產值年平均遞增 6.98%。 1958~1965年中,大力發展工業,總產值逐年增長,年均增長 4.93%。由于“0”的影響,工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1966- 1971年平均下降0.78%。1972~1975年經濟發展逐步回升,工農業總產值平均增長1.62%。
實行改革開放,推行經濟體制改革,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1990年工農業總產值達3388萬元。1976~1990年,工農業總產值平均遞增4· 78 %。 全縣以農為主,有少量牧區。據解放初統計,全縣糧食產量僅550萬公斤,平均畝產52.5公斤。解放后,黨和政府領導土地改革,走農業合作化道路,興修水利,推廣良種。防治病蟲害,引進新式農機具和耕作技術,改善了生產條件。0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廣農業適用新技術,糧食大幅度增長。1990年糧食總產量達 23863.6噸,比1952年增長4.2倍。農業產值由1952年的403萬元增至2060萬元,增加5.11倍,農村人均有糧518公廳,人均純收入510元。1990年底各類牲畜存欄10.39萬頭,牧業產值454萬元。
境內森林資源豐富,解放初森林覆蓋率為 23. 56%。 1962年活立木蓄積量 4358· 46萬立方米。經30多年的大量采伐共交木材900余萬立方米。1986年普查,森林覆蓋率為24.91%,活立木蓄積量2995.88萬立方米。1980年后,貫徹“以營林為主”的方針,控制砍伐。 1964年以來,發展以蘋果、花椒為主的經濟林木,至1990年,有蘋果 7924.5畝,年產蘋果 75萬公斤。花椒 8339.5畝,產量3萬公斤;核桃3148畝;產量8.75萬公斤。1979年以來,鄉鎮企業逐步發展,1988年產值達422萬元。 解放前,工業還是一片空白。解放后,大力發展地方工業。1957年開始,逐步興辦了農機修造、水泥、建筑、建材、印刷、糧食加工,服裝、釀造、電力、木材加工等工業企業。1988年,縣屬工業總產值達691萬元,比1957年的1.2萬元增加575倍。
境內交通閉塞,高山峽谷,山道崎嶇只有幾條便道與縣外相通。解放后,國家投資興建公路,改善了交通閉塞的狀況。 1958年建壤(口)黑(水)公路與成阿公路相連。1968年建茂(縣)黑(水)公路。后又相繼修筑了蘆花至三打古、蘆花至德石窩、漁巴渡至毛爾蓋、漁巴渡至麥扎等支線和鄉村公路。 1990年全縣已建成公路13條,計334 2公里,4個區、 16個鄉通公路。1959年以來,省、縣運輸部門先后在黑水設站經營客、貨運業務,1990年全縣擁有貨車300余輛,全年客運量4.98余萬人次,旅客周轉量1281萬人/公里,貨運量5.25萬噸,貨運周轉量1636萬噸/公里。
郵政電訊事業。1952年8月建立郵電局至1990年,全縣有郵電局(所7個,縣、區均開辦郵政、長話、電報等業務。有市話交換機100門,桿長4公里,電纜線長1.83公里,15瓦短波發行機3部,三路載波機1部,農話交換機170門。有會議終端機、匯接機各2部,農話222桿程公里,線長346對公里,郵路3條,231公里。1990年,報紙期發7729份,累計147. 59萬份;雜志期發5977份,累計人7.85萬冊。郵電業務總量151501萬元,業務收入157.496萬元,固定資產凈值 485.948元。
解放前境內沒有商貿市場,只有少數外來商人用土布、食鹽等生活資料和少量0彈藥換取鴉片、金銀及土特產品,處于物物交換的狀念。解放后,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流通網絡和服務體系逐步形成。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交通條件的改善,流通領域不斷擴大。1990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998萬元,比1953年增長41.2倍,農村集市貿易成交額達200多萬元。 黑水縣屬貧困地區,解放后,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財政收入逐年增加,但工農業基礎薄弱增長幅度不大。1953年財政收入36萬元。1990年為 362.1萬元。1952年黑水解放時,農村人平純收入38.13元,1990年為510元,增長13.37倍,年均遞增人7.74%。1990年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職工年均工資分別為212.42元和138人7.93元,比1978年的826元和587元分別增長2.56倍和2.36倍。1990年城鄉個人儲蓄額1094.2萬元。解放前人們居住擁擠、住房簡陋。解放以來,特別是80年代后,農村普遍建了新房,講究粉刷裝修,改善了居住條件。 1982年至1990年,農村新建房屋12 。9萬平方米。國家投入大量資金開展了城鎮建設。1990年底,縣城房屋達22.9萬平方米,區、鄉政府駐地房屋達6.46萬平方米。
全國與黑水縣面積相同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