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漳浦縣佛曇鎮港頭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50623102 | 身份證前6位:350623 |
長途區號:0596 | 郵政編碼:363000 |
隸屬政區:佛曇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閩E | |
港頭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港頭村位于佛曇鎮西北部。因南、西兩面臨鴻儒江上游的港頭溪而得名。東臨下坑村,西、西北臨白竹湖農場和坑作業區,西南與新安村接壤,南、東南瀕鴻儒江,隔江與人坪村、岸頭村相望,北隔大尖山與馬坪鎮林埭村交界。村境位于東經117°48.5’至117°53’,北緯24°11.3’至24°12.2’之間。總面積4.6平方千米
一、 政區沿革及姓氏分布
港頭村民國初屬外東區(第三區、即佛曇區),民國29年屬林東鄉港頭保。解放初期屬第五區(佛曇區)下坑鄉。1958年9月成立港頭生產大隊,隸屬佛曇人民公社佛曇管理區。1984年9月實行鎮建制,改為行政村。轄有港頭、樓腳二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總戶數726戶,人口總數2700人。
港頭村是林姓聚居地。開基祖林泉肇基于元代,來自漳州城東郊(今龍文區步文鎮)土白村。港頭林姓祠堂稱“黛峰家廟“,堂號“慶善堂”。佛曇“港頭林”又傳裔于漳浦縣城北街、臺北、潮州、南澳、漳州、南靖、晉江等地。
二、 經濟情況及基礎設施
全村有耕地1674畝,其中水田742畝,農地932畝。有蝦池1000畝。1977至1980年建成攔溪引水渠,引港頭溪水灌溉農地。村境有“岱山養豬場”。(私企)
港頭村經濟總收入4134萬元,人均純收入8219元。村民主要經濟收入:水產養殖業、農業和運輸業等。
主要村道均系水泥路。“林下路”長1.3千米,自港頭至下坑村。“中心路”長600米,自樓腳社至下坑村,均建于2006年。
學校有“港頭小學”,校園面積7942平方米,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有民辦幼兒園一所,醫療衛生所2所。村老年協會及老年活動中心設在港頭林氏祠堂“黛峰家廟”。
村委辦公樓建于1975年,建筑面積600平方米。
三、 名勝古跡及廟宇宮觀
“港頭寨”,又稱寨仔山十八洞或十八洞楊文廣殿。山澗巨石奇特嶙峋,有石鑼石鼓,有多處洞寨口而聞名。
“刁氏土樓”,明代古建筑遺址,方圓20多米。
“筆架山”海拔120米,方圓4千米,址在村境東南,因山形似筆架而得名。
“旭婆石”,在巨石林立的山澗,有兩石神似緊隨相伴的夫婦而得名,方圓200米,以上均系鎮級文物保護單位。
“太師祖廟”于2011年重建。
四、 古今人物
1、 古代人物
林表,明成化五年進士,任鎮遠知府。
林敬,明嘉靖三十二年進士,任長沙知府。
林紹,嘉靖四十四年進士,官荊州知府,山東按察司副使,明萬歷七年,與太常王應顯,太傅朱天球,太史林偕春主持續修《漳浦縣志》。
林承,清康熙年間,任莆陽總兵
2、華僑人物
林仙桃,印尼華僑,熱心家鄉公益事業,獻款修建港頭水泥道路,架設輸電線路,創設小學獎學金。
全國與港頭村同名的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