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漳浦縣佛曇鎮大白石村
更新時間:2019-9-16
行政代碼:350623102 | 身份證前6位:350623 |
長途區號:0596 | 郵政編碼:363000 |
隸屬政區:佛曇鎮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號碼:閩E | |
大白石村相關查詢: 快遞查詢 郵編查詢
|
導讀:通過以下內容您可以了解到該地區的詳細資料,地名查詢提供了所屬地區的人口數量、區域面積、郵編區號、物流快遞公司等內容,如果您對該地區的資料介紹有疑問或認為該內容需要更新,請聯系我們網站客服,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為你完善該地區信息。
大白石村位于鎮境東部,原名白石,又名白礁。以村境內有一塊奇特的白色天然礁石得名。東鄰后社村,西臨吟兜,西北與石埕村交界,南與后許村毗鄰,北瀕佛曇港,隔海與屈原公嶼相望。村境位于東經117°56’至117°57.5’之間,北緯24°10.1’至24°10.8’之間。
一、 政區沿革及姓氏分布
大白石村清代屬于十七都石門上保。民國時期屬佛曇鎮白石保。解放初期屬于第五區(佛曇區)白石鄉。1958年9月成立白石生產大隊,隸屬佛曇人民公社佛曇管理區。1981年11月,為了區分霞美人民公社白石大隊,改稱為白石大隊。1984年9月改為鎮建制,設立行政村。轄有16個村民小組。總面積3.8平方千米。總戶數930戶,總人口數3510人。
大白石村楊姓占85%,以佛曇楊氏長房始祖世隆公派下三房祖大秀公后裔為主,長房祖大成公后裔為次。其他還有葉、謝等姓。葉姓為明代洪武年間漳浦知縣葉宗廣的后裔。清末有赤湖謝姓遷居白石。
二、 經濟狀況及基礎設施
全村有耕地1819畝,其中水田389畝,農地1430畝。灘涂近千畝。蝦池100畝,吊蚵260畝。海濱造林300畝。農業主要種植蘆筍及各種蔬菜。
主要企業有:“正源水產有限公司”,創辦于2004年8月。“光華建材有限公司”(外資)創辦于2001年元月,還有蘆筍加工場、養豬場等。全村經濟總收入6030萬元,人均純收入8652元。村民主要經濟收入:水產養殖、農業等。白石蘆筍是佛曇鎮三大名優特產之一。電燈、電視、電話及各種家用電器已基本普及。
主要道路均水泥道。“海濱路”,長2000米,由白石小學至石埕村,于2004年建成。“環城路”,長1500米,由白石碧江宮至白石小學,2011年竣工。“碧江街”,長540米,由海濱路至環城路,建于1995年。“樂海路”,長1000米,由白石小學至樂海海濱天然浴場,于2000年建成。
1991年建白石碼頭一座,占地面積一畝。
學校:“佛曇鎮白石小學”,1956年創辦,校園面積6370平方米,建筑面積2261平方米。現因校安工程改造,遷址改擴建。民辦幼兒園2所,醫療衛生室2所。
村委辦公大樓建于2010年,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投資110萬元,內設有村老年人協會和老年活動中心。
三、 名勝古跡及廟宇宮觀
“紅旗崎自然保護區”,占地面積36畝,因為有大量國家保護鳥類白鷺在這里棲息,被國家有關部門定為白鷺自然保護區。
“碧江公園”,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瀕臨佛曇港,地處佛曇八景之一的“貓公照鼠”景區,內有“碧江宮”和碧江涼亭,內設老年門球場合地擲球。系村民游樂休閑場所。
“碧江宮”,祀玄天上帝。
四、 古今人物
1、古代人物
鄭郊,宋熙寧年間解元(舉人第一名)、進士。
葉國昌,清道光十年(1830)授信武將軍、江西萬安營游擊。
藍載勛,咸豐年間(1851-1860)任云霄營游擊。
葉連標,同治二年(1863年)臺灣左營游擊。
2、華僑人物
楊同志,印尼富僑楊子恭之子,曾到上海讀大學。著有《漢語—印尼語詞典》及《 中印(尼)大詞典》等。
免責聲明:本頁地區資料內容為網絡收集整理,僅提供閱讀參考,本站不對該地區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即時性承擔任何責任!如果您認為該地區的省份、城市、鄉鎮、村莊的內容介紹需要更改或完善,請聯系網站客服修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