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快遞行業,得看看壓在其身上的“三座大山”有多重
近年來,持續快速發展的快遞業,已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的服務行業之一。今年3月,國家郵政局發布《2016年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快遞業務量規模繼續穩居世界首位,在全球占比超過四成;快遞業務量首次突破300億件大關,達到312.8億件。
然而,隨著快遞體量急劇增加,各種亂象層出不窮——暴力分揀、快遞變慢遞、個人信息被販賣……這些問題成為困擾快遞行業快速可持續發展的頑疾,由此引起的糾紛也日漸多發。此外,由于與快遞相關的配套服務滯后,最終均體現在快遞末端配送上,快遞車輛行路難、快遞網點安家難、快遞收發件難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三道坎。
快遞車輛上路難
快遞收投交通工具未明確規范,是眼下快遞業普遍遇到的“老大難”,以至于自行車、摩托車、人力三輪車和電動三輪車等交通工具同時上陣,給城市交通管理帶來諸多問題。就收投快遞而言,電動三輪車具有綠色環保、使用成本低等優勢,是現階段快遞末端配送最合腳的“馬掌”,但在很多城市還不能合法上路,只能游走在“灰色地帶”。
事實上,快遞車輛上路難,早已非新鮮事。為讓配送速度“快”起來,快遞車在馬路上穿梭就像“躲貓貓”,不僅速度快,時常也不遵守交通規則,由此引發的交通事故不在少數。
“市場需求很旺,每天有很多快件配送,送慢了要被投訴,快遞員有時不得不將車停在部分禁停路段。”福州一家快遞企業負責人說,針對快遞業,有關部門一律禁止或一味地處罰,只堵不疏是行不通的。他希望,有關部門能制定并實施城市快遞汽車、快遞電動三輪車等車輛管理辦法,出臺快遞車標準,對快遞車生產、使用、管理等進行統一規范。
一些地方開始試點讓快遞三輪車合規上路。今年4月,晉江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建立起源頭管控和路面聯動的管理模式,明確提出有統一標識的快遞電動三輪車可在市區范圍通行。隨后出臺《晉江市規范郵政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通行管理的實施意見》和《晉江市郵政快遞專用電動三輪車管理實施細則》。根據規定,以快遞法人企業作為主體,申請專用電動三輪車編碼和專用車輛通行備案證,經郵政管理局備案后,方可上路行駛。此舉運行不到半年,成效已凸顯。
快遞網點安家難
“原來做快遞利潤還不錯,人員、場地等支出的成本也低;現在利潤薄得像紙一樣,成本卻逐年增加。”廈門一家快遞網點負責人告訴記者,成本除了表現在勞動力越來越貴外,最令他難以承受的是基層網點的安家難。隨著各地房價、租金快速上漲,基層網點租房成本已占運營成本的20%至25%。
調查發現,基層網點安家難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是規劃沒有跟上。現在不少城市尤其是老城區,在規劃建設之初沒有預留出快遞網點的建設用地,部分網點設在鬧市或小區,這不僅影響小區居民生活,也加劇了城市交通擁堵。與此同時,農村末端網點則因為物流成本高、成交不活躍而游走在零利潤甚至虧損的邊緣。據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快遞網點的鄉鎮覆蓋率為48%,還有近一半的鄉鎮不通快遞。
其次是議價能力下降。基層網點的利潤主要來自于收件,但收件業務量的75%左右來自電商,在電商對網購消費者提供“包郵”“滿額免郵費”等優惠的背后,基層網點的利潤不斷被攤薄。在日益強勢的電商面前,基層網點對快遞的議價能力也在不斷弱化。
最后是同行間的競爭。數據顯示,我國快遞平均單價從2007年的28.5元下降至2016年的12.8元。福州一名快遞網點負責人表示,受總部的業績考核影響,有些網點為沖量,大量承接一些微利甚至虧損的單子,雖說可以快速增量,但此舉無異于飲鴆止渴。“不同快遞網點為爭搶客戶甚至直接采取惡意壓價行為,行業甚至形成誰提價誰就沒有市場的局面。”這位負責人說。
快遞收發件難
不少快遞員反映“快遞難進大門”的問題,有的需要簽協議,有的要交押金、辦通行證,有的則干脆“嚴禁快遞入內”。
我國郵政法明確規定,郵政企業采取按址投遞,住宅小區管理單位等應當為郵政企業投遞郵件提供便利,不得拒絕郵政投遞人員進入。但是,由于快遞企業不屬于郵政企業,快遞進小區就缺乏法律依據。因此,城市中不少小區和機關大院,為安全起見,采用種種限制快遞人員入內的辦法。
為改變這種現狀,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強調要積極發展冷鏈物流、倉儲配送一體化等物流服務新模式,推廣使用智能包裹柜、智能快件箱。快遞員將包裹暫時保存在投遞箱內,并將投遞信息通過短信等方式發送給用戶,提供24小時自助取件服務。對于電商和快遞公司而言,智能快件箱不但減輕了快遞員的工作壓力,還能確保快遞的時效性。
然而,該指導意見實施情況并不理想。在一些老舊小區以及人口居住密度小的地方,智能快遞柜并沒有普及。而在新興小區或人口居住密度大的小區,雖然配備了智能存取柜,也仍存在智能快遞柜利用不均衡的現象,有的柜子被大量閑置,有的則嚴重“爆棚”,特別是在節假日時,常出現“一柜難求”現象。
為何不多安裝些智能柜?“一組40個格子的柜子,一年下來的運行成本是1萬元到1.5萬元,而目前柜子是由第三方公司負責建設及后續維護。”中國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認為,使用快遞柜無疑更符合時代需求,但如果這項成本都由快遞企業來承擔,快遞企業恐難以負荷。徐勇建議,借鑒日本智能快遞柜的使用經驗,由物業來承擔建設成本,第三方進行后續維護保養,用戶使用埋單。
物業在居民區的管理上占有先天優勢,由其來進行快遞柜建設較為適合。同時還需要國家給予一定扶持,出臺各項優惠政策,在資金、建設用地、整體規劃上予以積極扶持。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快遞業仍屬起步階段。應不斷完善法律規劃體系,在城鄉規劃中合理安排快遞末端服務網點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交通運輸車輛通行規則,合理布局社區智能包裹柜分布規劃等。”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謝宏忠教授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開啟良性循環,成為快遞服務“最后100米”的突破點。
- 5-6· 高鐵線上的“探路先鋒”
- 4-28· 鋼軌上的追光者:記海南環島高鐵“毫米級”守護者林聲謀
- 4-21· 高鐵上的“毛孩子”:一面照見社會文明的鏡子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3-24· 軌道上的音樂節,城市間的同頻共振
- 3-24· 軌道上的大灣區:流動中國的新時代敘事
- 2-17· 長江上的網紅“背簍渡船”
- 1-27· 快遞業迎來年貨寄遞高峰
- 12-30· 引領行業!科捷物流蟬聯國家級企業標準“領跑者”稱號
- 11-18· 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500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