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新規之下,無人配送能否破解“最后一公里”難題?
近期,國家郵政局《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指出快遞企業在未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不得代為確認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將快件投遞到智能快遞箱、快遞服務站等快遞末端服務設施。如有違反,直接責任人員將會面臨最高3000元的罰款,快遞企業面臨的罰款高達3萬元。快遞行業將迎來重大改變,“最后一公里”配送問題亟待破解。
快遞不送上門已成“頑疾”
近年來,快遞不送貨上門遭到廣大消費者的大量吐槽和投訴,有關部門甚至多次要求快遞企業必須為客戶提供送貨上門服務,但顯然效果甚微。各地的快遞服務依舊是老樣子,未經客戶允許就先投遞到快遞柜或驛站,然后再發一條短信了事。
快遞員把快件投放驛站或快遞柜,確實能提升其快件投遞的效率,但對于消費者而言,體驗卻非常糟糕。比如很多人本來有空在家可以親自簽收,但因為快遞員一聲不吭把快件投放到驛站,而不得不專門跑一趟驛站去取件。如果驛站距離比較遠,或者是快件數量較多、體積較大,那么取件過程會更為困難、麻煩。
最開始,很多快遞員會電話聯系客戶,是否可以投遞驛站,但后來基本都不打電話,直接投遞。客戶要求送貨上門時,部分快遞員甚至會反駁稱:每個人都送貨上門忙不過來。服務體驗下降,服務態度也越來越差,消費者對快遞服務的滿意度在降低。
去年下半年開始,淘寶宣布菜鳥驛站將提供送貨上門服務,用戶可以自行選擇放驛站或送上門。但實際情況為,即便選擇送貨上門,大部分快遞也仍然投放在驛站或者快遞柜,所謂的送貨上門只是表面工作。
那么新規頒布后,這一情況是否能有所改善,以后大家都能高高興興在家等快遞呢?現在有很多快遞員會主動給收件人打電話,是為了避免投訴,新規對快遞員確實產生了一定的規范效果。但如果每一個快遞都電話確認并送貨上門,快遞派送效率將大幅降低。
相關數據顯示,全國每天快遞包裹超3億件,按照一個快遞員每天派送200件,工作12小時(不算攬收的工作)計算,不吃不喝平均3.6分鐘就要派送一件,派送壓力非常大。而另一方面,其實現在有些客戶已經開始習慣下班之后順路從快遞柜里取出拿回家,對于快遞柜和菜鳥驛站等接受度也越來越高。
筋斗云智能首席戰略官邱文狀表示:不能簡單地把快遞員和用戶送貨上門的需求對立起來,現階段,應該從快遞公司與快遞員之間的相關機制綜合考慮。
實際上為了解決“最后一公里”配送痛點,快遞和電商、餐飲巨頭們無不傷透了腦筋。這些公司很大的成本就是其龐大的快遞員隊伍,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人力成本不斷上升,未來傳統的物流服務模式將難以為繼。
無人化自動配送面臨挑戰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越來越多智能化產品的出現,解決最后一公里送貨上門難題最終還要靠配送無人化。據麥肯錫預測,未來10年,80%的包裹交付都將自動進行配送。
實際上,我國物流業正或主動或被動的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由傳統模式向現代化、智能化升級,伴隨而來的是各種先進技術和裝備的應用和普及。
當下,在物流服務的各個環節都出現了越來越多機器人的身影,包括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環節,即末端配送。值得注意的是,相對于用于倉庫和物流中心的搬運或分揀機器人,末端配送機器人在應用場景上有著明顯區別,需要面臨的環境和解決的問題也更加復雜。
倉庫或物流中心的應用場景屬于工業生產場景,分揀和搬運環節早已實現機械化,物流機器人代替的是原有機械,如叉車、輸送線、其他分揀設備等。而末端配送機器人工作的場景是商業服務場景,主要是快遞的上門服務,替代的是人對人的交付工作,如快遞員和收貨人之間的包裹交付,涉及與客戶相互認證等問題。
末端配送機器人要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務,最需要的兩點技術就是無人運載技術(包括導航和行走控制技術)和交付技術(與客戶相互認證)。
現在大部分廠商的解決方案主要的側重點是:末端配送機器人所工作的復雜環境、復雜場景需要機器人能夠識別、辨認更多障礙物,需要識別各種信號燈、路標等;復雜場地條件可能需要具有一定爬坡能力,甚至上下樓能力(自主上下電梯)等。一些機器人開發公司研發方向為依托于高精度地圖數據+智能導航系統,其功能包括在無人工干預的情況下,自動規劃最優路線、自主導航、智能避障等,要解決的是一個社區或園區內“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問題,主要針對有的封閉小區或園區不允許快遞員進入的問題。但解決方案成本過高,無法大規模商用。
場景化無人配送正當時
大規模商用的重要因素是如何降低解決方案的復雜度及成本,實現由易而難、迭代開發的策略,讓末端配送機器人出現在運行環境相對封閉、場景相對簡單的空間。目前,主要有兩個發展方向。
一種是面向相對固定場景的配送:大部分機器人開發公司繞開“上路”這個難點,主推寫字樓、醫院、賓館等封閉空間的配送機器人,首先解決樓內100米的配送問題。例如某機器人公司,主打樓宇自動機器人,制作了半自動的遠程控制系統,可以遠程控制末端配送小車對封閉空間內的相關客戶提供定向配送服務,基本特點是路線固定,環境可控,主打的優勢就是價格低,能夠為用戶提供一套只要萬元級成本的機器人配送解決方案。這種研發思路降低了機器人研發的難度和成本,而且有著明確的市場需求。
另一種是對派送場景進行微改造,主要以筋斗云為代表。邱文狀表示,筋斗云基于多年地產領域的機器人場景解決方案能力,研發出了一套更端到端的更可落地的解決方案——結合場景微改造的末端無人配送解決方案。快遞員將小區需要派送的快遞掃碼后先存放在筋斗云的社區邊緣“驛站”,云端發送短信通知用戶并發送取貨碼;用戶在家方便接收快遞時,在小程序提交取貨碼下單,云端接收指令后通過多機器人聯動,將邊緣“驛站”中的快遞取貨并傳送到樓棟,然后呼叫電梯送達用戶門口并通知用戶取快遞。基于對地產開發規劃的了解,該方案通過低成本的小區場景改造,即可以覆蓋非常大比例的小區,能夠從根本上系統性地解決小區最后一公里配送的老大難問題,大大提升用戶取快遞的感受和快遞員的效率。
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無接觸”收發快遞或將成為常態。京東、美團等互聯網企業也在加大無人派送的投入,“最后一公里”無人派送正成為大勢所趨,無人派送也正在實現規模化、場景化發展。隨著技術的升級、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快遞派送最后一公里難題或將真正破解。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1-27· 快遞業迎來年貨寄遞高峰
- 11-18· 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500億件
- 11-14· 快遞業務迎高峰 智能科技推動物流業“加速跑”
- 10-28· 快遞業務旺季啟動,單日業務量再創歷史新高
- 10-21· “快遞下鄉”十年 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98%
- 10-10· 快遞業務收入9個月超萬億元
- 7-29· 二季度快遞服務全程時限縮短至53小時
- 7-8· 快遞業新發展模式,開拓行業增長新空間
- 3-18· 青海快遞進村覆蓋率達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