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業井噴背后的喜與憂
今年第二季度開始,我國常態化進入單日快遞億件時代!從2012年的不到57億件,到2016年的312.8億件,我國快遞業務量連續5年保持了平均50%以上的增速,市場規模自2014年開始穩居世界第一。5年來,中國快遞“火”起來,成為經濟發展的一抹“亮色”。
經濟下行壓力之下,依舊能夠爆發式增長的行業有哪些?快遞業一定名列其中。如果再將條件縮小為“你見證并支持了它的發展”,恐怕答案就只剩下快遞業。
可以說,快遞業就是中國經濟的“黑馬”。幾年過去,人們驚訝地發現,這匹黑馬持續創造著奇跡,不僅已是“互聯網+”時代的重要支柱,而且幾乎成為國人消費生活的剛需。僅僅8年間,中國快遞的業務量就從10億件增長到100億件。2014年,業務量超過美國,躍升為“世界第一快遞大國”。2016年,業務量更是突破300億件大關,同比增長53%。如果按照13億人口計算,相當于人均發送了23件。
曾幾何時,快遞業被視為網絡購物的配角,如今卻更像是中國經濟的一部發動機與助推器,同時還吸納了數百萬人就業,已無人可以小視。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成績,不僅得益于郵政業政企分開釋放的巨大空間,更與電商時代帶來的需求井噴直接相關。阿里巴巴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時,美國《洛杉磯時報》就說,如果中國在過去10年沒有形成8000多家快遞公司,阿里巴巴絕不可能達到今天這樣的規模。可以說,快遞業在成就電商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
“便宜且快”是快遞業的價值所在,更是中國快遞業在國際上的標簽——國內的快遞費用只有美國的1/6。這其實不難理解,快遞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較發達國家低得多;同時,中國城市的人口密集度更高,這意味著快遞員的投遞成本會降低,可以做到“薄利多銷”。因此,在經濟崛起和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快遞業的異軍突起絕非偶然,而且比其他國家更有優勢。
然而,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就會到達所謂的“瓶頸期”,快遞業同樣也不例外。之所以能夠做到“便宜且快”,甚至快遞價格逐年下降,是建立在殘酷競爭的基礎上,而同質化競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帶來問題。首要的問題就是盈利能力降低。長久以來,很多快遞企業都是走“以價換量”的道路,憑借快件數量的上升和“壓榨”快遞員得以發展。以天貓雙十一銷量為例,從2012年至今,增速已從165%下滑到32%,這意味著快遞行業目前每年近50%的業務量增長速度很難維持下去。因此,隨著競爭導致的業務量上漲乏力,以及人力資源成本的不斷提升,老路已經快要走到盡頭。
于是,近年來不少快遞企業尋求上市,試圖以擁抱資本市場的方式“二次點火”,但如果沒有新的盈利模式,依舊很難有長遠的發展。于是,快遞網點倒閉、快遞員停工、快件積壓等情況時有發生,而產業整合只要開始,必然會有一批企業被淘汰掉。如果再考慮到三輪車、電動車在街頭肆意穿行引發的監管問題,快遞員無合同、無社保、收入下降引發的流失率高和招工難問題,就更加令人擔心,這些曾經的優勢,也在今天成為快遞業必須面對的難題,更制約著快遞企業去占領國際市場。
如果說快速擴張、粗放經營和低價競爭是快遞業的1.0時代,那么2.0時代的特點,顯然是差異化服務和高附加值。不過對于消費者而言,雖然“更快”一定沒問題,但要是還想“更便宜”,恐怕就會越來越難了。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1-27· 快遞業迎來年貨寄遞高峰
- 11-18· 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500億件
- 11-14· 快遞業務迎高峰 智能科技推動物流業“加速跑”
- 10-28· 快遞業務旺季啟動,單日業務量再創歷史新高
- 10-21· “快遞下鄉”十年 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98%
- 10-10· 快遞業務收入9個月超萬億元
- 9-23· 新職業背后的新生意——婺源生態文旅發展見聞
- 7-29· 二季度快遞服務全程時限縮短至53小時
- 7-8· 快遞業新發展模式,開拓行業增長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