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一號:二妞,你的快遞即將送達!
三天前,在行駛2.5個小時后,我被垂直運至中國文昌航天發(fā)射場發(fā)射區(qū)。現在我正坐在發(fā)射臺上,今晚聽候指令攜物出發(fā)。說句實話,此時此刻我的心情很復雜,有點激動,也有點緊張。
對了,忘了做個自我介紹。我叫“天舟一號,”是一名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快遞員”。或許你會問為何用這兩詞來形容自己的職業(yè),其實原因很簡單:快遞員幾乎天天和大家打交道,所以熟悉,但你見過太空“快遞員”嗎?
我是中國首個太空“快遞員”
2011年,我進入名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的快遞公司。那時我的名字還叫“貨運飛船”,直到2013年,我才有了“天舟”這個正式代號。
話說,我能當上太空快遞員,還得益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zhàn)略中載人空間站工程。未來,我們要建造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就需要輸送航天員所需的生活、工作物資、空間站運轉所需的推進劑。
在去年中秋月圓之夜,二妞(身份證姓名為“天宮二號”),乘坐中國長征二號FT2火箭抵達了她的新家——距地球393公里的太空。隨即,二妞也成為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就像汽車需要加油一樣,空間站今后要長期在太空工作也需要物資,于是我這個快遞員就應運而生。
作為太空“快遞員”,我既承擔了為二妞“加油”和運輸貨物的重擔,還負責將未來空間站里的廢棄物帶回大氣層燒毀。當然,我工作最大的亮點還是,在達到二妞住所后,完成太空在軌推進劑補給,即人類通俗稱謂的“太空加油”。你可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工作,據說掌握了在軌推進劑補加技術的國家目前只有俄羅斯和美國,其中,實現在軌加注應用的只有俄羅斯。
當然,快遞僅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內容。當一名太空快遞員還需要更多的“本事”。比如,在運輸貨物的同時,我還將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平臺效能,用搭載的幾十臺載荷設備在太空開展十余項載荷試驗,實現“一次飛行、多方受益”的目標。
說句實話,這些工作做起來并不簡單,需要掌握專業(yè)技能才可將工作做好,而掌握這些技能并非朝夕之功。在過去整整六年的時間里,我苦練太空快遞員技能,經歷了上千小時測試驗證,經受了上百次大型試驗考核。終于在今年2月13日,我結束培訓,成為一名合格的太空快遞員。
我肚大能容,快遞貨物保證“安全”
我身高10.6米,體寬3.35米。從外觀上看,我的構造類似于天宮一號,都是由大直徑的貨物艙和小直徑的推進艙組成,但這只是表象。其實,作為裝運太空快遞包裹的快遞員,我的突出特點就是有個“大肚子”,運送6噸多貨物不在話下。
6噸或許只是一個數字,6噸貨物的體積或許你也沒有精確想象。那么,我就幫你做個假設。如果一個蘋果半斤重,6噸就有24000個蘋果;如果一個成年人體重120斤,6噸就有100個人。媒體曾這樣評價我,“上行載貨比優(yōu)于國際現役貨運飛船”。這也從側面表明,讓我快遞貨物既經濟又實惠。
做完這組假設,你會贊嘆我是個大力士。你會問為何我有如此這般高效運載能力?嘿嘿,答案就在于我有兩個“絕招”設計。
絕招一:簡約而不簡單的貨架
我的“大肚子”猶如一個倉庫,橫橫豎豎搭放著和普通書架類似的貨架。這可不是一般的貨架,它們采用了一種基于蜂窩板、碳纖維立梁的梁板結構,形成大量的標準裝貨單元,傳力效果好,結構與貨物重量比達到8%。同時,貨架還采用適用于蜂窩板的預埋封邊梁方法,巧妙地消除蜂窩板結構銳邊,既避免劃傷人手,又解決了邊緣薄弱、易破壞的的問題。
為了能更多的運載貨物,我的設計師還精心設計了一種大承載輕量化預埋結構,既能適應傳統(tǒng)剛性結構安裝,又能適應柔性束縛帶的連接承載。經過測試,三個這種預埋結構就可以承載一臺豪華轎車。此外,大承載貨架結構與密封艙主結構的連接環(huán)節(jié)也是結構設計一大亮點,碳纖維結合鋁合金的設計,避免了在軌環(huán)境下內壓載荷對結構造成的破壞。這一項項先進、便利的技術成就了高效承載的貨架結構,保證我能穩(wěn)固地運送貨物。
絕招二:適應多種貨物的貨包
有了高承載能力的貨架,并不能保證在往太空運輸時不損壞貨物。這次我運輸的貨物種類包括精密的儀器設備和宇航員用品,這些都是不能被磕碰的物品。于是,保護性良好的“快遞包裝”作用就凸顯出來。
“快遞包裝”設計過硬不行,容易對貨架進行磕碰,過軟也不行,不能有效保護貨物。為了確定貨物綁扎方式,設計師開動腦筋,想出了一種綁扎方式和內部泡沫的設計。因此,工程師在設計“快遞包裝”時,對那些敏感的電子器件、機械硬件系統(tǒng)以及其它生活物資等通常采用“軟包裝”或類似方法來實現裝載、運送。
“軟包裝”是什么樣子的?這種“軟包裝”與傳統(tǒng)的硬連接不同,它是包裹在泡沫或氣囊袋里面,再一起固定在貨架上,而不是直接與運載工具的內部貨架結構相連接。由于“軟包裝”為裝載對象提供了一個柔軟的、高阻尼的、分布式系統(tǒng)的支撐,可以獲得一個高度隔離/減振的載荷環(huán)境,減少了“投遞”過程中,不必要的損耗。從而能讓我將空間科學實驗設備和生活用品順利地送入太空,同時支持和保障空間站具備開展較大規(guī)模實驗與應用的條件。
36臺發(fā)動機助我完成快遞運輸任務
在解決了運輸物品“安全”問題,動力問題就成了工程師必須面對、解決的一道艱巨任務。
在快遞車上,工程師給我裝有25N、120N、150N、490N四種不同推力量級共36臺發(fā)動機,他們通過默契的配合,力保我在太空飛行速度是子彈飛行速度8倍的情況下,能夠實現“俯仰有度,動靜自如”。
作為飛船的動力源泉,每一臺發(fā)動機的工作精確與否,都關系著整船的飛行任務能否順利完成。我的運載量大,這就要求發(fā)動機工作時間和工作次數需要成倍增加,這也就意味著發(fā)動機可靠工作的裕度下降。如何在較短的研制周期內,大幅提高各發(fā)動機的工作可靠性,就成了擺在工程師面前的又一道難題。
經過充分論證比較,工程師們決定對于25N、120N、150N發(fā)動機的技術狀態(tài)進行適應性改進設計,在不改變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發(fā)動機工作溫度,這是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改動。由于發(fā)動機工作涉及霧化、燃燒等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不僅需要理論分析和仿真計算,還需要大量的試驗驗證。工程師們并沒有因此心生倦怠,而是凝心聚力,迎難而上。在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我的各級系統(tǒng)均采納了發(fā)動機的改進方案,滿了型號總體提出的技術要求。
在確保可靠性的基礎之上,為實現我更優(yōu)的工作性能,工程師們還提出了采用高性能的第二代490N發(fā)動機。歷經10年時間,第二代490N發(fā)動機突破了7項關鍵技術,實現了490N發(fā)動機的更新換代。第二代490N發(fā)動機在我身上使用,不僅工作次數提高了10倍之多,而且密封性能更高,所有的技術指標完全滿足我太空快遞運輸貨物的任務需求。
說了這么多,都是我這個太空“快遞小哥”的自我情況介紹。現在,我更期待我成功地執(zhí)行第一次任務,因為這不僅意味著攻克了不少技術難關,更意味著中國乃至世界載人航天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1-27· 快遞業(yè)迎來年貨寄遞高峰
- 11-18· 我國快遞年業(yè)務量首次突破1500億件
- 11-14· 快遞業(yè)務迎高峰 智能科技推動物流業(yè)“加速跑”
- 10-28· 快遞業(yè)務旺季啟動,單日業(yè)務量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
- 10-21· “快遞下鄉(xiāng)”十年 鄉(xiāng)鎮(zhèn)快遞網點覆蓋率達98%
- 10-10· 快遞業(yè)務收入9個月超萬億元
- 7-29· 二季度快遞服務全程時限縮短至53小時
- 7-8· 快遞業(yè)新發(fā)展模式,開拓行業(yè)增長新空間
- 3-18· 青海快遞進村覆蓋率達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