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增量轉動能,湖南構建工業增長“第二曲線”
本報訊(記者白田田 周楠 劉芳洲)大地回春,萬象更新。在制造業大省湖南,走進一個個工廠車間,“產業更新”正在火熱展開。
記者采訪看到,通過產業裂變、提質降本、創新驅動,一家家制造業企業積極尋找市場增量、效益增量和價值增量,有效應對市場競爭,不斷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構建工業增長“第二曲線”。
產業裂變,尋求市場增量
最近,一款國產高性能新能源汽車發售,引發市場熱議。鮮為人知的是,這款汽車的剎車盤采用碳陶復合材料,而供應商是來自湖南益陽的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
去年底,這家企業的負責人還在為傳統業務大幅萎縮發愁。但在新能源汽車剎車盤等新訂單的帶動下,從今年1月中旬開始,該企業就處于滿負荷生產狀態,春節前夕還緊急招聘了50多名員工。
“如果只做傳統業務,我們可能已經關門了。”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戴朝暉說,如今,企業生產的碳基復合材料在鋰電、新能源汽車、氫能等新興市場不斷開拓應用場景。針對固態電池、人形機器人等行業需要的新型材料,企業也在加快布局。
作為制造業大省,湖南的工程機械、軌道交通、新材料等優勢產業遠近聞名,但產業底色較為傳統。近年來,這些產業要么進入下行周期,要么遭遇需求“天花板”。對于金博碳素這類企業而言,能否找到新增長點關乎存亡興衰。
湖南株洲是老工業城市,支柱產業通過“裂變”找到新動能。以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為例,其業務不再局限于軌道交通領域,而是以算法、器件、材料三大技術為“根”,構建了軌道交通、清潔能源、汽車與工業三大產業集群。
近三年,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營收規模每年跨越一個百億元臺階。2024年,這家企業營收突破600億元,同比增長近15%,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標。
在尋求市場增量的過程中,傳統企業由“等風來”轉為“迎風上”。
湖南福德電氣有限公司生產電阻器、整流柜等電氣設備,原來的客戶主要來自軌道交通、特高壓等行業。在傳統市場需求有限的情況下,這家企業卻將今年的產值增速目標定到了60%。
“搶占風口,讓我們逆勢增長。”湖南福德電氣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穩根說,近年來,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興起,算力中心電源模塊需求井噴式增長。企業抓住機遇新購土地和廠房,相關產品營收有望從前年的200多萬元增至今年的2億元。
提質降本,挖掘效益增量
位于長沙經開區的三一智聯重卡產業園內,上百臺藍色涂裝的新能源重卡一字排開,場面蔚為壯觀。過去一年,三一新能源重卡銷售1.4萬多臺,同比增長166%,其中一款自重輕、能耗低的車型更是被評為“年度爆款”。
盡管當前重卡行業競爭激烈,但三一重卡堅持價值營銷優先,不僅是行業里為數不多的盈利企業,還率先上調產品銷售價格。
調價的底氣是什么?三一重卡總經理羅暢國的回答是:高品質產品、高水平技術和高標準服務。比如,今年三一重卡服務工程師數量由300多名增加到500名,要求任何故障都在24小時以內解決,通過增值服務為客戶帶來增量效益。
與此同時,不少企業著力降本增效,為自身贏得更大生存空間。
近兩年來,儲能材料行業競爭趨于白熱化,其中成本競爭是企業面臨的重要挑戰。主要生產三元鋰和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湖南長遠鋰科新能源有限公司,通過技術迭代和設備升級不斷強化成本管理。
從老工廠到新園區,這家企業的產品綜合能耗實現“三連降”。湖南長遠鋰科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敏告訴記者,最新投入使用的核心設備輥道窯,生產同類型產品的產能增加3倍以上,做到了能耗更低、效率更高。
挖掘效益增量的另外一招,是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湖南省工信廳人工智能與數字產業處副處長朱穎說,當前,不少傳統企業運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生產制造,成為新舊動能轉換中“看不見的力量”。
據了解,今年湖南計劃新建智能制造企業360家、智能制造產線(車間)1080條(個)、智能工位5400個,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齊頭并進。
創新驅動,提升價值增量
一家鞋廠過去處于“微笑曲線”底端,近兩年對標高端品牌,建立了自己的研發中心、檢驗檢測中心;一家光學薄膜生產企業,準備新上三條生產線,因為研發和設計能力較強,今年產值、稅收有望翻番……
開年以來,湖南桃江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夏薇忙著調研企業和招商引資。她最突出的感受是,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企業,都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和研發實力,“哪怕是很普通的產品,也能做出高附加值”。
記者走訪湖南多地園區時,同樣看到很多企業將“新建研發中心、加大創新投入”作為必選項、優先項。有的制造企業研發費用占比超過10%,有的企業還對下屬事業部提出“不研發、就處分”的考核要求。
在湖南湘江新區,三諾生物傳感股份有限公司從一間不足50平方米的實驗室起家,成長為國內最大的血糖儀生產企業,近三年研發費用年均增長約20%。
“醫療健康是剛需市場,我們看到機會就要敢于研發。”三諾生物傳感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總監顧中飛說,企業正在新建一棟面積達到1.6萬平方米的研發大樓,預計明年投入使用。
在岳陽市湘陰縣,湖南省金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從生產欄桿起家,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制造車間,一塊塊鋼板通過自主研發的生產線,像“揉面條”一樣變成精密復雜鋼型材。
“技術優勢成了市場優勢,我們的高端產品銷售不降反增。”湖南省金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文兵說,公司技術不斷“進化”,今年將繼續投入1500萬元左右,研發填補市場空白的3至6毫米厚壁精密鋼,預計年產能超萬噸。
從“研發增量”到“價值增量”,一個個案例背后是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相互加持。湖南省工信廳廳長王衛安說,湖南正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4×4”現代化產業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構建工業增長“第二曲線”。
- 12-23· 流量·增量·質量·熱量:從“四量”看四川經濟走向
- 6-29· 轉動科技的引“擎” 博泰車聯網榮獲雙料成功設計大獎
- 5-6· 增量提質 “貸”動復工復產
- 8-13· 尋找增量:快遞企業開打三大戰事
- 10-9· 快遞垃圾增量已占垃圾增量90% 快遞包裹減負勢在必行
- 7-23· 競爭門檻一高再高 快遞企業跨境尋增量
- 11-22· “雙11”繁華背后:誰獲得實際意義上的價值增量?
- 7-4· 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巨大 冷鏈物流增量空間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