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冬會專線讓溫情與夢想雙向奔赴
2025年春運與第九屆亞冬會的相遇,是一場“人類最大規模的周期性遷徙”,與亞洲地區規模最大的冬季綜合性運動會的美麗邂逅。在這場跨越南北、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冰雪盛會中,中國鐵路以16萬公里鋼鐵動脈為紐帶,將歸鄉的溫情與競技的熱血交織成一幅流動中國的壯美畫卷。這不僅是一次交通與體育的碰撞,更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民生溫度與發展活力的生動詮釋。
運力拉滿,雙重考驗彰顯大國擔當。面對春運期間日均1500萬人次的客流高峰與亞冬會賽事運輸需求的雙重考驗,鐵路部門以“一日一圖”精準調度,在哈爾濱至亞布力賽區間開行“點對點”專線列車69列,最短發車間隔僅7分鐘,形成“冰雪走廊”與“春運動脈”的立體交織。北京至亞布力南站首開直通普速列車,江蘇南通、南京等地增開重聯高鐵,將長三角的觀賽熱情直抵北國雪原。這種運力“雙引擎”模式,既保障了90億人次春運遷徙的順暢,又為34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余名運動員搭建起高效通道,詮釋了“大國樞紐”的承載力與應變力。
科技賦能,智能服務重塑出行體驗。當新型復興號高寒智能動車組馳騁于零下30℃的極寒環境,車廂內雪具專用柜、智能化無線網絡與亞冬主題裝飾,讓“冰雪專列”化身移動文化展廳。12306系統推出的亞冬會出行專線、候補購票功能升級,以及哈爾濱站等樞紐的“刷臉進站+電子發票”無感通行,將春運服務從“保基本”推向“優體驗”。而AR設備巡檢、智能防溜系統等技術的應用,則讓“看不見的安全”成為旅客安心出行的底氣?萍寂c人文的深度融合,讓“中國速度”既有硬核支撐,又具柔性溫度。
產業共振,冰雪經濟平添發展活力。鐵路不僅是運輸工具,更是冰雪產業的“催化劑”。亞冬會期間,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接待游客1215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91.5億元,背后是鐵路日均增開190列臨客、改造車廂滑雪板存放區等舉措的強力支撐。江蘇至黑龍江的“冰雪旅游專列”客座率達80%,帶動沿線餐飲、住宿、裝備制造等產業聯動升級。這種“鐵路+文旅”的融合模式,讓“冷資源”轉化為“熱經濟”,助推東北老工業基地煥發新活力,更讓“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愈發清晰。
文明共鑒,流動車廂承載文化交融。在疾馳的亞冬專列上,鄂倫春族非遺傳承人展示樺皮畫技藝,車廂變身“移動文化館”;百年中央大街的錦鯉花燈與吉祥物“濱濱”“妮妮”,通過鐵路人的雙語服務與志愿者的熱情講解,向世界傳遞中華文化的包容性。這場“冰雪同夢,亞洲同心”的盛會,因鐵路的串聯,成為文明互鑒的窗口——印度游客驚嘆于冰雕的奇幻,東南亞運動員在車廂內與中國選手切磋技藝,不同文化在此交融共生,繪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亞洲畫卷。
從春運歸途到亞冬賽場,從鋼鐵軌道到冰雪賽道,中國鐵路以“人民至上”的初心與“交通強國”的使命,架起了溫情與夢想的橋梁。當復興號穿越林海雪原,當冰壺劃過賽道映照萬家燈火,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賽事或一次遷徙,更是一個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治理智慧與發展自信。展望未來,以亞冬會為契機,進一步促進體育與旅游、文化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這樣的“雙向奔赴”必將更加精彩。(李研宇)
- 2-17· 鐵路亞冬專線鋪就服務保障暖心路
- 10-17· 安徽合肥郵區中心局開通4條機要報紙專線郵路
- 10-8· 揚州開通“大閘蟹”冷鏈物流空中專線 2小時到東北
- 9-25· 專線聯盟”不好整合,“物流大通道”有沒有可能實現突破?
- 9-10· 專線物流競爭致勝的經營之道
- 9-10· 融資難,成本高、渠道難,風控難……專線物流陷入發展瓶頸期怎么辦?
- 9-3· “狼來了”!焦慮的物流專線,究竟該如何生存?
- 8-20· 為了生存 專線物流企業零成本投入生存指南
- 8-6· 德坤、三志、聚盟、卡行等十大專線平臺模式解析
- 7-31· 思考:專線物流企業抱團聯盟能取到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