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大連:發展海洋經濟 打造“藍色引擎”
本報記者 張 蘊
8月中旬,恒力重工產業園二期項目在遼寧省大連市長興島正式開工,該項目將在大連打造世界一流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產業基地。項目全面達產后,預計年加工鋼材量230萬噸,年生產發動機180臺,將助推大連市海洋產業持續發展。
向海而行,向海而興。大連三面環海,擁有約3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211公里海岸線。港闊水深、冬季不凍的大連港是東北地區最重要的綜合性外貿口岸。
如何把區位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動力,將海洋經濟打造成振興發展的“藍色引擎”?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在大連走訪造船廠、港口碼頭,探析大連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國家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連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蔣行海向記者介紹,近年來,大連以科技創新推動船舶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持續聚集高校院所科研力量,通過本地研發、本地轉化,攻克了海上通信、無人駕駛船舶制造等技術難題。
記者近日探訪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連造船”)二工場船舶制造基地,只見廠房內機器運轉、焊花四濺,工人們有條不紊進行鋼板切割焊接和船舶分段合攏等工作。
在該工場2-17區系泊碼頭,大連造船為地中海航運公司建造的LNG(液化天然氣)雙燃料16000TEU集裝箱船10號船于8月初順利出塢。
據介紹,這艘船采用大連造船自主設計建造的13000立方米B型LNG燃料艙,使用新型雙燃料主機和綠色節能系統,裝載多種減碳節能裝備,不僅滿足最新環保排放標準,還能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型LNG燃料艙是一種滿足燃油與LNG雙燃料全航程需要的燃料儲存設備,具備良好船型匹配度和艙容利用率,擁有廣闊市場前景。13000立方米B型LNG燃料艙于今年1月在大連完成研制及吊裝,填補了該型燃料艙全流程自主研制的國內空白。
這一突破是聯合攻關的成果。依托大連“揭榜掛帥”技術攻關項目,大連造船聯合大連理工大學等單位,通過產學研協作,開展相關研究。研發團隊在疲勞與裂紋擴展分析、冷艙設計與低溫影響分析、泄漏監測系統優化設計、次屏蔽裝置優化設計、9Ni鋼高效自動焊接工藝及國產化焊材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B型LNG燃料艙總體設計方案。
“B型LNG燃料艙的成功研制,是大連造船在LNG儲艙建造關鍵技術上的又一重大突破,標志大連造船已完全具備B型艙的研發設計和建造能力,將有效提升大連造船在清潔能源動力船舶領域的全球競爭力。”大連造船科技管理部部長張義明說。
長興島重燃造船夢
8月15日,遼寧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大連召開,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發的氫燃料無人船、大連造船研發的17.5萬立方米LNG運輸船、恒力—MAN甲醇雙燃料發動機等大連海洋科技產品集中亮相,其中多項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大連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
恒力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力重工”)的前身曾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單體船廠——韓國STX(大連)造船有限公司。受市場等多重因素影響,原公司在2015年3月進入破產清算程序,歷經十余次拍賣均以流拍告終。
2022年7月,恒力集團有限公司跨行業挺進造船領域,成立恒力重工,成功競拍收購原韓國STX(大連)造船有限公司資產。荒廢的廠區重現生機,長興島地區由此開始打造現代化、智能化、綠色化的一流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產業基地。
恒力重工旗下恒力造船(大連)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孝海告訴記者,今年7月,由恒力重工建造的6.1萬噸散貨船正式交船,較合同期提前45天,這是恒力重工繼首制船后,時隔兩個月交付的又一艘新船。
王孝海介紹,船舶建造過程中,項目團隊持續優化推廣新工藝,合理調整生產流程,不斷更新建造數據。船臺搭載周期較前序船縮短了40余天,從下水到試航僅用26天。
隨著恒力重工產業園二期項目落地,大連造船業發展迎來新契機。法吉泰工程技術(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法吉泰”)技術經理、造船工程師錢博告訴記者,二期項目啟動標志著恒力重工和法吉泰步入合作新階段。法吉泰和恒力重工將向市場提供LNG雙燃料商船以及各種使用法吉泰技術的液化氣運輸船。
長興島重燃造船夢,將有力推動大連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助力構建具有遼寧特色優勢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海洋強市進入快車道
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是大連向海圖強的縮影。
近年來,大連強化對海洋經濟發展的頂層規劃,設立市委海洋發展委員會,組建市海洋發展局,完善海洋發展工作體制機制,啟動海洋強市建設三年行動,積極籌建海洋專家智庫、海洋重點項目庫等,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如今,大連海洋強市建設步入“快車道”,海洋經濟成為驅動大連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大連市海洋發展局海洋經濟運行處處長鄒麗介紹,大連持續推進太平灣合作創新區建設,打造港產城融創一體化新樣板;旅順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發展遠洋高性能船舶制造,船舶改裝、維修及配套,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等產業;大連灣臨海裝備制造業聚集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在各區域、各企業共同努力下,大連海洋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攀升,海洋新興產業持續壯大。
數據顯示,2023年,大連海洋領域科技項目共立項32項,新增海洋領域科技型企業122家,海洋新興產業生產總值占海洋產業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0.4%,全年海洋經濟總產值超4200億元。
隨著大連進一步激活海洋科技創新活力,“藍色引擎”將持續釋放強大動能。蔣行海介紹,目前,大連擁有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等30余所高等院校,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等14個科研院所,科教領域資源豐厚。
“大連將繼續提高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加強海洋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和海洋科技基礎研究,瞄準世界海洋科技前沿,進一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領先的海洋技術創新突破和成果。”蔣行海說。
- 4-28· “薪火遼寧號”紅色研學專列啟程
- 2-17· 發車!大連至長春城際班列新年首次開行
- 2-3· 遼寧推出10項措施繁榮春節期間文旅市場
- 12-12· 遼寧出臺建設用地使用權新政
- 12-2· 遼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至94元
- 11-14· 遼寧鞍山寵物產業一線觀察:拓寬新銷路 延長產業鏈
- 11-4· 長春至大連城際間海鐵聯運快運班列10月首次實現“天天班”
- 10-17· 大連:智慧海關讓跨境貿易更便利
- 9-16· 遼寧對八類家電產品給予以舊換新補貼
- 9-16· 遼寧建平首列“公轉鐵”貨運專列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