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激勵和引導杜絕快遞垃圾泛濫
“雙11”已經過去好幾天,但其影響依然在持續。“剁手黨”的購物車空了,小區的垃圾桶被大量快遞垃圾占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雙11”主要電商企業快遞訂單量達到3.5億,同比增長59%。根據此前預測,2016年我國將產生300億個快遞包裹,到2018年將達500億個包裹。
快遞包裝用到的硬紙盒、塑料袋、各種填充物等會產生大量降解難、回收難的垃圾,普通網購者多數都是一扔了之。加上拆封過程中又會造成破壞,有再利用價值的少之又少。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快遞業使用的膠帶總長度為169.85億米、編織袋約31億條、塑料袋約82.68億個、封套約31.05億個、包裝箱約99.22億個……
與月餅等商品不同,快遞件的“過度包裝”并不是為了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層層疊疊的包裹,并不能顯著提高商品的價格,僅僅是為了避免商品,特別是某些易碎品在運送過程中出現損壞,進而招致消費者的不滿。同時,不同成本的包裹材料,在使用價值上區別并不大。
這也就是說,商家不是不知道使用的材料有種種弊端,但改進的動機并不強烈。相反,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加上出于控制成本的考慮,他們依然傾向于使用價格盡量低廉甚至劣質的材料。而在現實中,不少消費者往往還有這樣的認識:快遞包裹的越是嚴絲合縫,說明商家越是細心負責。
從這個意義上說,要從根上解決快遞垃圾泛濫的問題,是一個全方位多環節的工程。一方面,政府和行業組織應當行動起來,主動建立和規范相關的行業標準,推行易降解易回收的包裝材料。面對可能出現的成本上浮情況,可能還需要通過適當的補貼機制進行引導和扶持。
另一方面,快遞行業要加強環保和自律意識,比如建立即時回收的工作流程,并通過經濟手段激勵消費者。特別是,要加強在各環節中的規范化操作。一旦包裝簡化造成貨物受損率的上升,往往會引發消費者的抵觸情緒。只有保證消費者權益不受影響,相關政策才有順利推行的可能。
另外,對于消費者來說,在理性消費的同時,也應當從自己做起,提高垃圾回收和分類意識,踐行循環經濟理念。只有多方共同努力,蓬勃發展的快遞經濟才有望向綠色經濟邁進。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1-27· 快遞業迎來年貨寄遞高峰
- 11-18· 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500億件
- 11-14· 快遞業務迎高峰 智能科技推動物流業“加速跑”
- 10-28· 快遞業務旺季啟動,單日業務量再創歷史新高
- 10-21· “快遞下鄉”十年 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98%
- 10-10· 快遞業務收入9個月超萬億元
- 8-1· 北京引導千億國資陪伴“硬科技”
- 7-29· 二季度快遞服務全程時限縮短至53小時
- 7-8· 快遞業新發展模式,開拓行業增長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