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過度包裝之病須有“制度解藥”
再過十來天就是“雙11”了,各大電商平臺鉚足勁搞促銷,“剁手黨”準備“買買買”,快遞旺季模式將開啟。纏滿了膠帶的紙箱,異味熏鼻的黑色塑料袋……快遞包裹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無法想象的風險。國家郵政局10月20日發布《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快遞業共消耗快遞運單約207億枚、編織袋約31億條、塑料袋約82.68億個、封套約31.05億個、包裝箱約99.22億個、膠帶約169.85億米、內部緩沖物約29.77億個,我國快遞包裝年耗用量驚人。
繁榮的電子商務帶動起巨大的快遞業務量,而過度包裝導致的浪費和污染也如影隨形。觸目驚心的快遞包裝數字,讓人不得不審視快遞行業過度包裝及缺乏循環利用的現象。一方面,過度包裝造成了巨大的浪費,據測算,1噸紙盒紙箱被當做垃圾扔掉后,即使全部回收,也只能生產出0.8噸新紙箱紙盒。二者之間0.2噸的缺口,需要通過砍伐樹木等方式加以彌補。另一方面,過度包裝及缺乏循環利用還會嚴重污染環境。大量的包裝物,比如透明膠帶、空氣囊、塑料袋等,無人回收,其主要原料為聚氯乙烯,也就是pvc,而廢棄的pvc在土壤中至少要經過100年才能自然分解,而焚燒的話,又會產生新的污染物。
電商和快遞公司對商品層層包裝,有現實原因。有的是為了提升商品外觀品質,更多的是為了防止在商品分揀、運輸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暴力分揀”“野蠻裝卸”。同時,消費者也希望商品平安到手,所以傾向于賣家把商品包得結實一些。然而,當前快遞數量快速增長的趨勢仍在持續,怎樣減少它的負面影響,讓快遞包裝“綠”起來,是全社會都需要關心的課題。
快遞過度包裝是病,療治此病須有“制度解藥”。首先,電商、快遞行業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亟需建立起一套標準化體系,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提升快遞行業的規范程度減少不可知因素,以降低包裝消耗。比如,對商品的野蠻分揀、裝卸,需要完善快遞溯及系統,在快遞毀損時,賦予消費者查看監控信息的權利,發現有野蠻分揀行為的應照價賠償。比如,在包裝方面,要優化包裝設計,推進包裝的簡潔化、綠色化,避免過度包裝,降低包裝能耗。其次,國家要在立法、政策等方面努力,積極推動完善當下的回收體系建設,可以通過一些優惠政策,對回收、生產、使用再生資源的行業予以支持,電商、快遞企業應提供包裝回收服務,可以重復利用的盡量循環利用,從而變廢為寶,讓更多的廢棄快遞包裝進入可循環利用的系統。踐行環保,歷來都是企業利潤與社會效益之間的博弈,快遞業也概莫能外。目前看來,對過度包裝“糾偏”,讓物流企業既能一定程度上節約開銷,又能嘗到環保的“甜頭”,給自己添一抹“綠色”,才是未來快遞業發展的方向。對于電商而言,也要創新思路,為快遞包裝回收創設良性機制。前不久,某網購網站就推出了一個新做法——“1起環保·紙箱回收”活動,買家如果在簽收商品后將紙箱返還,每個紙箱可以獲得50積分。積分可用于換購商品、參與抽獎、換抵扣券等。其他電商不妨借鑒此網站的思路,想辦法讓紙箱資源循環利用,這樣既降低電商的運營成本,消費者又找到了環保的方便途徑,這非常有利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使回收的行為更加常態化。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快遞包裝回收是一個涉及政府、電商、物流等多方的巨大系統工程,要想讓快遞包裝循環利用取得最佳效益,迫切需要從制度層面需求出口,為快遞包裝“綠”起來提供制度保障,以促使各方都積極參與到“綠色包裝”的行列中來,以實現各方的互利共贏,避免資源浪費。
- 6-9· 快遞新規實施在即:全鏈條治理引領綠色轉型新賽道
- 3-31· 驛站效率翻倍!良田快遞出庫儀實測:1秒1件、0漏掃、免云存儲
- 11-3· 制度引領激發增收創效新動能
- 6-9· 全國快遞行業堅持創新開發 讓快遞速度更快
- 6-9· 快遞暢才能網購旺
- 5-27· 快遞企業備戰“618”:末端人力存壓 最差時點已過或迎復蘇
- 5-23· 快遞新規之下,無人配送能否破解“最后一公里”難題?
- 3-31· 快遞慢了 近期網購請注意物流狀況
- 3-25· 停發!無法派送!疫情下的快遞還要等多久?
- 3-24· 快遞業多模式探索“進村”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