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家科創園區的“引智”之道
新年的第一個工作日,創業者李雙陽早早來到了辦公室。和團隊成員們打過招呼,李雙陽便與大伙投入了項目討論。“創業是把成果從書架搬到貨架。”
這里是位于天津市南開區的天開高教科創園核心區,坐落在天津市“智力密集度”最高區域之一。核心區周邊聚集了包括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等眾多高校,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等十余個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院所。
2023年年底剛剛完成了天津大學博士畢業答辯的李雙陽,開始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創業項目當中去。
他與團隊的創業項目是可視化小口徑水凝膠人工血管,這類材料的小口徑人工血管,擁有生物相容性好、力學強度合適等眾多優點。“希望在五年內構建出一套成熟的生產銷售體系。”
像李雙陽一樣懷揣夢想走進天開園的年輕人,還有許多。作為天津市最新打造的科創園區,自2023年5月正式開園以來,天開園至今累計新增注冊企業1160家,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科技創新型企業。
一家誕生不久的園區如何具有“新引力”?入駐園區的企業,給出了答案。
“園區的技術合力,打通了創新的‘第一公里’。”天津天開瑞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徐子健說。
作為第二批入駐天開園的企業之一,天開瑞來依托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農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天津),自主研發了一批農林新藥,一舉獲得多項農業領域發明專利。
不久前,天開瑞來舉辦了一場水果分享活動。活動中分享的水果,正是公司與遼寧省一處果園合作種植的實驗果品,技術合作也讓這份“創新甜蜜”跨越山水,來到了天津。
天津市科技局副局長方偉介紹,天開園吸納1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6家海河實驗室和377家市級重點實驗室,組建天開實驗室創新發展聯盟,與園區企業合作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天開園產業對接、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等提供支撐,讓園區企業完成“技術借力”。
天津賽路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天津大學團隊合作,圍繞合力研發纖維素隔膜、纖維素導電添加劑開展技術攻關。首批入駐企業天津永續新材料有限公司聯合天津大學等單位,圍繞納米纖維素材料、果蔬保鮮涂層技術共同籌建2個聯合實驗室……發揮“創新策源地”功能,天開園為“靈光一閃”提供了發芽的土壤。
作為科研成果孵化器,天開園致力于打破智力創造與生產制造之間的壁壘。圍繞新質生產力的構建,天開園聚焦了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痛點,致力于將“雛鳥”培育為“鳳凰”。
一個卡車貨廂大小的“方格子”,在電機的驅動下,幾分鐘內就展開成了一間宜居的可移動式房屋。佰鳥縱橫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寧告訴記者,融資建立的新工廠能在今年2月底正式投產,看到三年多的研發及努力終于能夠落地,他的激動溢于言表。
從對接投資方,到協調生產場地,從企業財務培訓,到法律知識補習。“天開園幫助我們從零開始。”趙寧說。
類似的孵化不勝枚舉。從注冊企業,到拿到訂單和1100萬元股權融資,天津大學副教授王議鋒僅用了半年。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李偉團隊,擁有用蓖麻油制備生物航空煤油的核心技術,在科技成果轉化經紀人的幫助下,在天開園完成了企業注冊,并對接工業園區,即將開始建設萬噸級示范裝置。
天津市科技局園區綜合管理處副處長關勇說,通過實施企業研發專項、建立貸款貼息機制、支持概念驗證等方式,鼓勵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開展原創性技術攻關。“目前,天開園累計兌現專項資金2.36億元,催生了一批專利技術的誕生。”
有了“金點子”,裝了“錢袋子”,還得給長久發展“搭臺子”。走進園區的綜合智慧服務中心,從工商注冊到專利申請,從法律支持到商業對接,“一站式”的服務讓創業者們在一張桌子前,就能解決絕大部分需求。
大廳的一側,還放置有各類證件的網上申領及打印專用機器,可以實現24小時自助服務。甚至包括駕照等生活證件的相關業務辦理,也可以在這里辦結。“從細節做起,為科研成果轉化搭臺鋪路。”天津天開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楊說。
開園七個多月來,超千家企業的拔節生長,是園區與創業者們的“雙向奔赴”,也是天津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生動注腳。
“未來天開園將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創服務生態圈的功能定位,打造創業者的‘樂土’。”天津市科技局局長朱玉兵說。
- 3-31· 天津“無廢城市”建設亮出成績單
- 3-31· 天津抓緊抓實重大項目建設
- 1-13· 天津打造8個市級“夜津城”地標性集聚區
- 1-13· 天津開展“留創貸”金融產品服務試點
- 11-21· 北京、天津、河北等8地推出旅居養老機構服務平臺
- 10-21· 天津:全力打造“敢轉、愿轉、會轉”模式
- 10-17· 天津:金融“活水”灌溉科創“新苗”
- 10-14· 天津加快建設全國新能源設施租賃中心 服務實體經濟
- 10-10· 天津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貿易往來增長顯著
- 9-23· 天津創新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