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完善基礎設施培育特色產業補齊發展短板
11月26日,“復興號”動車從香格里拉站緩緩駛出,鳴笛聲響徹雪域高原,跨過金沙江特大橋,加速向東南方向駛去。麗江至香格里拉鐵路開通運營,迪慶藏族自治州從此結束不通鐵路的歷史,實現與全國鐵路網的聯通對接。至此,我省6個少數民族自治州進入高鐵或動車時代,邊疆民族地區迎來發展新機遇,邁上發展新征程。
黨的二十大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部署。省委、省政府堅持“在云南,不謀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謀全局”的指導思想,踐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少”的承諾,推動民族地區主動服務和融入全省現代化建設,聚焦“3815”戰略發展目標,完善基礎設施,培育特色產業,持續補齊民族地區發展短板,不斷增強發展動力,加快各族群眾共同邁向現代化的步伐。
“十四五”以來,我省民族自治地方GDP年均增速5.8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族地區通航運營機場達到11個,6個自治州通高鐵或動車,所有鄉鎮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郵、通4G網絡,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各族群眾民生福祉大幅增強。
沿著寬敞平整的水泥路,走進昆明市托管的磨憨鎮磨憨村委會磨整村民小組,一個環境優美、設施齊備、舒適宜居的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展現眼前,傣族特色民居錯落有致,家家戶戶房前屋后綠草紅花相映成趣,公共空間各種運動健身器材設置完備。去年5月以來,在昆明市“以城帶邊 以城興邊”幫帶共建機制推動下,結對幫帶磨整村的安寧市定規劃、定設計單位、搶進度,全力推進磨整村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截至目前,幫帶項目累計投資1400萬元,完成村內給水系統更新改造、污水管網新建、房屋外立面美化、村內綠化美化、強電入地等工程。“我們村現在變得這么美,生活在這樣優美的環境里,心里美滋滋的。”村民巖約喜笑顏開地說。
磨整村的美麗蝶變是我省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的一個縮影。2021年11月以來,我省圍繞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的目標,在全省374個沿邊行政村(社區)全面推開、縱深推進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著力解決制約邊境地區加快發展的短板和弱項,促進邊境各族群眾共同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截至目前,省級共統籌下達建設資金138億元,6大任務19項指導性指標全面完成。一個個生態宜居、產業興旺、和諧穩定的現代化邊境幸福村,猶如一顆顆珍珠閃耀在祖國西南邊陲。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產業支撐是關鍵。從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城沿南壘河南行,40多分鐘車程后,芒信鎮芒信大寨牛油果基地映入眼簾。近年來,在省、市重視和支持下,孟連縣立足區位資源優勢,建成國內種植規模最大的牛油果基地,成為國內唯一批量穩供優質國產牛油果的區域,孟連牛油果成功替代了15%的進口份額,被譽為“中國牛油果之鄉”。截至目前,孟連縣牛油果種植面積10.81萬畝,產值達6億余元,牛油果成為孟連各族群眾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近年來,我省大力支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建設,深入實施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民族團結進步“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引領等,推動民族團結進步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群眾增加收入與增進認同相結合,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全面小康后,正闊步向更好的日子邁進。
同時,我省推動民族地區發展資源經濟、園區經濟、口岸經濟,開展“一縣一業”示范創建,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民族地區農業產業集群數占全省總量的62.5%,云花、云茶、云藥、云咖、云果、云菜等知名品牌不斷壯大;構建云南特色現代工業體系,推進民族地區傳統產業延伸產業鏈和精深加工,培育食品和消費品制造業以及信息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等新興產業,在邊境地區發展跨境電商、跨境旅游、進口商品落地加工等產業,探索“一企兩國兩工廠”模式,推動產業鏈向國外布局延伸,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生態優勢不斷加快轉化為發展優勢,發展動力持續增強。
云南網記者 李正雄
- 3-17· 重慶:完善“兩鏈”推動科技創新
- 1-16· 完善交通運輸市場制度 為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夯實基礎
- 12-12· 云南:電力現買現賣 價格能漲能降
- 10-24· 云南紅河:打造西南重要現代食品產業基地
- 10-24· 完善統籌協調機制 推進科技創新央地協同
- 10-21· 云南: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 9-23· 云南推動建立健全技術工人薪酬激勵機制
- 9-16· 云南:承接產業轉移 力促投資落地
- 9-12· 海南省旅文體行業復工率將在國慶前達85%以上
- 9-12· 云南:新興技術守護河湖健康